内河海军是指内陆国的象征性水面力量。作战意义不大。只有在国家领土被入侵时。才能起到作用的。准确说,内河海军不能叫海军,应该叫水军。内河海军平常的作用是保护国内水路安全。只有外敌入侵时才能起到水面向陆地进攻的作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内河海军”,分别是奥地利,巴拉圭和玻利维亚、蒙古、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美军发展
美国海军称内河水域为“棕色水域”(Browll Water),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海洋等广阔水面而言的,它包括内陆河流、水道、运河等。这些内河水域往往不像海洋那样开阔,有其独特的作战特点,因此美军认为有必要在海军中建立一支专门针对此类环境作战的合成部队。
这个设想最早是在1960年代美国大规模出兵越南后提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温热复杂、河网密布的地域环境对美军渗透造成很大影响,因而需要建立一支在这种环境中担负运输掩护等一系列任务的部队,最早的内河舟艇支援部队就此问世。由于内河流域的河道较狭窄、相互错综交叉、布局复杂,这就要求为部队配备合适的船只。这种船要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和火力;船身精巧,便于在复杂的水道中机动行进;还要有足够的速度,以便快速渗透和撤离。当时有一款轻型高速内河巡逻艇(PBR,Patrol Boat River)投入使用,该巡逻艇使用两台通用公司制造的高功率柴油发动机作为引擎,船首装有双联同轴12.7mm机枪,船尾则装有一挺可以对空发射的12.7mm机枪,中后甲板安装有两块防弹钢板,可以根据任务需要加装M60通用机枪或者榴弹发射器等压制武器。
这种巡逻艇的优势很快就凸现出来,成为美军在越南穿越河网的基本交通工具之一。海军司令部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为海豹突击队提供内河运输工具的部队,称为“船只支援部队”(Boat Support Units),专门负责提供内河运输船只并操纵驾驶。他们使用专门开发的船只,有些可携带大量的武器和弹药;有些则可以登上浅滩,并携带大口径的压制性武器,以保证与敌人发生正面接触时,提供必要的支援和掩护。这就为
海豹突击队在越战期间提供了火力支援和保障。越战结束后,美国海军逐渐放弃了内河流域的作战考虑,削减了有关内河流域作战的研究和相关发展工作,只在海军特种部队中保持了一定数量的特种舟艇支援部队。
到了2005年前后,
美国海军从战略角度重新对内河流域的作战任务进行评
估和考察,认为内河流域可能会因为防御部队建设不足而成为恐怖分子的一个重要袭击目标。同时内河河流会成为恐怖渗透的载体,为恐怖分子的行动提供便利和帮助。更直接的原因是,美军在
伊拉克等军事行动中发现,建立一支可以随时调用的内河流域部队十分必要。
这支部队应该具有的能力包括:配有高速机动内河突击舟艇,这种舟艇既具有火力支援和掩护的作用,同时可以运送人员;配有小规模的多功能复合作战分队,既可以进行河道的水文侦察等隐蔽类型任务,也可以在河岸等近距离处执行特殊作战任务;具备高效的后勤保障系统,可协同其他作战单位开展在内河流域进行的多种作战任务。由此,2005年“美国海军内河中队”(RIVRON,RiverineGroup Squadron)成立。美国海军的有关负责人透露,在经过一定的训练方法摸索和作战评估后,相应的后续部队也会随之建立。
军队建设
内河中队将成为美国海事联合指挥作战系统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将配备完整的指挥、通信、作战、控制、情报和保障系统。由于美国目前内河流域的部队建设尚低于正规作战部队,所以在进行实力评估和建设方面只定为援助级别单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受重视。
为了将内河中队纳入一个全新的作战指挥序列,2006年1月,也就是内河第一中队完成实战演练准备进行正式部署前,美国海军建立了“海军远征作战指挥”(NECC,Navy ExpeditionaryCombat Command)序列。在这个全新序列中,囊括了“特种军火军械爆炸处理部队”(EOD,Explosive OrdnanceDisposal)、海军沿海防御作战部队、内河流域作战及舟艇支援部队、海军工程兵部队以及海军远征作战调遣指挥系统、海军远征作战补给系统。将这一系列的部队调集到一起,是美国海军近年来建设改革的又一项重要措施,旨在应付突发地域的全面战争。这也是美国根据反恐作战中的联合指挥作战思想而对部队进行的扩充和资源整合。打造低编制的高效复合部队
新成立的内河第一中队不同于已有的特种舟艇支援部队,其没有特定的军事协同作战单位,这就对该部队的任务设定有了更大范围的要求,同时对于其人员所具有的素质和技能有了更全面的要求。作为美国海军下定决心成立的全新部队,内河第一中队可以充分借鉴较为成熟的建制结构和服从美军系统的联合作战思想,少走弯路,同时全新的建立思想反映了部队建设的新理念——打造低编制部队。
内河第一中队的人员编制在220人左右,基地设立在两栖作战基地——
利特尔克里克(Little Creek)。该中队在建设过程中放弃了很多传统部队独当一面的建设思想,将部队的作战能力进行模块化建设,将部队整体纳入联合指挥作战系统内。在行动和演练中依靠自己的专长执行相应的军事任务,因此在人员数量和装备配备上都属于低编制,但他们又是具有高效复合作战素质的新型部队。
之前的联合作战往往临时组建或征调其他运输部队来完成内河人员的运送和渗透,很难达成默契和彼此协同。内河第一中队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他们既掌握高速突击快艇的驾驶,又提供火力支援,其复合作战小队可以完成简单的纵深接应和必要的侦察活动,使联合作战达到更好的协同效果。
该中队成立不久就到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基地接受基本作战技能训练。由于其还是一支全新的部队,而且面临的作战环境是世界范围内的内河流域,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根据各种地貌展开针对性训练。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基本训练结束后,这支部队很快展开了大量实战性质的协同战地演习,力求最大程度上接近实际任务要求。
除接受基本训练之外,他们还要接受一系列的提高训练。首先是特种突击高速艇的驾驶、导航、突发事件的处置训练,使他们了解船体和武器结构特点,同时进行运输和协同火力掩护方面的配合训练;其次是中队人员的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个人野外作战训练和小队协同战术训练;三是水文侦察、脱逃战术、协同火力支援战术以及小队接应掩护战术训练四是夜视条件下的陆地作战训练,以适应联
合作战和特种作战的需要。这些都属于第一阶段的训练内容。第一阶段的训练结束后,开始第二阶段的特殊任务定向训练,要求队员具备驾驶其他类型小型舟艇的技巧及
轻武器操作技能,最终具备根据河流环境和地域特点以及任务形式选择相应装备和行动方式展开综合作战的能力。训练的第三阶段是对指挥人员进行合.成化的指挥实战训练。此时内河第一中队将会分为3个实力相当的特遣队,这也是其未来行动中的基本组合单位。每支特遣队都有完整的指挥、情报、协同、保障体系,且其指挥人员要在第三阶段的训练中完成指挥部署和解决问题的训练。
实力分析
内河第一中队的装备基本分为两个序列:人员运输搭载装备和个人装备。其中人员运输搭载装备根据任务和人员数量的不同分为:大型高速突击舟艇、中型高速突击舟艇以及小型突击舟艇。前两者都配备了火力层次完整的支援武器,包括12.7mm重机枪、40mm榴弹发射器以及7.62mm艇载机枪。船身安装有一定厚度的轻量化装甲,配有高速、大功率的发动机引擎。船上还装有最先进的雷达和定位导航系统,能够执行全天候和不同地域的驾驶任务。高速快艇可以根据自身优势,拥有较浅的吃水深度、较高的续航能力,因此可以胜任多种复杂水道条件。在单兵轻武器方面,基于武器的通用性和实用性考虑,内河第一中队配有M16系列突击步枪。M16系列突击步枪可加装一些辅助瞄准装置,在高速航行时尽可能获得理想的射击效果。
由于内河第一中队人员既要能够操控重型武器,也要登岸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内河作战任务,所以个人装备按照特种作战单位进行选配。队员的头盔选用MICH防弹头盔,可以配用多种夜视镜,具有高效的防护力。头盔两侧可以配带多种变频班组通信装置。
除此之外,鉴于可能展开的近距离交火行动,队员还配备了由鹰工业公司出品的CIRAS防弹背心,该防弹背心在罗德尼西亚侦察背心的基础上,融入了模块化技术以及整体释放系统,可以在正面和背面的夹层中加入防弹板,人员在脱逃或者落水时,通过释放解脱扣将整件
防弹背心快速脱下。防弹背心配有类型不同的弹匣包和相关杂物包,腰部两侧加装调整结构,队员穿着更为紧密舒适。肩部同样加装调整结构,整体设计更趋于人性化和合理化。该款防弹背心也是美国海军特种部队主要单兵装具之一。
根据需要,驾驶人员和其他人员可选用不同的多功能战术背心,这些背心由高强度材料缝制而成,内嵌浮力板,防止落水后产生严重的下沉力量。为了防止溺水,作战队员配备有最新款的海事浮力救生系统,可以提供足够的浮力和拉力,减缓人员落水后的疲劳感,同时保证在携带众多装备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该浮力救生系统还可以固定在多种战术装具上。
军队演习
2006年1月中下旬,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负责人观看了内河第一中队的合成演习。这标志着美国海军在新世纪首次部署内河作战部队,这类部队的上一次部署要追溯到1960年代的越南战争。这也预示着美国海军的战略改革又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化:对于作战地域的覆盖重新回到了传统的内河水道流域。虽然现在仅仅是一个中队的编制,但美国海军已经准备扩编,协同单位也会很快相继建立。内河作战部队将成为美国海军编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海军类型
海军类型定义:“海军的作战类型用海洋地理学进行区分,通常可细分为:内河海军、
褐水海军、
绿水海军和蓝水海军四种类型,后三种类型的海军是现代海军的主体。
内河海军国家
独立单位
下列国家的内河海军作为一个独立的军种:
非独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