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
甘肃省兰州市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为国家级新区,隶属甘肃省兰州市,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北部秦王川盆地。兰州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1744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兰州新区常住人口为63.2万人。
历史沿革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石器时代,秦王川地区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后逐渐形成定居局面。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开辟河西,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统兵出陇西,“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从此正式纳入西汉的版图,属金城郡管辖。
唐武德二年(619年),设广武县,乾元二年(759年),又改广武县为金城县,归陇右道兰州辖;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
北宋景德年间,为西夏占领,属西凉府,至神宗时收复这一带。
元,隶属于金城郡。
明洪武二年(1369年)起经清代、民国隶属于永登县
兰州解放后,先后归甘肃省武威专区、定西专区管辖。
1970年,归兰州市至今。
2010年12月21日,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兰州新区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的通知》(甘机编发〔2010〕81号),明确在兰州新区设立中共兰州新区工作委员会、兰州新区管理委员会(简称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厅级建制,享有市一级的行政管理权限。
2011年2月12日,中共兰州市委办公厅、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中共兰州新区工作委员会、兰州新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兰办发〔2011〕9号),明确了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设10个内设机构,分别是:党政办公室、纪工委(监察局)、组织人事局、财政局、经济发展局、城乡统筹发展局、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局、规划建设管理局、招商服务局和社会事业发展局。
2012年08月20日,国务院印发国函〔2012〕104号文件,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原则同意《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兰州新区正式升格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
2012年12月25日,兰州市编委下发《关于调整兰州新区机构的通知》兰机编字〔2012〕48号,明确新区党政办公室加挂对外宣传办公室、新闻办公室牌子;增设监察审计局,与纪工委合署办公;增设金融工作办公室,与财政局合署办公;新组建党群工作部、社会保障局、综合执法局、环境保护局;将原招商服务局撤销,组建招商一局、招商二局;将原社会事业发展局撤销,组建教育科技文化局、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将原组织人事局更名为组织部、原城乡统筹发展局更名为农林水务局、原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局更名为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原规划建设管理局更名为城乡建设管理局;将派出的公安分局更名为公安局,列为党工委、管委会工作机构。
园区管理
园区沿革
2017年6月28日,设立兰州新区中川园区管理委员会、兰州新区秦川园区管理委员会、兰州新区西岔园区管理委员会,正县级建制,隶属于兰州新区管委会管理。
2023年6月5日,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兰州市变更永登县、皋兰县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批复》(甘政发〔2023〕16号)精神,将永登县秦川镇、中川镇2个建制镇和全部40个建制村、15个社区划入皋兰县,镇政府驻地、名称不变,继续由兰州新区托管。
园区详情
兰州新区下辖中川园区、秦川园区、西岔园区三个正县级行政管理区。三区对皋兰县的中川镇、秦川镇、西岔镇、上川镇进行托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兰州新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北部,介于东经103°29′22″~103°49′56″,北纬36°17′15″~36°43′29″。总面积174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兰州新区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也是祁连山脉东延之余脉插入陇西盆地的交错地带。地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地貌类型,平川、梁峁、沟壑及河谷地貌发育。
气候
兰州新区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少雨,夏无酷暑,秋季温凉。年平均气温6.9℃,一月平均气温-7.3℃,七月平均气温20.5℃;年平均降水量300~350毫米,年蒸发量1880毫米;全年平均无霜期139天,年日照量1744~2659小时,日照率60%;最大冻土深度约1.1米;农作物一年一熟;夏秋多东南风,冬春多西北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3米/秒。
水文
境内有季节性河流李麻沙沟,呈南北向。中川以下进入谷地。甘家滩以下入皋兰县,再南经兰州市安宁区沙井驿注入黄河,年径流量为354.8万立方米,长103.9千米。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兰州新区常住人口为288200人。全新区常住人口中,主要民族为汉族,还有回、东乡、藏、土族等少数民族。全新区常住男性人口为158305人,占54.93%;女性人口为129895人,占45.07%。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21.87。
2011—2023年,兰州新区常住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到63.2万人、增长6.3倍。
政治
经济
综述
2011—2023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增长到375亿元、增长近75倍,固定资产投资从不足5亿元增长到455亿元、增长9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不足0.5亿元增长到83.4亿元、增长166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8232元、3605元增长到41919元和16823元,分别增长5.1倍、4.7倍。
2021年,兰州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0.07亿元、增长20%,两年平均增速1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长-75.87%,第二产业增长40.8%,第三产业增长17.2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3.9%,其中财政收入64.99亿元,增长66.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51亿元,增长49.0%,政府性基金支出106.11亿元,增长33.9%。
2022年,兰州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2亿元。
2023年,兰州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5%,税收收入增长49%,工业用电量增长103%。
第一产业
2021年,兰州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3.69亿元,增长21.9%。
2023年,兰州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5%。
第二产业
2021年,兰州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148.48亿元,增长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轻工业增长13.4%,重工业增长27.2%;工业投资增长40.8%,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52%;国有经济增长29.4%,国有控股增长9.8%。
2023年,兰州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3%。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080个、总投资5280亿元,产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0%以上,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
第三产业
2021年,兰州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06亿元,增长12%。批发业销售额2774.7亿元,增长43%;零售业销售额30.8亿元,增长22.7%;住宿业营业额2.98亿元,增长20%;餐饮业营业额4.44亿元,增长28.2%。
2023年,兰州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
2023年,兰州新区西北第一个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建成投运;粮食、肉类、跨境电商等8个指定监管场地和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进出口总额从不足0.3亿元增长到84亿元、增长280倍,对全省增量贡献率超50%。落实助企惠企系列政策,企业项目前期费用、生产经营成本大幅降低,市场主体从不足1000户增长到3.4万户、增长近35倍。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创新平台实现“从0到168”的突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百余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
教育事业
2020年,兰州新区建设各类学校53所,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人数达3.6万人,科教园区建成院校7所、在建9所,入驻师生7.5万人,与80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2021年,兰州新区新增学位2250个,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联盟8个,基础教育就学人口同比增长15.6%。
2023年,兰州新区建成中小学校超100所、学位8.9万个,西部最大的科教园区入驻院校17所、入驻师生10多万人。
文体事业
2020年,兰州新区建成各类文化场馆40个,各类体育场所987个,甘肃省体育馆兰州新区图书馆开馆运营,新建社区文化服务中心16个,新增文化产业单位18家。承办市级以上体育赛事10余场,开展高品质文化活动100余场次。
2023年,兰州新区建成各类文化场馆40个、体育场所近千个。
医疗卫生
2020年,兰州新区建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45个。
2023年,兰州新区建成各类医疗机构168家、床位2200多张。
基础设施
2023年,兰州新区创新实施“生态修复治理+现代农业+优质林草业+城镇发展”模式,有效拓增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空间”,城市绿化率由不足5%提高到36%,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以上。谋划提出并积极推进“陇中生态平原”工程,累计实施生态修复治理60多平方千米。
社会保障
2020年,兰州新区建设各类住房10.1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7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392户,城市绿地率由29.8%提高到3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污水收集处理率100%。增加就业5.2万人。统一城乡社会救助标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6%、99.3%。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6平方米。
2023年,兰州新区有序承接舟曲生态和地灾避险搬迁群众17批次3107户12361人,就业、教育、医疗及吃住行等全面保障。
交通运输
综述
截至2020年,兰州新区构建了航空、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四纵四横”核心区骨架路网结构成型。
兰州新区200平方千米内城市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兰北现代城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兰张三四线等重大外联工程加快建设,中兰客专、境内6条高速全部通车,西北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
公路
兰州新区有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北京—拉萨高速公路等7条高速公路相连。兰州新区城乡道路里程数1110千米,开通公交线路38条、新增公交400辆。
铁路
兰州新区有兰新铁路包兰铁路银兰高速铁路等10条铁路干线贯通,2020年有19条铁路交汇,形成徐兰—兰新东西大通道,沈兰—兰渝南北大通道。
航空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位于兰州新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4E级国际机场,是西北地区主干机场之一,甘肃省省会兰州市的空中门户。
风景名胜
西部恐龙园旅游度假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占地2200亩,规划建设西部恐龙水乐园、恐龙主题公园、恐龙主题酒店、温泉度假酒店、科技馆、少年宫、海洋馆、特大型演出剧场、大型生态停车场、免税商城、空港服务区、丝绸之路风情商业街等项目。
晴望川民俗文化村占地面积约312亩。晴望川民俗文化村以传统民俗文化产业为核心,兼具展示、休闲等功能。
梅园生态园位于兰州新区中川镇尖山庙村。建设完成饮食休闲区、果蔬采摘区、自养动物区、花卉观赏区、儿童游乐区、垂钓烧烤区等。梅园现有面积中超过70%为绿色种植或养殖区域,各种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已有三十余种。餐饮区有生态餐饮大棚、户外烧烤、商务茶歇等几个部分,主打绿色有机的健康食品,特色食品为园内自种绿色蔬菜和自养家禽。
中川牡丹园位于兰州新区机场高速出口东侧,距离中川机场仅3千米。园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规划建设有“牡丹观赏区”“宗教文化区”“牡丹精品培育区”和“油用牡丹示范区”,形成了“四区九园一所”的旅游格局。培植观赏牡丹品种500多个,芍药品种200余个,数量达100多万株。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占地面积约为3603亩,位于兰州新区东部,职教园A区向南、科中路以东、教研南路以西、纬十六路以南区域内。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秦王川盆地南部,是一片经过长期水文过程逐渐形成的陇中黄土高原区内陆盐沼湿地。
栖霞湖总体面积为76.7万平方米,其中湖体面积31.5万平方米,园路广场木栈道面积约11.85万平方米,生态绿化面积33.35万平方米,公共卫生间5座。水面东西最宽约450米,南北长约1.8千米,驳岸长约4.0千米,湖体蓄水将达到56万米3。其中有3个人工湖心岛,音乐喷泉。
长城西部影视城分西部影视城区、旅游集散中心区、外星人动漫主题城堡区、四大文明古国区。已完成太和殿、祈年殿、大明宫、明清街、民国街、影视城、外星人、神庙、狮身人面像等,是兼具影视文化体验、动漫游戏娱乐、文创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地。
兰州新区蓝天城儿童职业体验教育中心位于兰州新区绿地智慧金融城D地块乐和城,是西北最大儿童职业体验教育中心,场馆总面积9400平方米,共两层,层高达11.2米。2楼建设53个以工业制造、商业、传媒、美食、金融、军事、文化七大主题为中心的儿童职业体验项目场馆,3楼建设10个以舞蹈、表演、绘画、声乐等,学前艺术教育的教室。蓝天城内所有建筑及场景均按真实比例建造,职业体验课程分为医疗与科学、国防安全与军事、国学与修养、美食与生活、社会服务、运动休闲、才艺培养七大主题。
荣誉称号
2021年9月8日,兰州新区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9月,兰州新区入选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拟命名名单。
2023年6月,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海关总署公布《关于发布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考核认定结果的通知》,兰州新区获国家级金字招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2023年12月3日,兰州新区获评“20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
2023年,获批“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获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获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7 08:3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