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特性来看,公共资源系统是一种储存
变量,其良好的状态就是使流量最大化而又不损害储存量或
资源系统的本身。牧场、
渔业资源、水资源、
森林资源,甚至灌溉
渠道、停车场以及
计算机的主机都是这样的
系统。在通常情况下,只要资源的平均提取率不超过再生率,
可再生资源就能够持续下去。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公共资源的平均提取率很可能会高于再生率,进而影响到其持续能力。因此,公共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避免人们过度使用公共资源,避免“
公地悲剧”的重演,实现公共资源可持续利用。公共资源管理就是从公共资源的自然属性和供求特征出发,采用一定的
管理模式,提高
资源利用率,实现社会、
经济、
环境效益最大化和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水资源为例,所谓水的自然属性,可概括为“三流”和生态效应:流量(指水量大小和时空分布);流态(指流速、流势和水位);
流质(指污染物、营养盐、泥沙浓度与盐度);生态效应(指水资源时空变化带来的生态系统和构成变化)。“水多水少”的传统水患,与“水浑水脏”的新问题,以及“某些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过大”、“某个水利工程的不利生态影响”等问题都是由于不恰当地改变了“三流”中的一项或几项,导致水资源调控失衡进而引起生态破坏。水资源的供给特性包括
稀缺性、区域性和
不确定性等,水资源的
需求特性包括
非排他性、竞争性和外部性。
水资源的这种
供给特性和需求特性决定了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公地悲剧”问题的产生。对公共资源管理中“公地悲剧”问题的规避,现实生活中有政府强权干涉
公共资源利用的
案例。有通过明晰
产权和
市场调配而优化利用的案例,也有通过社区
管理而优化利用的案例,解决“公地悲剧”问题的方式是多样的,所以,公共资源管理
机制的选择问题,
需要从公共资源的特性出发,分别考虑
市场配置与
政府管制的优势和劣势,关键是找到一种
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相结合的、有效的
制度安排。
市场经济是一种不断扩张的自然秩序,
市场机制在实现
资源最优配置的可能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如
公共物品供给失效、
垄断、
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对称、
外部效应、
分配不公及宏观经济波动等。作为
生产和生活物质基础的公共资源是市场中最主要的资源,
市场失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公共资源配置的无效。市场失灵为政府公共管理的介入提供了合理依据,公共管理的作用体现在根据政府自身能力来补充市场、利用市场、促进市场以及在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培育市场。因此,政府实行公共管理政策的实际效果,往往体现在既定
资源条件的约束下政府对公共资源的
管理能力。
公共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供给失效问题,且总是伴随着环境恶化与生态破坏产生。例如,森林乱砍滥伐导致
水土流失、区域小气候恶化等环境问题。如果公共资源一味免费使用,不可避免会出现“公共地悲剧”,使得公共资源被肆意掠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公共管理的关键就是明晰公共资源的产权,赋予公共资源
市场价值,实现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此达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目的。
包括公共自然资源和
人力资源在内的资源,历来都是国家财富的象征,也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公共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自然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公共管理范畴,也是国家
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资源是一个国家
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资源经济学家认为,
资源安全既要求保障资源稳定供给,又要求资源足量地满足需求,它是供给与需求相互平衡的结果。但在一定时空和经济
技术条件下,常常因资源
需求量大而
供给量小产生明显的资源供需
缺口,造成
资源短缺;此外国内资源先天不足也会产生资源稀缺,这些将会直接威胁国家资源安全。国家资源安全体现了国家的主权性、资源系统的整体性、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性和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涉及
经济、社会、政治乃至环境等多方面的安全。世界各国正不断面临因
资源短缺而出现的资源安全威胁,如水资源短缺、石油危机、粮食供应不足等。从世界发展历史看,西方发达国家曾经为了本国的资源安全,大规模地开拓海外殖民地,发动战争、掠夺他国资源。可见,国家资源安全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国家安全是何等重要,而公共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资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