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起的科普活动
全国科普日是中国科协发起的科普活动。起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节日起源
2006年2月6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发布,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
全国科普日起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和实施。该法律于2002年6月29日正式颁布实施,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科普的法律。
为纪念这一里程碑式的日子,中国科协决定将每年的6月29日定为全国科普行动日。自此,中国科协每年都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全国开展科普日活动。
2004年,该活动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日。
历史沿革
从2005年起,为便于广大群众、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活动日期由原先的6月29日改为每年9月第三个公休日,作为全国科普日活动集中开展的时间。
一直以来,全国科普日活动都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是中央书记处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自200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以来,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每年都莅临全国科普日北京活动现场,与首都各界群众一起参与科普日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全国各地主要党政领导也都参加当地的科普日活动。多年来,全国科普日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每年都会莅临全国科普日北京活动现场,与首都各界群众一起参与科普日活动。
2009年底,中央书记处在听取中国科协党组工作汇报的时候,进一步明确要继续办好全国科普日活动,并且提出“中央书记处全体同志都要继续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进一步体现了中央领导对全国科普日活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
2024年11月4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修订草案新增“科普活动”和“科普人员”两章,共8章60条。在对修订草案进行分组审议时,委员们认为,修订草案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名委员建议在修订草案中增加设立“全国科普日”或“全国科普月”的内容。同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第四十三号主席令,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节日活动
全国科普日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科普讲座、展览、实验、互动、游览和考察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旨在向公众传递最新的科学成果和发展趋势,让大众亲自参与科学实验,感受科学的乐趣和魅力。同时,全国科普日也是科学写作和科普推广的重要时刻,各大报刊、网站和自媒体平台会推出一系列的科普文章、音频、视频等内容,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
截至2024年11月,各地各部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举办科普活动近80万场次,服务公众超36亿人次。
节日主题
历届主题
主题活动
2012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同首都群众和大学生一起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习副主席强调,要广泛普及食品与健康相关知识,推动全社会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坚决遏制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消费安全感满意度。201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旨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围绕这一主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组织开展5200多项主题科普活动。北京主场活动的主题是“食品与健康”。上午9时30分许,他来到主题展览区,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舌尖上的变化”、“神奇的生物技术”、“农业物联网”、“食品安全监测”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展板和实物,以及孩子们所做的科普实验互动体验活动。
他最后指出,高等院校蕴藏着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最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要把这一优势进一步发挥好。各级科协组织要进一步突出科普工作的大众性、基层性、基础性,让科普活动更多地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生产、走进生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支持科协、科研、教育等机构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为实现到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
2018全国科普日活动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北京主场将在中国科技馆首次举办“科学之夜”活动,以科幻为主题,通过角色扮演、闯关探秘、VR体验等青少年喜爱的活动形式,将科学与艺术融合。设在奥林匹克公园区的北京科学嘉年华,包括国际科普、科技教育、智慧生活等12个主题展区,展示来自11个国家的480余项科学互动体验项目。
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联合主办。2019年全国科普日的的主题为“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北京的主场活动设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科学中心
2019年9月14-20日,2019年的全国科普日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主题为“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主场活动设在北京,在天津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地设立分会场。9月14日,主题为“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的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同步启动,这一大型群众性公益科普活动活动将持续到20日结束,全国有1.5万个单位推出重点活动2.4万项,预计辐射公众3.2亿人次。
2020年9月19日,“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启动,活动将持续到9月25日。2020年全国科普日将在日常科普内容基础上突出应急科普,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为公众献上一场科普活动盛宴。
2021年9月11日,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启动,活动将持续到9月17日。2021年全国科普日立足面向基层、服务发展、惠及群众,着力组织好北京主场活动、部委主场活动、省级主场活动、系列联合行动、“云上科普日”活动,同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打造多级联动、广泛参与、永不落幕的系列科普活动。
2022年9月15日至21日,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将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其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自太空返回地球后首次面向公众展出,返回舱降落伞、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残骸也将一同登场。9月16日至24日,2023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将在北京首钢园举行。
2023年9月22日,2023全国科普日海淀主场活动在金隅智造工场开幕。
2024年8月2日,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21部门发布《关于举办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要求“重点活动集中在2024年9月15日-25日开展。活动将广泛宣传我国科技、科普工作成就,聚焦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新兴和未来产业科技等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以及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前沿技术,持续开展科普活动,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基地有组织、常态化开放,服务高质量发展。主要活动包括“千馆展览探未来”“万场报告话前沿”“千万IP创科普”3项重点活动和学会、科普阵地、高校、企业、园区等8个联合行动,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一系列主场活动。
2022年9月15日至21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暨吉林省第二十届科普周活动举办。
节日内涵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发展,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广泛开展社会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是推进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广泛开展社会性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是推进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这些都为加强新时期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因此,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对于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促进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科普日的设立和开展,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都是科普之人、处处都是科普之所”的良好氛围,激发全体公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通过广泛开展社会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可以推动我国科普工作的发展,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创新创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基础。
综上所述,全国科普日是一个重要的科普活动,对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节日影响
全国科普日的持续开展促进了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节日目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1 18:37
目录
概述
节日起源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