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链
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链
光合链(photosynthetic chain),即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链。由光合作用的原初光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电子在众多的电子传递体中,按氧化还原电位顺序依次传递的途径。
技术原理
光合作用中,光能被光反应中心周围的天线色素分子吸收,汇集到反应中心,使色素P由基态提高到激发态用P*表示,通常吸收一个光子可以使一个电子的能量提高1V,因此P*是强还原剂,有很强的供电子能力。当把电子供给适当的受体后,缺失电子的P*是一个强氧化剂,极易激发出电子。 激发的电子沿着类囊体膜中一系列电子传递体转移,组成光合链。
电子在光合链中的传递过程
电子在光合链中的传递过程,可以理解为光合作用中,受光激发推动的电子从H2O到辅酶Ⅱ(NADP+)的传递过程。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把能量聚集到反应中心——一种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引起电荷分离和光化学反应。一方面将水氧化,放出氧气;另一方面把电子传递给辅酶Ⅱ(NADP+),将它还原成NADPH,其间经过一系列中间(电子)载体(也称递体)。
光合电子传递的主要载体有:质体醌(PQ);细胞色素b6(Cyt.b6);质蓝素(PC);铁氧还素(Fd)和Fd-NADP还原酶(FNR)。
光合电子传递的发生机制
绿色植物中,光合电子传递由两个光反应系统相互配合来完成。一个是吸收远红光的特殊叶绿素a分子,最大吸收峰在700纳米处,称为P700。由P700和其他辅助复合物组成的光反应系统,称光系统 I(PSI)。另一个是吸收红光的特殊叶绿素a分子,其吸收峰在680纳米处,称为P680。由P680和其他辅助复合物组成的光反应系统,称光系统Ⅱ(PSII)。两个光系统之间由细胞色素b6-f和铁硫蛋白组成的复合物连接。
传递形式
光合链中电子的传递有2种形式:
循环式的电子流
电子由PSI作用中心色素(P700)给出,被原初电子受体A0(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接受,经X(非血红素铁硫蛋白)及Fd(铁氧还蛋白),传到Cytb6(细胞色素b6),再经PC(质体蓝素),又返回P700。
非循环电子流
如图1中实线所示,由两个光系统分别发生原初光化学反应后,引起电子按氧化还原电位顺序传递,结果使水光氧化产生氧气、H+及电子,所产生的电子最终传到NADP+(氧化型辅酶Ⅱ),使其还原。在众多的电子传递体中,仅PQ是电子及质子传递体。其他均为电子传递体。整个电子传递链像横写的英文字母Z,故亦称Z链。
能量转化
转化阶段
光合链中能量的变化有两次起落。涉及两个光合系统。可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光刺激P680或激发态P680*仅用几微微秒的时间P680*的电子传给脱镁叶绿素(Phephytin Ph)这是一个Mg被H取代的叶绿素a反应中心变成正游离基P680+。 光合系统ⅡP680+是强氧化剂,通过中间物Z从水中抽出电子,传给质体醌(Plastoquinone, 缩写QH2)。H2O和质醌的标准氧化还原电势分别为0.82V及0.1V,它们的电势差为十0.72V。电子之所以能逆流而上,是因为光系统Ⅱ吸光能使680nm光照下电子具有1.82V,足够克服0.72V的电势能障碍。Mn将电子从水中抽出,在形成O2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质体醌类似于泛醌,可接受氢成还原型。 电子从脱镁叶绿素到质体醌有两个中间受体QA和QB,电子先传递到QA再到QB再从QB传递到质体醌。QA和QB是两种结合有质体醌的蛋白质。 QH2提供电子给细胞色素bf。细胞色素bf复合物具有4个亚基;34000细胞色素f,23000细胞色素b563,它具有二个血色素,由分子量为20,000的FeS蛋白和分子量为17,000多肽链组成。其作用与生物氧化细胞色素b类似,起质子泵的作用。 细胞色素bf催化电子从QH2到质蓝素(plasto cynin 缩写为PC) QH2十2PC(Cu2+)——→Q十2PC(Cu+)十2H+与此同时将质子泵入类囊体膜内。细胞色素bf中的铁硫蛋白参加质蓝素的还原作用,在电子传递同时驱动基质中的质子泵入膜内。 质蓝素是一个分子量为11000的水溶性蛋白质,它的氧化还原中心有Cu2+,它与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甲硫氨酸和两个组氨酸残基螯合,造成二价铜乎面的几何形状扭变,使铜易于转变成氧化态从Q+1至+2。总之,在第一阶段中,光合系统 Ⅱ从水得到电子产生氧,并通过细胞色素bf产生质子梯度和还原质蓝素。
第二阶段
光合系统I像光合系统II一样,经光诱发成激发态,并使一个电子从P700*射出,激发态的反应中心变成P700+。P700+是弱氧化剂,它从还原的质蓝素捕获电子变成P700,可再一次激发出电子。受体A0接受P700*发出的电子成为A0-,它是十分强的还原剂E=-1.1V。高势能的电子从A0-转移至A,然后转至铁硫中心(Fe—S),再至铁氧还蛋白(Ferredoxin,缩写为Fd)。铁氧还蛋白是12000的水溶性蛋白,合有一个Fe2S2中心来。电子从铁氧还蛋白通过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feerrdoxin-NADP+ redutase)传至NADP+形成NADPH,因为铁氧还蛋白一NADP+还原酶以FAD为辅基,所以缩习为Fp0整个光反应是在膜与基质的界面上进,因此将质子摄入形成NADPH,使跨类囊膜的质子梯度进一步升高。
主要意义
关于光合电子传递途径,比较普遍接受的为Z形方案,认为光合电子传递链是由PSⅡ和PSI以及连接两个光系统的一系列电子载体组成,电子传递链上各个载体按其氧化还原电位高低,成Z形串联排列。 PSⅡ的直接电子供体假设为Z,它与水的分解和分子氧的释放相连,这部分反应需有锰参加。原初电子受体去镁叶绿素(Pheo),次级电子受体是醌(QA,QB)。PS-Ⅱ产生一个强氧化势,从水中夺取电子,将水氧化,生成分子氧。PS-I的原初电子供体是PC,它和Cyt.f;Cyt.b6以及硫蛋白(Fe-SR)都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膜的内侧。原初电子受体(A0,A1)是单体的叶绿素a,次级电子受体X可能也是结合态的铁硫蛋白(Fe-SA,Fe-SB),Fd则位于类囊体膜的外侧,它与膜结合较松弛,因而易于分离PSI产生一个强还原势,使Fd还原,然后把电子传递给Fd-NADP还原酶(FNR)和NADP+。连接两个光系统之间的一个重要电子载体是PQ,它可以跨类囊体膜作往返移动。在它氧化态时,它靠近膜的外侧接受来自Q的电子和类囊体膜外的质子;在还原态时移动到膜的内侧,把电子传递给Cyt.f,并将质子排入类囊体腔内。PQ如此往返穿梭,在传递电子的同时,把质子从类囊体膜外传人腔内,造成腔内外的质子浓度差,推动光合磷酸化作用,合成腺苷三磷酸ATP)。这种来自水的电子,经过两个光系统的推动和一系列电子传递,最后传递到NADP+的电子传递途径,称非循环电子传递。如果PSI激发的电子传递给Fd后,不用于NADP+还原,而是交回PQ,就构成封闭式的循环电子传递,其中有电子载体细胞色素b6(Cyt.b6)参加。当电子在PSI与PSⅡ之间从高电位向低电位传递时,与磷酸化偶联,把一部分电能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而NADPH与ATP则用来推动光合碳循环中CO2的还原,从而完成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能量转化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2 13:47
目录
概述
技术原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