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王斗》是刘向创作的记叙文。描述的是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象后世那样森严,大臣对君王可以直言无忌。但在这种良好的语言环境下,说话也是需要技巧的。
作品原文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庐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hú)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作品译文
王斗先生登门造访,求见宣王。宣王吩咐侍者接人。王斗说:“我赶上前去见大王是趋炎附势,而大王主动来见我,则是求贤礼士,不知大王意思怎样?”侍者回报。宣王赶紧说:“先生慢行,寡人亲自来迎接!”于是快步前去迎见王斗入宫。宣王说:“寡人不才,有幸得以事奉先王宗庙,管理社稷,我平时听说先生进谏不避讳而说真话。”王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我生于乱世,侍奉(事奉)昏君,怎么能直说真话?”宣王极为不快,不禁忿然作色。
过了一会儿,王斗说:“先主桓公,有五样爱好,后来九合诸侯,匡扶周室,周天子赐给封地,承认他为诸侯领袖。现在大王有四种爱好与先主相同。”宣王高兴的说:“寡人才识疏浅,治国安邦还担心力有不及,又怎能有先主的四样爱好?”王斗说:“当然有。先主喜欢马,王也喜欢马;先主喜欢狗,王也喜欢狗;先主喜欢喝酒,王也喜欢喝酒;先君好色,王也好色;先主喜欢有才能的人,而大王却不喜欢有才能的人。”宣王说:“当今世上没有优秀的人才,寡人如何喜爱他们?”王斗说:“当世没有麒麟这样的骏马,卢氏那样的良犬,大王的马匹、猎狗已经够多的了;当世没有毛嫱、西施一类的美女,可大王的后宫都已充足。大王只是不喜欢贤士而已,哪里是因为当世无贤士?”宣王说:“寡人忧国忧民,心底里就盼望聘得贤士共治齐国。”王斗进一步说:“臣以为大王忧国忧民远不如爱惜一尺绉纱。”宣王问道:“此话怎讲?”回答说:“大王做帽子,不用身边的人而请工匠制作,为什么?是因为他们会做帽子。可是现在大王治理齐国,不问才德,非亲不用,所以我私下认为在大王心中,国家社稷不过一尺绉纱。”
宣王顿悟,谢罪道:“寡人于国有罪。”在这时推举五位贤士任职,齐国因而大治。
作品评析
对居于上位的统治者进言,一定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也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压倒他的事物来折服他。对于齐宣王而言,九合诸侯的先主齐桓公是他不能不折服的,王斗用先主与宣王作类比,找到了两者不同之处、也即宣王的不足之处。有齐桓公的光辉形象与功业在那里,宣王能不承认错误、反省和改正自己吗?
作品出处
《战国策》是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
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
东周、
西周、
秦国、
齐国、
楚国、
赵国、
魏国、
韩国、
燕国、
宋国、
卫国、
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
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
秦始皇。是
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
战国时期
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
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
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
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
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狡兔三窟”“
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
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
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