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帅哲师
中国作家
潘允中,笔名儒帅哲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启蒙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小说家、散文家,现任北大中文论坛比较文学、小说原创版版主。新千年文学系列丛书《新千年文学》(2008,远方出版社)和《生命的沉思》(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编。策划并组织多次“新千年文学全国高校巡回演讲”活动。
个人简介
作为新千年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后轴心文明理论的构建者,现代启蒙事业的捍卫者,中西人文精神的传承者,长期致力于以“文艺革新”为开端、“思想启蒙”为宗旨、“文化复兴”为方向,以“重塑国民精神道德、复兴民族精神文明、重建人类精神家园”为目标的思想文
化运动。
文学代表作
散文随笔集《乐园虽失,天道可寻》(18万字)
短篇小说集《小径幽暗,林中澄明》(18万字)
中篇小说集《迷惘时代》(12万字)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与塞壬之歌》(18万字)
世界黑夜时代
长篇小说《大地上的异乡人》(15万字)
长篇小说《冬日飘远的故乡》(14万字)
长篇小说《清白无邪的事业》(15万字)
长篇小说《晨曦消逝的城市》(16万字)
理论代表作
文明历史:《新千年文明启示录》(20万字)
文化研究:《思想启蒙:文化革新与道德教化》(10万字)
文学批评:《文学革新:游牧批评与家园诗学》(14万字)
电影评论:《雾中风景,犹在镜中》(10万字)
新千年文学
新千年文学
一百年前印刷纸媒在中国的发展,以报刊杂志为载体,推动了以文学革命和现代思想启蒙为特征的新文化运动。而一百年后电子传媒在中国的兴起,以网络论坛为载体,推动了以文艺革新和“后”现代思想启蒙为标志的新千年文化运动。
新千年文学,以八十年代出生的创作者为主体,网络媒介为载体,以对启蒙精神的继承和人文理想的发扬,在对“80后”青春文学的超越和网络写作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一套新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方向。既是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超越和深化。
新千年文学将启蒙精神与人文理想相结合,既关注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状况,又关怀人在精神世界中的存在意义。既是对现实主义社会批判,浪漫主义追求理想的深化,也是对现代主义关注个体生存,后现代主义反思人类文明的继承。
泛存在主义
“谱系——游牧”批评方法和“存在——家园”的诗学理论。两者相辅相成,体现了新千年文学理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融合的特点。从内在构成和外在发展,历史起源与本体存在,两个方面规定了新千年文学的历史起源、内在规定和发展方向,融诗学、哲学、美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于一体,成为新千年文学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儒帅哲师将新千年文学的内涵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融合的“泛存在主义”。
“五四”新文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因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思想启蒙。在社会动荡不安的革命和战争时代,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必然会使文学采取这两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如同18世纪的法国思想启蒙和19世纪的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一样,在相同的革命和战争时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必然是与时代的文化环境相适应的。
而我们的新千年文学运动,在形式上采取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乃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氛围所决定的。当然,就如同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于19世纪的欧洲一样,我们今天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也不同于20世纪的西方。后现代思潮对种种形而上学和宏大话语的解构,现代主义对本真存在和精神家园的追求,是被结合在一起的。自由敞开的游牧精神和灵魂返乡的诗意栖居,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对存在的道说和诗意对神圣的命名,也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所说的现代主义,更多是指文学的内在精神品性。古典主义的崇高肃穆,浪漫主义的自由理想,现实主义的冷静客观,都是包含于其中的。因此,歌德的《浮士德》、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体现的人类自强不息的追求精神和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都是我们要加以继承的。当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对存在与时间的思考,乔依斯的《尤利西斯》中对人类精神漂泊的描写和对精神家园的寻找,更是我们提倡的现代文学精神的应有之义。而我们所说的后现代主义,更偏重于文学表现形式上的创新精神,对传统的、僵化的,不适应新的时代的旧文学形式的颠覆与超越。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新的形式取代旧的形式,一直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动力。正是这股来自源头的活水,保证了文学不断以更新的形式,实现其自身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无论是中国古代由秦文、汉赋到唐诗、宋词的演变,还是西方古典、浪漫、现实、现代的更迭,都体现了文学发展中的这种客观和普遍的规律。如果说每个时代的主流文学对其时代来说是“现代”的,那么下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学相对于它来说,必然具有“后”现代的意味。这种在表现形式上的颠覆和超越,在每两个文学时代的过渡时期,都会以“改良”或“革命”的方式出现。我们不拘泥固有的形式,而是适应时代的变化,主动的参与到这一永恒的交替游戏之中。
我们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融合,乃是“变”与“不变”的结合。变的乃是新旧交替的艺术形式,不变的乃是文学所守望的精神价值。而且我们强调,对旧有僵化文学形式的突破与颠覆和对前代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延续,是共同存在的。既要反对使新文学成为一味强调写作手法的变换,而忽略对作品精神品性的重视,成为“为艺术而艺术”的华而不实的叙述游戏写作;同时也反对放弃文学的审美艺术性,将文学作为思想传声筒的功利性写作。因此,我们强调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融合,以实现文学在艺术形式与思想内涵,诗意表现与思想深度的结合。在20世纪的文学家中,乔伊斯、鲁迅、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等作家,都是这两方面结合的典范。他们作品中的艺术创新和思想探索,是我们要加以继承和发扬的。
游牧批评
儒帅哲师倡导文学革命,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又构建了适应新时代的文学理论,即“文学谱系学”和“诗与思相结合”的小说本体论。
谱系学是由尼采所开创的,后结构思想家福柯和德勒兹加以继承和发扬的一种研究方法,与近代理性形而上学好逻辑实证主义等建立在培根的经验主义归纳法,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演绎法,康德的先验形式范畴内的纯粹批判等所谓的精确科学方法不同,谱系学关心的对象是一些知识的崛起,这些知识是关于斗争的历史知识。其斗争的矛头针对被认为是科学的话语的权力影响,这些话语的产生往往是制度化的大学的产物。
谱系学并不宣称其在边缘和民间文化中所挖掘和发现的知识是科学的、客观的、真理性的,而承认自身的有限性、主观性和相对性,意在拒绝被形而上学重新摆置到一种话语霸权的地位。作为一种小知识,它寻求的是一种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权利,它在打破形而上学坚固的城堡之后,不再占领这个空洞和僵化的形式,以免重新建造新的知识等级制,使某些曾经被压抑的知识,再度成为新的主流和权威话语。
谱系学是一种“游牧哲学”,它作为一种解构形而上学的新方法,不仅是在颠覆“真理”的权威地位,同时也在创造意义和维护差异。它的目标是实现多元的意义共存,而不是一元真理的统治。它以对话的方式,使意义增值,它是一种自由、开放、快乐的哲学方法。
文学谱系学又称游牧诗学,是将谱系学方法应用于文学批评的产物,除了方法上的一脉相承,还继承了其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强调差异性、多元化和自由生成的特点。如果说尼采的道德谱系学,主要研究的是道德伦理和生命意志的关系;福柯的权力谱系学主要研究的是社会权利和生存自由的关系,那么儒帅哲师的文学谱系学,这主要研究思想文化和本真存在之间的关系。
家园诗学
存在—家园”诗学,是从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诗学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诸方法和理论出发,来重新对文学和小说的“本质”进行探讨和界定:
即小说之为小说,首先在于其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其它别的东西。其次,小说应该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再次,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其独特性在于其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书写呢?那必然是一种不同于常论的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的“诗性语言”,运用诗性语言显现存在,需要一种超越理性和非理性的“思”,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的小说,必然是真理的自行置入,是“运思“与 “作诗”的结合。
何谓艺术中的真理呢?就是“真”之理,而不是真的“理”。前者是从存在的“本真”出发,而后者是从人的主观意识出发,是一种主体的天才式的认知行为。因此艺术中的真理,即“真”。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存在者的无蔽”,就是存在者所显示出来的自身。小说探索存在,就是要让存在自行“涌现”,让存在者从遮蔽处是走出,成其为一个如此这般的存在者本身。
小说作为一门艺术,或者说小说是艺术的一种存在方式,其本质就在于勘探存在,作为无蔽的自然显现,就是达到了真。小说为人们达到真开拓了一条道路,但是小说在求真的同时,还要表现美,如果不表现美,小说同样也就脱离了艺术的本质。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论》中指出:“一切存在者之存在就是最现象者,也就是最美者,最立于自身中者。”海德格尔对美的界说,还有诸如“万物中真正的自行显示者和最能闪现者。”“美就是存在者之在场状态,存在就是存在者之真实。”“那么其自身而未闪现者,即真实,也就是美。”如此可以指出,从存在出发,“真”即是“美”,越是真,也越是美。真与美实乃指存在的本真状态,也就是艺术得以发生的起源。
由此我们可以说小说的存在方式:探寻存在,抵达本真,显现美。从古到今的一切具有艺术价值的小说,都是让存在如其所是的自行显现,小说以自己的方式敞开存在者之存在,亦既澄明,从而让存在者之真理得以发生。因此,小说所表现的内容,越是接近真理,同时也体现了更高层次的美。如果没有诗意的语言,就不能让人真正的融入其中去体验存在,而没有运思,就不可能真正的倾听到存在寂静的言说。因此,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勘探被人类遗忘的存在的小说,是诗意与运思的结合。
新千年文化
轴心文明
新千年文化运动,一场以文学艺术革新为开端,思想启蒙为宗旨、民族文化复兴为方向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中国16世纪个性解放运动、20世纪新文化运动之后,又一次以“重塑国民精神道德、复兴民族精神文明、重建人类精神家园”为目标的启蒙运动。
新千年文化运动是中国新世纪,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哲学、影视、绘画、音乐等文化领域的新启蒙思潮,是人类新轴心时代文化变革赋予中国的神圣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在西方文明日渐没落的背景下,东方文明再度复兴的前奏,是由中国到世界,东方到西方,逐渐传播和扩展的一场具有全球性的新思想、文化运动。是人类第二轴心文明变革赋予中国的神圣使命,是新千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到17世纪的思想启蒙,再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化运动。在将近700年的时间里,如同两千多年前,处于公元前500年前后的轴心时代一样,人类社会又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变革。在上一个轴心时代出现的思想文化影响下的逻各斯哲学和世界性宗教,在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不断形成中逐渐瓦解。从最根本上来说,欧洲人依靠形而上学所构造的终极本体论,以及种种束缚人的自由的价值观念,在三次重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中逐渐的被解构。一种以“人的自由”为核心的文明形态,正在旧文化体系的瓦解之中被建立起来。
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思想家们对现代文明形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发现,尽管经历了几次巨大的思想文化变革,但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依旧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尽管在20世纪20年代和60年代,先后兴起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残余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但是在20世纪末,形而上学又以最新的面孔——虚无主义出现了。我们在世纪之交,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消费化、全球化的新时代,这是一个由拟象符号主宰的超真实时代。真实和虚构本身的界限消失了,人们生活在一个历史终结后的时代里。也就是说,一切的价值和意义都被相对化和虚无化了。所以,我们迫切的需要一场新的思想文化运动,将现代人从旧文化的最后束缚中解放出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运动,既是对旧文化的摧毁,也是对新文化的构建。这场思想文化运动,已经为即将形成的新文化指明了方向。
如果我们用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与两千多年前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将对未来的新时代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相似性在于,他们都对前辈的哲学进行了总结和批判,并且发展出了具有转折性的新方向。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相对于尼采和海德格尔来说,如同毕达哥斯拉、巴门尼德、苏克拉底相对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出现,意味着古希腊哲学走向了终结,古希腊文明也同时走向了衰落。那么,近代的西方文化会如同希腊文化一样,在为未来准备了丰富思想资源后走向衰落么?我们已经看到,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已经将西方哲学彻底的推向了尽头。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也失去了活力。西方文化虽然仍然顺着历史的惯性发展,但已经没有了创造力,就如同当年的希腊文化一样。
因此,新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新文明成果的继承和总结,将在东方出现。而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的说,只有中国才可以担当这一重任。这是因为,中国不仅认识到了其历史使命,而且已经有所行动了。这就是我们继承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现代主义运动等几次近现代重大思想成果之上的,以克服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为目标,彻底实现新轴心时代文化使命的的新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革新、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相结合的新千年文化运动。新千年文化运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运动,更是世界历史意义上的第二轴心时代新文明形态的对旧文明形态的最后斗争。
文艺革新
中国文学在2006年之后,随着“80后”青春文学的降温而走向低迷。虽然以玄幻、武侠、言情为代表的通俗文学仍然占领大部分读者市场,但以主流文坛为代表的“纯文学”似乎一蹶不振。其原因除了作协内部拉帮结派、抄袭成风、封闭保守,导致其成员整体素质不断下滑之外。其所属期刊和杂志,大力迎合市场化和庸俗化的转型改制和文学理念的陈旧落后、教条僵化,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80后”文学的危机,同样来自其内部。作为“青春文学”代言人的“80后”作家,大多数是因为“新概念”大赛脱颖而出的,这使一些作家过于“早熟”。他们沉迷于对青春叙事的自我表达,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作为其叙事资源的“青春”被耗尽之后,自然就“江郎才尽”,渐渐淡出读者的视野。“80后”作家“出名”早,但文学创作生涯结束的也早。客观来说,从“新概念”大赛选拨出来的“80后”作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天赋和写作功底。但由于过早的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环境中,急功近利的生产作品,而不去稳固自身的写作根基,走长远的文学创作道路。最终终于出现“伤仲永”的悲剧。可谓成也“新概念”,败也“新概念”。
时至今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初,中国主流文坛也没有正式和明确的承认“80后”作家的文学地位。这固然是因为“韩白之争”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但“80后”作家本身的文学成绩的不佳,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国文学在21世纪初,曾以“80后”的出现而暂露生机,但是由于中国主流文坛的保守落后和“80后”作者自身的局限性,而再度陷入沉寂。
中国文坛从“韩白之争”后一片萧条,各种炒作难以掩饰中国文学走向有一个历史最低谷的事实。某一著名作家称“当前是中国文学最繁荣的时期”,立即招来网络上一片骂声,足见任何粉饰都是徒劳的。中国文学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如果能再度焕发出生机的话,除了一场彻底涤荡文坛各种丑恶和混乱现象的文学革命外,别无他法。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新千年文学”在2008年末,悄悄的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新千年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其最初的创作主体是活跃在“北大中文论坛”上的一批青年文学创作者。虽然在年龄上属于“80后”或“70末”一代人,但是与那些通过“新概念大赛”或“萌芽”杂志推出的“青春写作”者不同,属于既疏离主流文坛又不合于大众通俗的边缘写作者。
他们的创作具有先锋探索性,深受各种哲学文化和文学理念影响,是“80后”文学创作者中“沉默的大多数”。在文坛主流与大众文学的夹缝中,秉承着自身的文学理想,进行着孤独艺术探索之路。自从2007年初小说版实行改革以来,这批聚集在中文论坛上的文学创作者,开始逐渐在“新千年文学”的旗帜下,形成一个人数不断增加的创作团队。
“新千年文学”的创作者,其发展的过程由“80后”中的“沉默的大多数”,逐渐扩展到包括60、70年代的一些持相同文学理念的创作者。他们的创作群体既包括中学辍学者,也包括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既有社会底层的漂泊流浪者,也有时也有成功的企业家;所在的地区,遍及中国诸多省份。因此,他们在共同理念之下的创作,在表现思想的复杂性和反应社会生活的广阔性上,不同于新时期,乃至中国20世纪文学的任何一个流派。“新千年文学”思潮不同于中国新时期文学产生后出现的各种文学流派,强调在共同文学创作理念下的兼并包容,多元共存。因此,“新千年文学”的“思潮”意义,大于具体的“流派”意义。
如果说2008年出版的“新千年文学”的第一辑,更注重表达一种在当代文学“终结论”、“垃圾论”此起彼伏的严肃文学衰微时代,以文学革命和先锋实验的方式,为充斥消遣娱乐和商业媚俗的中国文坛带来充满希望文艺新思潮。那么,在2010年初出版的“新千年文学”的第二辑中,则更明确的提出了文化批判和时代介入的思想启蒙方向,以及承担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自从2008年之后,新千年文学由最初的“文学革命”,在创作群体不断扩大,理论探索日益完善,时代使命感逐渐增强,文学实绩愈加丰富的情况下。在2010年,已经发展成为一场新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运动。
思想启蒙
对于21世纪的中国来说,随着现代文明转型在20世纪前后两次启蒙运动中的完成,以及随后社会的都市化、消费化、信息化转向,现代性文明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也逐渐融入到全球性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对现代性文明危机的克服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说率先对现代性文明进行反思的欧美国家,已经选择了“重写现代性”的道路。以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和诗性智慧的追求,来克服生存异化和精神虚无,重建西方人的精神家园。那么,我们将如何克服已经进入全球化、消费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中国社会,工具理性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微观权力对个人的规训和压抑,消费观念对精神的异化和操控等种种现代性危机呢?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同样,中国克服现代性危机的道路,也不同于西方。我们虽然可以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经验教训,但决不能盲目的摹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在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文明世界化的21世纪,中国所遭遇的文明发展问题已经具有世界性。我们必须在民族化和世界化的双重语境下,来思考民族文化复兴的问题。
从中华民族在新轴心时代的转型历程来看,如果说中国前现代启蒙的任务是将人从纲常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个体感性欲求和世俗生活追求;现代启蒙的任务是颠覆纲常礼教思想和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确立科学理性和民主自由观念的主导地位。那么,为了克服现代性文明危机的“后”现代启蒙运动的任务,则是将消费大众从商品拜物教对道德的异化和物质主义对心灵的遮蔽中拯救出来。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的是一场以文学艺术革新为开端,思想启蒙为宗旨、民族文化复兴为目标的思想文化运动。对于中国来说,这将是继16世纪个性解放运动、20世纪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又一次以“重写现代性”为目标的启蒙运动。而这次启蒙运动,将以创造一种新文化的方式,使中国实现21世纪的文化复兴,完成新轴心时代文明转型的历史任务。
文化复兴
自从新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显著提升,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带动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不断提高和扩大。中国的文化复兴,越来越成为整个民族伟大复兴的最要前提。中国文化能否在21世纪,摆脱自近代“自学东渐”以来,一直处于落后世界先进思潮的劣势地位,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新千年多元文明格局中,占有重要或领先地位的关键问题。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文化复兴的含义,我们之所以说“复”兴,乃是因为在以往的历史中,我曾经有过辉煌的兴盛时期。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过这样的辉煌时期,但最为我们所称道的,无疑是汉唐之世。也就是说,自从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中国在公元后的第一个千年里,出现了文化最为兴盛的时期,我们可以非常自豪的说,那时的中国文化,是领先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尤其是在隋唐时代,中华古代文明几乎达到了鼎盛时期。
而中国21世纪的文化复兴,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使中华文明像古代隋唐时代一样,再度为亚洲乃至世界文明格局中,最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化。而在21世纪,中华文明是否能超越在近代领先于东方的欧美诸国,关键既不在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也不在于对西方文化的全盘移植。而在于是否能在全球现代性文明危机中,成功的找到一条克服价值混乱和信仰虚无的道路。在世界黑夜的诗意贫困时代里,为人类文明带来新的曙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中西”、“体用”、“古今”等形而上学二元对立观念,使各种有利于中国克服现代性文明危机的文化,无论古今中外,皆为我用。
因此,我们要采取重估一切价值的态度,以是否有利于“重塑国民精神道德、复兴民族精神文明、重建人类精神家园”,来衡量不管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近代、无论是民族传统的、还是近代创新的,加以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普世价值,既承续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又具有现代性精神品质的新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真正的复兴,超越历史上的隋唐和当今的欧美,成为全球化时代新文明格局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推动人类新轴心文明的彻底转型。
而只有在一场全球爱国华人和各界进步人士,共同参与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大力推动下,使中国的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达到超越古代和当今西方的新高度。并且使全球性的现代性文明危机得到解决,让中国文化再次影响整个世界文明进步的进程,才是真正的复兴。而这种文化复兴,不仅是中华民族21世纪伟大复兴的根本,也是华夏文明在新的千年对整个人类作出的最大贡献。而这就是新千年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在新轴心时代文明转型中的神圣历史使命。
作品简介
文学批评:《文学革新:游牧批评与家园诗学》,文学理论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各包含四章内容。上编展现了新千年文论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游牧—谱系”批评和“存在—家园”诗学。并按照游牧批评、存在诗学、谱系理论和文学精神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下编介绍了新千年文学产生的诗意贫困时代背景和语境,以及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并按照历史渊源、时代语境、文化品质、中国先驱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全面而系统了解新千年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
文化研究:《思想启蒙:文化革新与人文教化》,新千年文化理论代表作。
在本书中,作者开篇即对产生于轴心时代前后的“宗教与信仰”,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正是这些古老宗教信仰原则及其所代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秩序在近代不断衰落之后,才出现了所谓的“新轴心时代”和“现代性文明”。从本义上来说,“轴心”只能是唯一的。但在现代文化语境中,“轴心时代”意指一个新的文明转型过渡时期。因此,也有用“第二轴心时代”来表达同一概念的。而作者在不同文章的相关语境中,则是交替使用这两个概念。但用的更多的,是海德格尔从荷尔德林诗歌中借用的“世界黑夜诗意贫乏时代”。并在这个相对于“新轴心时代”来说内涵更加丰富的表述中,来阐释关于现代文明和思想启蒙的问题。
自从19世纪初欧洲启蒙运动在浪漫主义的反思浪潮中落幕之后,关于现代文明的是与否,思想启蒙的对与错问题,就一直是哲学文化研究和社会理论探讨中绕不开的核心问题。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理性与启蒙、传统与现代的不同看法,更是引起了欧美文化界的巨大的思想论争。可是,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探讨与争论之后,虽然对现代文明和思想启蒙的看法众说纷纭,著述汗牛充栋。但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从来都没有被清晰的表述过,以致人们对现代文明和思想启蒙的认识误解重重。
因此,本书从“哲学与理性”、“文艺与诗性”、“知识与话语”、“启蒙与文明”几个方面,对世界图像时代的精神状况、现代文明的发展阶段、思想启蒙的意义内涵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和阐述。而在本书的结尾部分,作者从“革新与教化”出发来阐释思想启蒙的内涵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世界黑夜时代诗人思者的职责和使命,以及新千年文化的目标和方向。最后,指出新千年文化核心理念对建构后轴心文明的作用和意义。
文明理论:《新千年文明启示录》,后轴心文明理论代表作品。
这部作品由七章,共二十八篇文章组成。作者将这些年来对轴心文明所进行的思考,划分为七个主题:即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的演变、华夏民族的文明转型历程、新千年文化与现代性文明、新千年文学与新轴心时代、新千年文学与新文化运动、新千年文学与世界黑夜时代、新千年文化与人类文明新纪元。
新千年文明启示录,顾名思义,是一部关于新千年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主要围绕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思想文化等几个大的方面,来思考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之中,尤其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所出现的重大问题,并试图对这些问题给予一种开放式的回答。也可以说,整部作品,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些隐而未显的法则和趋势的揭示。
长篇小说:《大地上的异乡人》,存在主义小说代表作。
在“世界黑夜时代四部曲”的第一部《大地上的异乡人》中,作者即提出了在我们这个世界黑夜诗意贫困时代,应该迫切思考的三件事情:生命、存在和家园。在这样一个上帝缺席,信仰失落,工具理性极度膨胀,商品拜物教盛行的虚无主义时代里,自由、公正和爱等所有传统人文价值纷纷在消费至上的思想中贬值,庸俗实利的观念束缚了人的生命自由、破坏了大地上的诗意栖居、遮蔽了天空的神圣救赎。世界成为了一个被各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话语和隐性权力规则共同编织而成的巨大超真实迷宫,现代性技术的魔鬼正逐渐把人类的生存意义虚无化,被从大地家园中连根拔起的现代人灵魂,成为了无家可归的大地上的异乡放逐者。
出生和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唐宇翔,是新千年消费信息时代在中国到来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饱受现代应试教育的精神折磨,在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后,放弃了大学毕业文凭,走上了一条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艺术创作道路。小说以主人公唐宇翔在现代城市中尤利西斯式的漂泊和对自由、真理和爱情的追求为中心线索,从横向上展现了时代的文化精神风貌和现代人的真实生存境况。与主人公走在不同人生道路上的有爱情婚姻无着的大龄女性、看破世事、自我放逐的诗人、追求真理的研究生和大学教授、野心勃勃的青年创业者、成功的企业家、先天重病的少女、到东方寻找信仰的法国哲学家等,不同程度的迷失在追求爱情、自由、财富、身份、生命、精神、和信仰等各种不同迷宫歧路之中
小说的几个主要人物对自由、平等和神性的追求,既有文学青年对以鲁迅、胡适为代表五四启蒙文学介入精神的继承,也有诗人接续尼采、海德格尔的酒神诗性对抗虚无主义的道路,亦有外国哲学家对西藏佛教灵修之路的接近。这些不同的拯救之路,在新世纪之初的中国文化中心城市交汇,形成新千年文学长篇小说不同于以往存在主义文学的宏阔文化视野和广泛精神内涵。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与塞壬之歌》,后现代主义小说代表作。
神话时代,宇宙之王——宙斯的王位受到挑战,众神之间发生激烈的斗争。一个预言指出:宙斯将被他的一个非神非人的儿子打败,而其中的关键,是潘多拉魔盒中的一个神秘的水晶球。这个水晶球被一分为二,一半落进地狱,一半消失在人间。因此,众神之间的争斗延续到了人间。女主人公薇拉公主成为希腊城邦争霸时代的核心人物,浮士德、魔菲斯特、奥兰多、般度、持国等古希腊、古印度史诗人物纷纷登场,为了帝国的利益展开了“特洛伊”之战,引出了神秘的光球。小说主要场景由硝烟弥漫的战场,转向了充满异国情调的印度,故事在迦梨陀裟和般度的爱情追求中暂时告一段落。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成为巴克斯女王的薇拉,为了自由的梦想,男扮女装开始了一段冒险之旅,在奥兰多的追踪下,先后邂逅了梦想成为骑士的堂吉诃德和仆人桑丘、带着女儿洛丽塔观看巡回戏剧的亨博特,邪恶的吸血男爵和萨德侯爵、绿林豪侠罗宾汉和乌托邦国王庞大固埃。正邪双方展开激战,众人先后进入迷宫和仙境的冒险之中,一个巨大的秘密即将被揭开。
古典和现代时期,薇拉女王回到巴克斯国的首都,参加酒神节盛典,各路人马纷纷聚集在酒神广场,在欢乐的节日背后,兄弟的王位之争,列国的领土之争,众神的权力之争,人性的善恶之争,在主要人物般度、持国、浮士德、魔菲斯特,天神宙斯、战神阿瑞斯之间错综复杂的展开。最后薇拉的爱与般度的勇敢,战胜了人性的弱点和诸神的野心,使酒神节成为真正狂欢的节日。
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在主要人物的回忆中继续着,最后的结束和开头相接,成为一个循环往复的故事。在文本中,作者采取了一种戏仿学术论文的形式,包括导论,目录,正文和后记等部分。全篇的结构戏仿了论文的形式,前言、摘要、正文、参考书目一应俱全,每章和没节的题目,也都是从古到今最著名的文艺理论和小说的名称。在小说的“小节”和“注释”中,文学批评与文本叙事交织在一起,哲学与美学的讨论穿插于曲折的情节之中。因此,我们说《尤利西斯与塞壬之歌》,是后现代小说技法的巅峰之作。
在五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时代,塞万提斯以写作《堂吉诃德》来揭露骑士小说的危害,从此让人们不再沉迷于这些流行作品之中。同样,作者要以这部小说的写作,来继承塞万提斯,同时也是鲁迅、王小波等小说家的文学遗产。希望读者们在我们这个颠覆经典、消解崇高的众生狂欢时代,远离那些缺乏深度、胡编乱造的“大话”、“爆笑”等快餐文学,重新追求深度阅读、回归文化经典。
电影评论:《雾中风景,犹在镜中》,影视评论代表作。
本书收录了作者儒帅哲师十八篇中外经典电影赏析作品,按照主题即青春与记忆、爱情与婚姻、追求与理想、时空与梦幻、灵魂与肉身、信仰与启示、救赎与重生,共分为七章。以散文的笔调,人文的视角对近百年来经典的中外影片,进行了内容介绍和艺术赏析。这些电影评论和鉴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千年文化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和阐释。
散文随笔:《乐园虽失,天道可寻》,新千年散文代表作。
这部作品从童年的失乐园开始,以对新文明的憧憬结束,收录了作者从青春时代到而立之年所写的抒情散文、哲学随笔、作家评论、文化批判等方面的文章,是新千年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散文创作在21世纪的最新方向。
这部作品与以往散文集的最大不同在于,作品的排列次序,既非创作时间,也非主题内容。而是从生命体验、心灵感悟、精神追求、思想探索四个方面,展现作者的成长历程、读书心得、文化批判、人生理想。以感性的笔触、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人文的理念,道出了时代的呼声。
出版图书
整体评价
在这个诗意贫乏,思想浮躁的虚无主义时代,儒帅哲师既不属于学院式的专家,也不属于草根式的杂家。前者学问有余,但缺乏现实关怀;后者愤世嫉俗,但学识浅薄。都不足称为公共知识分子,这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没有启蒙思想家的原因。这种情况在持续可二三十年之后,随着新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千年文化运动的兴起,出现了以儒帅哲师为代表的一批民间思想者。他们一方面学识渊博,一方面心怀天下。真正的继承了明末清初李卓如、黄宗羲等古代民间启蒙思想家的风范,清末民初梁启超、鲁迅等近代知识分子的品格。
作为中国21世纪的文坛革命旗手和思想启蒙领袖,儒帅哲师正是中国文明进入网络和信息时代崛起的新型思想家。随着现代印刷和纸媒时代的到来,中国20世纪以北大《新青年》为代表的报刊杂志,成为启蒙思想的发源地。而随着后现代网络和数字时代的到来,中国21世纪以北大中文论坛为代表的网络公共空间,再次成为了思想启蒙的发源地。这标志着中国新千年的文化,将从自上而下的精英知识分子启蒙,变为民间思想家平等对话启蒙。前者的启蒙方式主要是批判和教育,后者的启蒙方法主要是解蔽和指引。
以儒帅哲师为代表的21世纪启蒙者与20世纪的启蒙者最大的不同,不再产生于非学院、非官方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而是产生于网络论坛和民间思想界,处于学术的权威与大众草根之间。他们正是既非“宫廷”,又非“俱乐部”的游牧思想者。作为这样的游牧思想者,儒帅哲师既是新千年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后轴心文明理论的构建者,又是现代启蒙事业的捍卫者,北大人文精神的继承者。而作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以儒帅哲师为代表的新千年同仁们,开始成为21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中坚力量,以成熟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0 10:10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文学代表作
世界黑夜时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