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倭,汉语二级字,读作wō、wǒ、wēi,部首为人部,本义为对日本的旧称(wō音),后引申为发髻义(wǒ)或倭迟义(wēi)
基本解释
1、倭寇-对古时日本人的称呼。
2、古同“逶”,逶迤。
详细解释
现代汉语:wō
【名】
1、形声。从人,委声。
2、古称日本;人种名。中国于汉、三国、晋、南北朝时称古日本为倭,唐、宋及以后称古日本为日本。如:倭寇(14—16世纪屡次骚扰抢劫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倭夷(日本海盗);倭娘(日本女子);倭妥(美好貌);倭刀(古时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锋利著称)。明 袁可立《请讨篡逆疏》:“又系倭夷之婿,废立之举,实借倭为之。”
3、矮小、矮小的
常用词语
倭寇,倭夷,倭奴,倭迟,倭刀倭堕髻,倭娘,倭妥,倭瓜,倭锦,倭王, 倭人
词语解释
倭寇
指14-16世纪屡次骚扰抢劫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海盗。抗日战争时期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
倭国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
《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倭”在日文中同“大和”一样都发音为“yamato”,“大和”一样为日本国的别名,“倭”字起初并没有贬义。7世纪后半叶(中国唐朝时期),倭国对外国号修正为日本。元明天皇治世时,规定以「和」字替代「倭」字,并以开头附以「大」而始称「大和」。天武天皇因喜欢道教而使用“天皇”作为君主的尊号,并且当时小野妹子出使隋朝为了获得和隋的平等地位而用“天皇”一词称呼本国君主,此说法尚有争议。
古籍解释
【子集中】【人字部】倭 ·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8
玉篇》《唐韵》𠀤於为切,音煨。《说文》顺貌。
又倭迟,回远貌。《诗·小雅》周道倭迟。与逶迤,𨖿迆,委蛇,威迟,委移𠀤通。
又人名。鲁宣公名倭。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乌禾切,音涡。《前汉·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馀国。《师古注》魏略云: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度海千里,复有国,皆倭种。
又《广韵》乌果切《集韵》邬果切,𠀤音婐。倭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1 00:01
目录
概述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