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
中国内地相声男演员、主持人、导演
倪明,全国优秀志愿者,中国内地相声男演员、主持人、导演,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化馆研究员,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副主席,海南省旅琼文艺家协会第二届主席团副主席。与妻子夏文兰师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倪明、夏文兰被誉为中国夫妻相声第一档。
人物经历
倪明,大学本科,中共党员,中国内地相声男演员、主持人、导演,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化馆研究员,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副主席。师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他被誉为相声界的多面手、点子王、活动家,他的足迹不仅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而且出访过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很多国家,为弘扬祖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倪明自幼喜欢文艺,尤为酷爱相声,80年代初曾随南京市歌舞团相声演员梁尚义学艺,1990年九九重阳节正式拜师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从艺20年余年,获得大大小小的奖励无数。1996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倪明夏文兰相声作品集》;2000年12月,江苏卫视隆重推了《倪明、夏文兰相声专辑》。中国昆鹏网络公司和湖南电视台联合拍摄的12集大型专题片《中国相声》中,介绍了倪明、夏文兰的男女相声。倪明曾两次被借用到中国广播艺术团,并在我国第一部大型相声叙说剧《明春曲》中扮演“小饺子”。2002年8月,江苏音像出版社推出了《倪明、夏文兰相声VCD专辑(上下集)》。2005年全国首届相声小品汇演,他们创作表演的《永远是朋友》荣获金奖。同时,他们创作了《五彩缤纷》、《悄悄话》、《家乡美》等上百个相声段子,其中许多段子,他俩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综艺大观》、《艺苑风景线》等栏目中演播,还在一些省市电视台的晚会中亮相。中国曲协的《曲艺》杂志2002年8月号,刊登“倪明夏文兰男女相声”专辑,当期的封面封底均为彩照《夫妻笑星五彩缤纷——倪明夏文兰舞台艺术集锦》。倪明还荣幸地被盐城工学院特聘为教授。
倪明曾经是一名军人,1982年复员进工厂当工人,担任过盐城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兼馆长,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形成了办事果断,讲究实效,做事严谨,办事认真的工作作风,他当年所带领的盐城文化馆艺术团,坚持送戏送文化到基层,长达22年,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多次表彰和奖励,他本人也由于突出的贡献,被中国曲艺家协会评为群文战线上唯一的“德艺双馨”曲艺家。
倪明自2005年调入江苏省文化馆以来,充分发挥自己一技之长和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为省文化馆的发展和建设出谋划策、献计献力、特别是在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方面活动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表现,备受南京普通老百姓喜爱南京相声俱乐部,就是有倪明策划发起的“志愿工程”,俱乐部自成立以来,累计演出场次达600多场,观众达30万人次。倪明作为发起人毫无怨言。此外,他还长期担任南京日报农民工艺术团的艺术顾问,免费收农民工为学生并教学,有的在倪明的帮助下已考入了大学。他还经常组织艺术家到敬老院、福利院慰问演出,并给老人赠送自己的专辑。2011年8月,参加了由省文化厅、省文明办主办的“春雨工程”——江苏省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大舞台慰问演出活动,他创作的相声《为伊犁放歌》,受到了边疆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自此,作为特色文化活动,倪明每年都带领江苏的文化者前往新疆演出,为当地居民带去欢笑。
除创作表演相声外,倪明还曾在江苏卫视《文艺新干线》、《笑林一叶》、《迷案追踪》栏目中担任策划和主持,并兼任地方报社特约记者,撰写了曲艺界人物专访近百篇,《曲坛百星》即将出版发行。他先后在苏北地区培养了大批业余曲艺骨干,组织策划了江苏省“丹顶鹤杯”青年相声邀请赛、“曲艺名家苏北行”、“徐淮盐连曲艺小品大赛”、“美好江苏行”等活动。
2023年2月,参加第四届非遗相声大会。
学术任职
海南省旅琼文艺家协会第二届主席团副主席。
艺术道路
侯宝林徒孙
1963年,倪明出生在镇江的一个小镇上。上学后,一次学校组织演讲比赛,他积极参赛,经过抽签,他排在最后,前几位选手得分都比较高,他想自己必须出奇才能制胜,但如何制胜呢?这时他想起了自己喜爱听的侯宝林的相声是那么吸引人,于是他一改原来拟定的讲稿中激情迸放但严肃有余的腔调,转而学上了相声中的调侃说法,增加了不少幽默性的语言和夸张性的动作,果然师生们个个看得捧腹大笑,都戏称他是“小侯宝林”,结果那次比赛获得第一名。以后一有空闲时间,他就练习绕口令,经过一番苦练,渐渐地说话越来越流利,朗读起课文来更加抑扬顿挫,曾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的故事大赛,荣获一等奖。
1979年高中毕业前夕,由于他热爱相声,决定放弃高考,拜师学相声当演员。找谁呢?当时他只知道中国相声界中的侯宝林。对,就找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与虔诚,现在看来十分可笑的他,给侯宝林写了一封血书。他拿银针戳破手指,用火柴蘸着鲜血写信,请求侯大师推荐自己去当相声演员,并说如果不见回音将以死相报云云。侯老接信后甚为惊讶,唯恐出人命,当即想写信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可当时江苏没有曲艺团,无奈侯老只好写信给靠近江苏的安徽合肥市曲艺团,请他们与倪明联系。该团团长缴月舒受侯老之托,马上写信与倪明联系,一了解,原来小倪是个“生胚子”的学生,根本不懂相声为何物。于是对方写信给他鼓励一番,结果不了了之。
此路不通,怎么办?他想,参军可能有机会学习和表演相声,因为部队有战士文艺演出队。于是,当年征兵时,17岁的他积极应征。结果如愿以偿,被分派到北京某部当汽车兵。到了部队,他一面学习军事技能,一面学习有关相声理论知识,并进行创作,业余时间经常为战士们“来一段”,被大伙誉为“军营笑星”。不久,师部将其调入战士文艺演出队,成了“专业演员”,他如鱼得水,说唱弹拉均能“露一手”,受到官兵们的青睐。
1983年,倪明退伍来到盐城江淮动力机械厂当了一名翻砂工。他一面搞好生产,一面钻研相声。业余时间疯狂“充电”,每天下班就跑市图书馆,随身带着笔记本,看到精彩文章或段子就抄下来,短短几年工夫,他就记了几十本,摞起来足有半人高。同时规定自己每天创作一个相声段子,学习三段相声。
为了增加肺活量,不论炎夏还是寒冬,他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练习长跑8000至10000米。因为相声的“贯口”或绕口令,一口气要说许多内容,若“中气”不足则难以达到,这是说相声的基本功。因此,他每天清晨不仅练长跑,还要练嘴皮。在市人民公园,人们总会看到一位精神抖擞的青年在念念有词,他就是倪明在练“口功”。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参赛的机会多多。1992年,全国首届相声大赛在合肥举行,倪明夏文兰夫妇参赛并获奖。当年受侯宝林委托给倪明写信的合肥市曲艺团老团长缴月舒见到倪明喜出望外,对倪明夸奖道:“真没想到,强龙就是强龙。”当初,倪明想跟侯宝林学相声未能如愿,可却成了侯宝林的正宗徒孙。因为侯宝林是马季的师父,马季是姜昆的师父,而姜昆又是倪明的师父。如此循环传承绵延,原来大家师从一个师祖,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但对倪明却是“梦想成真”——九九归一,终入侯门。面对这位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唯一的一位业余佼佼者,倘若侯老大师地下有知,当会含笑九泉!
笑坛并蒂莲
古人云:“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今日看来,这话值得推敲。不过,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有相当的普遍性。既然是“相当的普遍性”,那就意味着有例外的情形存。比如:相声这一地地道道的北方曲种,在南方的江苏,却绽放了一朵娇艳的鲜花。这就是倪明、夏文兰的男女的相声。在我的见闻中,男女同台说相声的不多, 夫妻同台说相声的更少,而出相声作品专集的伉俪,那就少而又少堪称凤毛麟角了。
夏文兰成为相声演员,纯属偶然。1984年6月,盐城市组织庆“七一”文艺晚会,特邀倪明表演相声。但就在即将登台表演他创作的《颂歌献给党》之际,不料在这节骨眼上,与他搭档的同伴因故无法参加演出,这下可急坏了倪明。俗话说“救场如救火”。找谁呢?时间紧,任务重。这时,有人提出让夏文兰顶替。18岁的小夏是盐城工艺品总厂的绣花女工,因为她的歌唱得特别好,故是出了名的“金嗓子”。听说邀请小夏说相声,不但她父母坚决反对,就连小夏也把头摇得像货郎鼓,他们一致认为,一个大姑娘说相声,像啥?!
小倪经过多次软泡硬磨,小夏就是无动于衷。见此情形,头脑活络的倪明灵机一动,对着夏文兰唱起了当时流行的歌曲《十八的姑娘一枝花》,不过是改了歌词:“十八的文兰一枝花,一枝花,高挑的身材秀丽的嘴巴,俊俏的脸蛋似红霞……” 小倪的声情并茂逗乐了小夏,她也不甘示弱地回敬起来:“姑娘十八人人夸,你这个小伙乱点将可像个大傻瓜……”小倪看小夏的那股生动表情和良好唱功,认为真是个难得的人才,他一拍大腿道:“就是你了,这不是配合得挺好吗?”见小夏还在犹豫,他就趁热打铁:“《颂歌献给党》这段相声是以唱为主,只要求你按内容唱就行了。”凭着小倪的真诚,小夏终于答应上台试一试,但是认定只此一回,下不为例。
出乎意料,这“一试”的合作却非常成功。一男一女配合的表演,由于形式新,表演正,“笑果”佳,立刻引起轰动,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好评。那时全国的相声演员中要找个女的还真难,而夏文兰在相声界可谓是开了先河。打这以后,电视台、各式各样晚会,特别点他俩的相声。形势“逼迫”他们不但经常在一起演出,还经常在一起研究相声创作及表演技巧。小夏也从观众的掌声和鲜花中受到了鼓舞与褒奖,与她父母一样改变了大姑娘不说相声的偏见,开始迷上了相声,从此一发不可收。
在共同的艺术生涯中,小夏感到倪明虽不是高大魁梧的美男子,可一双笑眯眯的小眼睛却透着聪明机灵,特别是他对相声艺术的执着追求深深感动了小夏。而小夏在倪明的眼中那就更甭说了,性格温柔,形象妩媚,又是事业上的好帮手。观众的掌声、欢笑,把他们连结在一起,他俩的心田中也渐渐萌发了爱情的种子,而这种子终于在1984年国庆佳节开花结果,彼此幸福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俩的姻缘,可谓“相声为媒”。就在他们收获爱情的时候,盐城市文化馆的领导珍惜人才,遂将他们分别从工厂调入文化馆。从此,二人由业余走上了专业之路。
男女相声本来就少,夫妻相声则更是罕见。夫唱妇随——不,妇唱夫随。因为他们是女逗男捧。观众评论:“丈夫是绿叶,妻子是红花。绿叶配红花,彼此相得益彰。”从1984年起,夏文兰与倪明合作在舞台上表演相声,至今已有20余年。她俩不仅把笑声送给国内观众,还把欢乐送给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外观众,每次演完都是掌声雷鸣鲜花簇拥。她深有感慨:“甜美的爱情,促进了事业;事业的成功,爱情更甜美。二者相辅相成。”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在祝贺夏文兰从艺20年之际夸奖她说:“我一直以为夏文兰坚持不了几年,没想到她居然坚持到了现在,她真是女相声演员学习的榜样。”
姜昆收高徒
1990年“九九”重阳节之际,姜昆随中国广播艺术团来到苏北盐城演出。为了表示欢迎,盐城市特地挑选两个节目参加演出。前者是国家顶尖水平,后者是苏北地区档次。后者要和前者共同表演,似有“关公面前耍大刀”之嫌。但倪明他们不管这些,而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与艺术大腕一起登台献艺。
孰料,姜昆看了倪明夏文兰的表演,好像发现赵本山而发现了“新大陆”。他惊叹,没有想到在这贫乡僻壤之地,还有这样的优秀人才,大加赞赏,觉得两人的表演与他心目中的男女相声全然不同,特别是小夏潇洒的台风,俊美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更使他感到男女相声前途无量,可喜可贺。
演出一结束,姜昆主动与他们夫妇二人交流情况。谁知一交流,姜昆不仅对夏文兰有全新的认识,而且对倪明也有了全新的了解。原来倪明把姜昆当作心中的偶像,故在这之前三五年间,倪明对相声大家姜昆作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一是有关他的从艺之路,二是有关他的相声作品,三是有关他的新闻报道。倪明搜集这三方面的资料有100多篇约数十万字,对姜昆的一切了如指掌。姜昆闻之极为惊讶,觉得这对夫妇对相声艺术的执着与追求,令人钦佩。同时,他对倪夏夫妇二人进行了“零距离”的考核与答辩,认为功底扎实,甚为满意,可圈可点。于是,当下决定收他们为徒。结果在“九九”重阳节正式举行拜师仪式,倪明夏文兰成了姜昆所收的唯一的一对夫妻弟子。在隆重而热烈的拜师仪式上,姜昆“现挂”:“你们想不想当明星?”倪明“戏说”:“不想当明星的演员不是好演员。”名师高徒的问答获得满堂彩。姜昆是国内第一位收夫妻为徒的相声艺术家。姜昆收徒要求极为严格,至今已收20多位弟子,其中夏文兰是唯一的一位女弟子。
姜昆自豪地说:“我有两个比较特别的徒弟,一个是大山,一个是文兰,大山成了国际相声的传播者,而文兰则成了国内女相声演员的代表人物之一。”此话不虚。因为全国有100多位女相声演员,但有影响的实为凤毛麟角。至于有影响的夫妻相声演员更是“独一有二”。所谓“独一”,就是在地方只有倪明夏文兰这对夫妻相声演员;所谓“有二”,就是在部队广州军区文工团还有一对夫妻相声演员。由此可见,获得成功的夫妻相声演员难能可贵。难怪相声艺术家侯耀文在评价夏文兰时称道:“南方人说北方人的相声不容易,南方的女人说北方男人说的相声更不容易。”
亮相《明春曲》
1994年9月,姜昆从北京打电话给倪明,让他火速赶到北京,说有重要的演出任务。到了北京,倪明才得知原来姜昆领衔排演了一出《明春曲》大型相声剧,当时决定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小品演员刘亚津扮演剧中男二号“小饺子”一角,倪明此去就是给刘亚津当替补。结果倪明实为“A角”而非“替补”。因为刘亚津因故没有参加演出。
倪明到北京后,该剧3天后就要到深圳上演,留给倪明的时间十分紧张,3天时间就要“克隆”出一个全新的“小饺子”,其难度可想而知,那3天他废寝忘食,每天晚上都要排到凌晨两三点钟才能入睡。经过几天的磨合,他从“小饺子”身上得到了启发,精神内涵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正式参加演出10多场下来,获得空前的成功。随着“小饺子”一角的窜红,倪明在相声圈子里渐渐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影响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
2004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决定《明春曲》开始复排,“十一”国庆节在人民大会堂隆重演出。这次《明春曲》表现手法更加独特,其中男二号“小饺子”一角当时有3个人选,分别是巩汉林、刘亚津和倪明。但一些行内人士认为倪明的知名度不及前两位,觉得让他当替补更为合适,主演姜昆与导演娄乃鸣力排众议,还是将这个二号角色给了倪明。借调到了中国广播说唱团的倪明也不负众望,他的演技日臻成熟,在北京演出获得成功后,从11月初开始,《明春曲》先后到上海、武汉、南京等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00多场,每次演出都取得空前轰动。后来,该剧去美国演出,同样受到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赞扬。
在美国旧金山演出时,一位来自台湾名叫王小群的观众,特地到后台找到倪明,请他转告向他太太夏文兰问好,并说特别喜欢倪明和夏文兰表演的男女相声。原来,这位观众经常上网欣赏相声节目,难怪王先生对倪夏夫妇这么熟悉和爱戴。看到王先生这么热忱,倪明连忙掏出身上唯一的一张他和夏文兰的演出照,赠送给了这位热心的台湾同胞。在场的其他美国观众见了羡慕不已。
相声大辞典
由南开大学文学教授、著名曲艺理论家薛宝琨等人编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一部关于相声艺术的工具书《相声大词典》日前在天津举行了首发式。著名夫妻笑星夏文兰、倪明以及儿子倪夏宇均被收入了该词典,一家三口同时被收入词典,这在中国相声界还是个案。《相声大词典》对于夏文兰、倪明、倪夏宇及南京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长期坚持公益演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他们两口子在培养新人,扶持后生方面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声界立规矩
“请各位弟子向倪明、夏文兰老师献花、行鞠躬礼……”随着主持人的话音出口,朱军、刘亚伟、李义、童辉等12位业余相声演员,一个个手捧献花一字排开,向“夫妻笑星”行拜师礼。就在这时,台上出现了拜师议程中没有的一幕:有的弟子突然跪倒,按相声界老的拜师传统行“跪拜礼”。倪明、夏文兰面对这一幕,赶忙弯腰伸手拉起众弟子,“咱们今儿是‘好事新办’,不兴这个,快快请起。”
“夫妻笑星”昨天上午在南京龙江宾馆举办收徒仪式,程序上是按改良后的传统方式进行的。国内相声界泰斗、87岁高龄的张永熙先生坐镇现场,省内曲艺界芦明、梁尚义、吕少明、李国先来了,北京的相声名家孙晨、邓小林、白桦等也专程赶到,分别担当“引、保、代”三个角色。在相声界,引师是指将徒弟引荐给师父者;保师就是要向观众及师父保证徒弟的人品;代师是由于某种原因师父无法继续传授技艺给徒弟时,可由代师来代替师父。
或许是相声界难得一见的“五代同堂”,现场气氛庄重但不失热烈,众弟子一时受到感染,所以自作主张行起“跪拜礼”。目睹这一切,张永熙先生心情有些复杂,他一方面为有这么多喜爱相声艺术的年轻人拜师学艺感到高兴,但同时,他又不赞成拜师当中行“跪拜礼”。
张永熙登台致词时动情地说:“倪明、夏文兰这些年推广相声艺术,每年演出都在150场以上,吃了不少苦。他们原先并没有收徒的打算,还是我给他们下的‘命令’:既然有这么多才艺出众的‘粉丝’喜欢你们,干嘛不收啊!不过呢,我不赞成‘跪拜礼’这种旧时代的方式。咱今儿就立个不成文的规矩:从今往后拜师,绝不再行‘跪拜礼’。”
张永熙的一席话,深深打动了现场的每个人。在一片掌声中,老爷子幽默地跟上一句:“大家鼓掌通过,这规矩就算是定下了!”
相声俱乐部
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是由江苏相声演员自发成立而言,成立于2008年,被誉为“北侯南张”中“南张”的国宝级相声表演艺术家张永熙为名誉顾问,梁尚义为名誉主席,被誉为“柳活大王”吕少明为主席,李国先、倪明、夏文兰为副主席。创立至今已有5年,俱乐部创立了全国首家公益惠民小剧场,每个周六的晚上,为市民免费上演相声演出。作为俱乐部的创始人、副主席,倪明对俱乐部的发展功不可没。
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原名南京相声俱乐部,2011年,由江苏华恒昌集团冠名赞助,改为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俱乐部除了每周六的剧场演出之外,还进学校,到工厂,下部队,跑农村,进社区,举办“美好江苏行——惠民公益演出”,演出次数达600余场,观众人数达30万人次。
俱乐部大事记
1.2008年9月18日,南京相声俱乐部挂牌成立,演出地点在蓝旗街光一小剧场;
2.2009年9月19日,俱乐部在郑和公园举行一周年庆典,长达9小时的相声群英会,创下国内曲艺界相声表演之最;
3.2009年12月31日,相声俱乐部移师到杨公井演艺博览街区新街口繁华地段羊皮巷的神韵相声剧场,并举办南京历史上的首次新年相声大会。
4.2010年4月,俱乐部参与江苏省委宣传部举办的高雅艺术进高校活动,进盐城、扬州、苏州、常州等大专院校演出;
5.2010年7月,相声俱乐部参与江苏电视台著名品牌栏目《万家灯火》录制,演员与著名医学专家一起,把欢笑与健康送给千家万户;
6.2010年8月1日,南京相声俱乐部举办“欢乐庆八一暨俱乐部第100场演出相声专场”;
7.2010年8月22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白英杰先生观看俱乐部相声专场演出,指导演员表演;
8.2010年8月26日,南京相声俱乐部发起抵制“三俗”集体签名活动,30多名曲艺演员共同在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条幅上签名;
9.2010年9月25日,南京相声俱乐部在江南剧场举办 “欢声笑语送万家”---庆祝南京相声俱乐部成立二周年相声专场演出,50余人的群口相声表演又一次创造了相声演出之最,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先生到场祝贺;
10.2010年11月8日,南京相声俱乐部联合扬子晚报、江苏华恒昌集团举办募捐义演活动,为白血病患者、年仅16岁的陈同学举行募捐义演;
11.2010年12月26日,南京相声俱乐部举办2011南京新年相声会暨庆贺著名相声大师张永熙先生90大寿专场演出;
12.2011年,南京相声俱乐部移师江苏文化大厦小剧场,打造全国首家公益惠民免费小剧场,固定在每周六晚上7:30分,为广大市民送上免费的欢乐大餐;
13.2011年3月19日,南京相声俱乐部举办冠名仪式,运行了近三年的南京相声俱乐部正式冠名为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也成为了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冠名的免费给老百姓提供演出的专业团队;
14.2011年3月,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参加由江苏省文化厅主办、江苏省文化馆承办的“欢乐家园江苏行”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俱乐部将赴常州、镇江、苏州等地演出,计划2011年仅在省内的巡回演出就将超出40场;
15.2011年7月30日,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举办“军旅笑星——尹宏伟相声专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白英杰王殿云、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将军级相声表演艺术家李立山等纷纷亮相。
16.2011年10月29-30日,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应陕西省曲艺家协会、西安市“王木椟”剧场的邀请,由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主席团成员吕少明,李国先、倪明、尹宏伟、夏文兰组成的江苏相声艺术家代表团在古城西安精彩亮相。除了和陕西、西安的曲艺家们切磋交流之外,还到相关部队慰问江苏籍的战士;
17.2011年11月26日,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举办三周年庆典活动,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的得意弟子——周春晓;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登台的“王木犊”——石国庆、有“百变巨星”美誉的模仿大王——任世和;“赛阿宝”的笑星——于海涛;西安著名美女主持——高琴;陕西民歌“小天后”扣子等助阵演出;
18.2012年3月24日,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打造的免费公益小剧场全面升级,移师到白下区少年宫零点星剧场,开箱演出上,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刘惠助阵参演,甚至中国江苏网通过网络全程直播。
19.2012年9月,俱乐部青年演员倪夏宇刘亚伟参加CCTV第六届相声大赛,获得优秀表演奖;
20.2012年10月4日,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应“南开杯”全国相声新作品比赛组委会邀请赴天津展演,并获得了本次大赛唯一的一个优秀组织奖;
21.2012年12月29日,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举办“新年相声会暨封箱演出”,已故相声大师侯耀文的再传弟子王永杰、刘大中则特意从安徽滁州赶来助阵参演;
22.2013年4月13日,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举办开箱演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陈寒柏孙晨助阵参演;
倪明杂谈
《从草根现象反思当前相声》
“草根”一词,在曲艺界也广泛红火起来,因为那么多与曲艺相关的“草根”现象,不得不让人聚焦、点击、关注。“草根曲艺”、“草根相声”被媒体、观众、曲艺界越来越熟识:“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一夜走红”的小沈阳、“湖南组合”奇志大兵、轰动中原的“马街书会”……一时间,这些“草根”们让曲艺界看到了热腾腾的一个个新景观,一度冷落的曲艺界因为他们仿佛看到了一种希望、一种未来。当然,也对这些现象的出现产生不同的声音与看法。面对“草根”现象,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存在,作为一个相声演员应该多几分关注、多几分反思,从中也许能悟出许多道理、理清在变革的年代中找出我们相声发展新的出路,让我们相声之路走得更宽更广。
草根曲艺具有草根文化的大众属性
“草根文化”在当前可谓是炙手可热的文化现象。 “草根文化”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是基层的、大众的、质朴的纯真的东西,是来自农村,乡间的文化。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 grass 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是①群众的,基层的;②乡村地区的;③基础的;根本的。
草根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草根文化不仅定规着人们的生活理念,更会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改革开放30周年解读”中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的“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
街知巷闻的超女、博客、郭德刚、蔡嘎亮、“韩白”之争,“海派清口”,都是“草根文化”。人们乐于谈论、接受、甚至是认可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与生活非常接近,可以为他们所理解,能表达他们心中的所渴望的。
正如笔者在文章开头所举例:“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一夜走红”的小沈阳、轰动中原的“马街书会”……也正是这些称谓之“草根曲艺”。他们的产生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的解放、意识观念的革命、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展现引发的创新形态、社会形态变革及其带来的社会大众道德观念、爱好趣味、价值审美等变化,出现的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民间产生的大众平民文化现象。他们是“草根文化”繁衍派生的枝蔓,他们是“草根文化”的又一个流派、又一个群体、又一支生力军,又一方百姓喜爱的乐土。
“草根曲艺”的特点十分鲜明,姜昆先生为他们这样定义的:他们 “开创了一片比较敢说话的土地,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风趣幽默背后的犀利。他们来势汹汹,带着社会的反叛、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蔑视,不拘一格地展现着自己的文化,他们的‘锋芒’与‘大胆’也为许多人津津乐道,支持他们的人在其作品中找到了某种宣泄、释放的途径”。
由此,我们认识到草根曲艺的红火,草根演员的走红是一种民间艺术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产生、形成、发展的,由于他的艺术形式释放的某种观念、某种乐趣,因其“锋芒”、“大胆”;因其“不拘一格”而在民间赢得了大众的欢迎与喜爱。
前一时,相声的冷落也冷落了曲艺人,面对这些“草根”的红火,反思之——草根暖了“大众”,相声冷落了“大众”。
相声艺术产生于旧社会,是活跃于茶楼庙会的曲艺形式,因其自然贴近生活,语言直白。让人们在笑声中体会人生悲喜。曾记否,新中国成立初,相声作为“人民艺术”获得重生。老一辈艺术家怀着对相声艺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深入生活,或采编于工厂或访谈于田间地头,他们所不忘的就是相声从群众而来就该回到群众中去,只有与大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永葆相声艺术的生命力,而相声经过几十年的变迁,游历于经济搞活的今天,众多大牌相声演员被冠以学者专家大师,成了精英。他们就飘飘然的没有了从何而来要往哪去的方向感,原本本是草根布衣的相声也有了贵族化的趋势。这现象就好比自割脐带的婴儿,只能是死路一条。面对草根的红火,思考相声的出路,其实只有一条捷径——面向大众,回归到群众中去。放下架子从“草根曲艺”的艺人、民间演员那儿找回为“大众”服务的路子来。
姜昆先生讲到草根艺人特色时,说到“锋芒”、说到“大胆”、说到“不拘一格”,因为这些,他们受到了大众的欢迎。而当今所谓的主流相声所呈现的,变成了丝毫不能令人回味的贫嘴、滑稽、插科打诨,不伦不类的歌功颂德,当今相声不再讽刺,人们便开始讽刺相声。幽默的精髓在讽刺,一个丢掉了讽刺的相声,也就丢掉了幽默。丢掉讽刺的相声,也就失去了相声的本味。相声没有了讽刺的“锋芒”、相声失去了幽默的“大胆”,本来可以成为中国最幽默的脱口秀形式,“不拘一格”的存在。而今天,却越来越丧失掉听众、丢失了大众。
早期的相声,和其他任何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都能够用丰富和真实的手法来反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演员可以随意自由的探寻中国人民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中国文化的光辉和黑暗的一面,表演日常生活中令人厌烦的荒谬,无论是官场上的还是市井中的,给观众带来欢乐。总之,相声曾经能够讽刺中国的方方面面,包括黑暗的一面。但近观当前的相声却丢失了他们最优秀的本领,观众开始冷落相声,而曲艺“草根”却高扬起“锋芒”、“大胆”、“不拘一格”的本领,成为曲艺演出的热点,大众为他们鼓掌、喝彩。
我们相声应该反思——面向大众求生存。
草根曲艺挑战精英文化的市场理念
北面郭德纲打出旗号:相声回归剧场;南面周立波走进大剧院连演30多场场场爆满;小沈阳的二人转演出更是一票难求……就是这些“草根英雄”把个演出市场搅得红红火火,而静观相声主流的精英文化却远远不及,差之甚矣。成为了当今相声热门话题,原因就是:当今的相声和相声人,有病,其病在于:偏离了本分的定位和格局,偏离了市场的经营和经营市场的理念。
相声在侯宝林那一代之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撂地儿”演出,“雨来散”式经营,其传播范围极小,仅限于肉嗓子所能传送的人群。因此,一段相声,哪怕是一段极其平庸的相声,也会演很长时间。因为传播是原始的,那些相声艺人虽然活得窘迫,但只要能开口,就会有饭吃。他们有他们的活法。
郭德纲从自己的舞台实践获得了方向感:“按相声的规律走,要有娱乐性。”就此德云社把传统相声的旗号举了起来。产生于老天桥的传统相声,本身就以娱乐为使命:“去天桥就是找乐儿。不可能花钱来天桥受教育,疯了!”
如今在天津,经常性有相声专场演出的茶馆和剧场已经有六处之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荣吉大街的燕乐茶社和新华路上的名流茶馆,活跃其中的是尹笑声领衔的“天津众友相声艺术团”和以刘文步为台柱的“哈哈笑艺术团”,这些场馆的门票都仅为20元。
在北京,相声也开始重回观众视野。南城天桥剧场边的“天桥乐茶馆”,就是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伙伴们呼朋唤友的相声乐园。东城区的周末相声俱乐部,也是近两年来极火爆的一个相声演出场所,能容纳四五百人的小剧场内周一到周六晚上都座无虚席。和天桥乐茶馆一样,这两个场地的门票都是20元,这些似乎验证了媒体所测算的“中国的演出门票合理价位应在18至48元之间”一说。
从上述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草根”们的红火,其实是与市场的定位很有关系的,草根们的生存其实他们全部依赖市场,没有市场,他们就没有饭吃,观众就是他的“衣食父母”。为了市场,他们得了解观众想听什么、想看什么,衣食父母的脸面就是他们的饭碗,因而他们的作品鲜活、生动。观众乐意掏钱去“听相声”,到那儿找“乐”去。而我们的精英们,没有市场的忧患,没有找饭吃的苦恼,他们靠体制养活自己,相声冷落他们埋怨电视搞跨了相声,相声低糜他们说草根把相声搞俗了。其实这些人当中就有从草根里走出来的,但当他达到一定高度,成了“精英”的时候,他却不愿意承认他所追求的初衷,就像一个孩子,吃够了母亲的奶水,走出了家门,来到外边的世界,人大了,也阔气了,可回家却不愿意认那个瘦骨嶙峋,干瘪着奶头的母亲!这可不可以说是种背叛?
其实,草根们走向市场,把自己炒热炒火是何等的不易啊。姜昆先生说:“他们台上挥汗如雨卖力的演出,台下挖空心思寻找创作素材,没事儿在琢磨下一场,甚至于下一场演什么内容……这种为艺术投入的激情值得所有体制内的演员学习”。因此笔者认为,相声的冷落也与我们的精英们的导向不无关系。演出市场不是靠几个精英就能炒热,观众要你的演出“好听”、“好看”,“好玩”,他才愿意掏钱去卖票进剧场,而周立波在大上海就敢在剧场不送票、不托票,全凭窗口售票连演30多场,我很难相信有那位精英敢与他挑战,也去单挑30场且场场火爆。因此姜昆先生要提出向他们学习,这是不无道理的。鲁迅早就说过:“乡民的本领不亚于大文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相声要从草根曲艺的商业文化的成功运营中,进行认真反思——面向市场找繁荣。
草根曲艺融会主流文化的社会责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任何的文化都不能脱离其社会价值和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责任,在中国更不能脱离文艺的“二为”方向。“草根曲艺”因为其来自民间、来自大众、来自生活,这些文化也难免带有一定的糟粕和腐蚀性。
民间曲艺的艺人们在鲜活演出的同时他们为了一些廉价的掌声笑声和票房的那点收入,无意与有意间渗入一些低俗的表演、糟粕的内容,更有的一些不该说、不该唱的节目和表演,这无疑成了一些人对草根曲艺否定的口实。健康积极的“草根曲艺”会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的同时,愚昧落后的“草根曲艺”演出与传播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了辐射、腐蚀和冲击。对待“草根曲艺”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剔除一些糟粕,尤其应该剔除那些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颠覆性的破坏较大的“草根文化”,民间曲艺是曲艺艺术主流文化的补充,草根性不能丢失,但社会责任更不能丢失。由于草根曲艺具有先天性的缺憾,他们的作品没有系统性、没有经过精英的打磨,更没有主流文化的主流意识,因而,也不能说是十分完美的。但作为我们的相声,不能因为草根的这些缺憾,而不反思自己的创作与表演,相声现状不尽如人意的解决之道,首先只能回归到相声界本身,相声的主流仍然是曲艺人。我们要承担面向广大观众、满足公民文化权利、提升公民整体文化素养的公共文化作用的社会责任,个别被媒体炒得紫红的“草根英雄”,是否能够成为新生的相声艺术中坚,是否能够成为艺术的真正“品牌”,而非媒体和市场制造的商业“符号”,有待我们在实践中去发现。相声是一门艺术它是从民间艺术中产生而发展,历经百余年的社会实践证明,相声非简单的娱乐工具或者赚钱手段,更非出名获利的“敲门砖”。要想成就相声也同时成就自身,作为相声的从业者必须矢志不渝、终身奉献;草根曲艺为我们主流文化输送了活力,我们要向民间艺人学习,学习他们扎根大众的本领,学习他们融入市场经济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曲艺工作者更要担当起新时代的社会责任。
作为相声艺术,“笑”固然属于审美的目的,但更是一种向人民大众表达爱憎、传播思想、点化愚昧和启迪心智的手段。在相声创演中一味地“为笑而笑”,难免鸡零狗碎,甚至低级低俗。倡导和发展那些群众所喜闻乐见又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的“草根文化”。将草根文化融入到主流文化中来,也是我们的一份责任。这就从艺术态度、艺术品位、精神追求上,给相声的创演以起码的底线:没有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就没相声繁荣发展的出路;没有对市场经济的文化理念,就没有鲜活的作品走红市场;没有健康向上的追求,不可能真正赢得百姓的喜爱。让我们在研讨分析草根现象的同时,反思我们的相声,把探索努力的经验和目睹的社会现象经过分析总结出来,加以相声理论研究和舞台表演实践的结合,冷静地及时地反馈与探讨有利于加速相声在可能的范围内变得好起来,这就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初衷。
注重演员修养
作为从事文化工作30年,说相声也有30年的倪明、夏文兰,由于个人的喜好,两口子一直在相声舞台孜孜不倦的追求、打拼。迄今为止,他们已创作、表演了上百段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和相声作品。尽管他们不是职业相声演员,但在他们的创作、表演当中,始终坚持一条理念,那就是品味和格调,而这一点,正被一些演员,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相声演员在淡化甚至忽视了。深受广大观众喜欢的夫妻笑星倪明、夏文兰日前对记者说,自古以来,中国相声界就有“君子口下,留有三分”的说法,即使在旧社会那么贫穷的情况下,演员卖艺抖包袱也要选择对象和场合,绝不是逮什么说什么。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从学艺起就定下了“立德、立言、立功”的标准,把立德还放在了首位。天津的文哏大师苏文茂先生更有“三不说”的标准,那就是:丑化歧视残疾人、轻视侮辱女性形象的不说;违背伦理道德的不说;庸俗低级无聊、没有文化品味的不说。苏先生就是以这“三不说”,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功夫到家,成为了德高望重、卓尔不群的相声艺术大家。
倪明直言:在世风浮躁的今天,演艺界的一些演员为媚悦某些观众需求,放弃自尊、原则和艺德,胡编乱造,污染舞台,制造出一批缺乏文化素养与积累的所谓“快餐”节目,严重违反了曲艺表演的自身规律。不少相声、小品、二人转,当然包括某些电影电视剧和电视栏目,丑化嘲讽残疾人、农民的情节和“噱头”随处可见,相声表演中动辄称搭档为自己的儿子,随口利用男女性别,占人便宜更是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拿政治当笑话说。相声当然需要笑,但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倪明介绍说,他曾经看过一场晚会,其中的语言节目充斥着油腔滑调、尖酸刻薄和自我丑化,更不乏当众嘲弄孕妇和盲人、聋哑人、口吃的举止体态,挖苦农民工生存状态的情节,别说观众感到不满意。自己都感到脸红。
对此,倪明、夏文兰呼吁:艺术不是用来丑化和泄愤的,作为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演员,一定会自觉不自觉的担当起引领和引导的作用,演员的表演要更讲文明,笑料要更趋文雅,语言要更具文采,我们要学会尊重一切人,特别是尊重某些弱势群体。尊重别人才能让别人尊重自己,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艺术家的良知。这是一种人格追求,也是一种人性关怀。一句话,演员嘴下要“留有口德”!
挡不住的诱惑
经常有人这么问我,凭你倪明现有的能力,干什么不比干群文强。也有位专家曾对我说,凭你的奖项和知名度,如果在专业剧团,恐怕早就是国家一二级了。想想也是,自从踏上群文战线以来,我说过相声,当过导演,编过节目,做过电视节目主持人,很多人都以我是专业相声演员,或是电视台的从业人员,实际上,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群文辅导员,那些成绩的取得,跟我的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这么说,是群文战线这块肥沃的土壤造就了我,所以,我对他们的说法一直不以为然,因为除了自己的酷爱之外,群文战线上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
不谦虚地说,我应该算一名年轻的老群文了,跟我岁数差不多,但在群文战线上坚持下来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的人似乎不多,因为群文工作既不得名又不得利,就连评个职称也是参照人家文博系列来的,当我第一次申报馆员时,想不到群文的条件是那么荷刻,但我还是凭着自己的有利条件被破格录用了。因为是破格,个人自然很珍惜,因为知道群文条件要求高,所以就更加努力去工作,为自己的明天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尽管我是因为擅长曲艺创作表演而步入群文战线的,迄今为止,大大小小的奖项已拿了几十个,但倾注自己最大精力的还得要算开展各种群文活动。每当看到普通老百姓登台亮相时的张张笑脸,我心里自然是比拿了什么奖都高兴。远的不说,光近几年,我就先后策划组织了“中国曲艺名家苏北行”、“江苏省首届丹顶鹤杯相声邀请赛”、“圣酒杯”电视曲艺、小品大奖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在社会上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为本单位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仅仅是我们文化馆的努力方向和不变的宗旨,同时也是我个人的奋斗目标之一,近几年来,我已带领各种小分队参加义务为农民巡演近千场,平均每年都达六十场左右。而且还经常被省、市文化宣传主管部门抽调参加各种送戏到基层的活动,均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这在专业艺术团体也是不多见的,没办法,谁让咱是干群文的呢?丰富多彩的群文工作,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也是我自己的艺术创作表演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6年7月,我出版了个人作品集,2000年12月,江苏卫视又隆重推出了《倪明、夏文兰相声专辑》,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坛》、《艺苑风景线》、《朋友》等栏目也都播出过我的作品。这对于一个从事群文工作的人来讲,不能不说是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是我一贯追寻的目标,《家乡美》、《永远是朋友》、《穷快活》、《说和道顺》、《张铁头》等一系列全国大奖的获得,足以证明自己仍在奋斗拼搏着。
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的“心连心”艺术团深受人们的欢迎,所到之处无不人山人海,实际上,类似于“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我们文化馆一直在做,在我个人的记忆当中,至少已有20年了。作为一个县级文化馆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不容易的。2002年的春天,我们开展了一个“欢乐到农家”的系列演出活动,选择的村组都是相对比较闭塞和偏远的,但是我们受欢迎的程度似乎一点也不比“心连心”艺术团差,老百姓拉横幅,放鞭炮,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就跟过节一个样,而我们只不过才有十几个人。难怪当地的老百姓感慨地说:“还是在文革期间看到过这样的队伍。”有一次我们在盐都县大冈镇演出,天公不作美,倾刻间下起了瓢泼大雨,但老百姓没有一个离开的,他们打着雨伞、穿着雨披,坚持要把演出看完,更为令人感动的是,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妈,看到我爱人夏文兰在冒雨演唱,于心不忍,特意替她打着伞,一直等到节目结束。这就有了我们文化馆走廊上“心心相印”这张感人的照片,后来很多报刊也相继发表了。作为我个人来讲,如果要走出去,闯名声,争效益,肯定要比在盐城好得多,但每当我想到那么多可亲可爱的观众朋友,想到红红火火的群文事业,我的心里是那么的坦然。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能更加理解什么叫文艺为人民服务,什么叫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想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远离了人民、远离了生活,那肯定会被历史所淘汰。所以,不管是今后,还是将来,我仍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坚持送文艺到基层,跟农民兄弟交朋友,为我们的群文艺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炮轰主持人
“那个说相声的倪明到城市频道当主持人了!专门讲破案的故事。”前几天,有读者给记者打来电话,“他主持的功力不亚于说相声哦!”南京本土相声演员倪明也乘着跨界的风潮当了主持人?记者向倪明本人求证,倪明严肃地说:“当了主持人之后,我发现主持圈里有些怪现象,我必须要说说。”
“相声演员做主持有先例”
相声演员讲究说学逗唱,主持节目自然也是手到擒来,更何况倪明在许多年前就有了丰富的主持经验,“我80年代的时候已经是江苏电视台的特邀主持人了,也是盐城电视台第一批做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倪明称,那个年代并没有“主持人”的概念,只有“播音员”,“当时主持人其实很短缺,专门培养主持人的学校也少。所以许多相声演员就被电视台相中了,因为我们反应快、语言功底强、多才多艺。你看王刚、朱军、毛威,他们都是相声演员出身。”外行人看来,从相声演员变为主持人是不小的转变,但倪明称这其中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一定能担任主持人!”
《谜案侦探组》是一档故事类的法制节目,这正是倪明的长处,“讲故事就是我的强项,我当主持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率,而是让故事本身去吸引观众。电视这个载体很适合讲故事。”
“一些主持人没文化不善良”
提到主持人,能倪明他心服口服的有两个。“孟非(微博)和老吴!你看孟非,每当节目中出现一些背离主流价值观的人或言论的时候,他总能说出一些很精辟的话来做些微调,这跟他丰富的经历是有关的。老吴是记者出身,他长年的工作经验让他对新闻事件的把握判断很精准,观点很有思想。”
倪明也在许多节目中看到了一些主持人的“病”。“我在电视上也看到过其他主持人用方言说新闻。但是最后做不下去了,因为他们没有文化,说不出什么东西。有时候我听到他们刻意说方言,都觉得很低俗。老吴说的南京话语调语气很平和,是在和观众交流。”而相比主持人胸无点墨,倪明直斥有些主持人更恶劣,“他们没有同情心!有两个广播主持人很火,我也很喜欢。有一次他们说到一条新闻,一个女高中生考了三年终于考上大学,兴奋地跑到阳台打电话给家人报喜,没想到从上面摔下来瘫痪了,大学梦也破碎了。这两个主持人竟然有说有笑地讲完了!我当时就决定以后再也不听这档节目了。”采访中倪明再三和记者强调“主持人首先是个人”这句话,“主持人要善良要有同情心,毕竟你代表了一个平台,所说所做的都会传达给观众,不要嘴下无德!”
“学生慎考播音专业”
在倪明看来,主持界良莠不齐,而根源问题则要追溯到播音主持的教育招生问题。“许多年轻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主持人光鲜亮丽工资高。可是一些孩子的外形、声音都不适合。天生不是这块材料,为何还要挤进来?”倪明告诉记者,有一些朋友会领着自己的孩子让倪明来辅导,教他们一些才艺,对此他多半婉拒。“家长们认为孩子学习不好,就只能学艺术,这是大错特错的!没有文化的艺术家根本走不远。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现在一提到学艺术的、搞艺术的人就觉得轻浮的原因。”而许多学校看到播音主持专业有利可图,不管有没有条件都开设此专业,“就我了解到的,许多专业老师自己就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倪明希望告诫那些准备报考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有这个条件,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个专业。主持圈是个名利场,如果心态不好,真的不建议走进来。”
媒体报道
再访新加坡
应新加坡华族艺术节组委会的邀请,中国相声艺术家代表团,将于元月5日至11号在新加坡进行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并连演三场相声专场晚会。著名“夫妻笑星”倪明、夏文兰作为中国男女相声的代表人物再次受到邀请。此前,倪明、夏文兰曾随中国广播艺术团大型相声剧《明春曲》剧组两次访问新加坡,得到很高评价,并受到新加坡总理 李显龙先生的接见。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访问,倪明、夏文兰除了精心准备了几段相声节目之外,还将在新加坡专门上演为南京青奥会创作的新南京说唱《南京欢迎您》。据介绍,早在第一届青奥会在新加坡举行的时候,新加坡华语广播电台就通过互联网,重点推出了这个颇具南京特色的说唱,这次能够在新加坡现场展示,不能不说是南京人的骄傲。倪明、夏文兰夫妇表示,能以曲艺的形式,关注、宣传南京和青奥会,是文艺工作者责任和使命。——《中国江苏网》
当选志愿者
国际志愿者日之际,由中央文明办、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中国文明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圆满结束,经过5726万网名的火热推选,江苏省文化馆导演、江苏笑星倪明荣获全国优秀志愿者光荣称号。倪明长期扎根基层,服务普通百姓,数次放弃了去北京发展的机会,坚持为老百姓送欢乐,平均每年下乡下基层高达100多场。
在此之前,倪明曾荣获中国曲艺家协会颁发的“德艺双馨艺术家”奖章,颇受南京老百姓欢迎的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就是由倪明和吕少明、李国先等人发起的,他也是本次活动当中唯一当选的笑星。——《中国青年网》
主持法制节目
江苏城市频道打造、著名笑星倪明加盟主持的法制新栏目《迷案侦探组》,自元月1日中午12点在江苏城市频道开播以来,成为周六、周日同时段的收视亮点。这一栏目的推出,给观众推出了一道独特的法治午餐。江苏省文化馆导演、著名相声演员倪明的加盟,给这个栏目增色不少。惊险的故事、玄离的迷案、揪心的案情、复杂的人物,通过倪明特有的表述,让观众看得惊心动魄。
据该栏目制片人林厚美介绍:《迷案侦探组》的制作跟以往大不一样,它不仅在演播室的布置上与众不同,就是在道具选择上也有特色,编导们每一期都会从观众欣赏的角度来设计许多镜头,给人以冲击和美感。此外,栏目组还吸取了很多电影电视剧的拍摄方法,加上离奇的案情,都会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林厚美说,在主持人的问题上,他们也是经过了慎重的选择,就播出的效果和观众的反应来看,主持人的总体风格和栏目的要求还是非常吻合的,我们需要主持人,做出不一样的讲述。倪明坦言:作为长期从事喜剧艺术的演员,要在这样一档相对比较严肃的栏目中担纲主持,这种挑战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栏目有别于其它的法制类节目的主要特点就是讲故事,而中国的老百姓就是最喜欢听故事的,这也就是千百年来曲艺艺术生生不息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找曲艺演员主持人也针对了栏目设计路数。”倪明表示,自己不会像专业的主持人那样来主持这个栏目,他会更多地借用一些其它元素,把观众带到规定情景中,毕竟不是娱乐节目,自己只要把故事讲明白也就完成任务了。“希望观众多关注案件本身,不要受主持人的干扰。”——《中国网络电视》
个人作品
相声
快板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22:5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