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莱茨基(Paul· Kletzki,1900年5月21日—1973年5月3日),生于
波兰(后入
瑞士国籍),著名
指挥家,擅长
小提琴;早年在波兰罗兹
爱乐乐团工作;后在在
德国柏林求学从事
指挥;1933年后在
意大利米兰教授作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担任部分英国管弦乐团的客席指挥;后去美国,在达拉斯交响乐团担任指挥(1958—1961年),后回到
欧洲,在
瑞士法语区管弦乐团担任指挥(1967—1970年),晚年还曾指挥
以色列爱乐乐团;其主要作品有
交响曲、钢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以及
弦乐四重奏等;他与钢琴家
波里尼合作录制的
肖邦钢琴协奏曲被誉为
经典。
人物评价
谦虚的保罗.克莱茨基(Paul Kletzki),作为一位指挥家,他1973年去世,如果人们还记得他,也因为他是贝多芬和马勒专家。
他1900年出生于波兰的罗兹,曾是
富特文格勒的学生和租客,直到 1933年逃离
德国,先去了意大利,然后是俄罗斯,最后抵达瑞士。克莱茨基被导师拒斥后(用他的话说是“被背后捅了一刀”),失去了作曲的动力。“希特勒主义带来的震惊毁掉了我作曲的精神和意志,”他说。正响应了阿多诺那著名的格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克莱茨基1939年写了《
第三交响曲》,将手稿留在斯卡拉剧院附近的一座房子的地下室里,这房子在战争中被炸毁。1965年他的箱子被挖出来时,他拒绝打开,不堪回首自己坚定关上的那扇创作之门。没有迹象显示他希望作品被公演。
但是托马斯.桑德林(Thomas Sanderling)和一支瑞典小乐团录制了这部作品,重拾一段记忆。克莱茨基的交响曲是一部不安之作,采用巴赫和海顿的德国开创的赋格和奏鸣曲式,节奏上却充满了难民的惴惴焦虑。这种文化上的模棱使得音乐带有一种无法忽略的紧促和张力。克莱茨基像欣德米特一样吝惜旋律,但当痛苦冲破厚重的管弦乐织体时,又像肖斯塔科维奇一样可怖。
所以克莱茨基到底是什么?一位指挥,还是一位真正的作曲家?吊诡的问题。克莱茨基是那种老派的管弦乐团指挥,在他的时代,指挥家还没有乘着喷气飞机满世界跑,将赚钱看得比努力工作还重要。他缺少那种个性魅力,可能《第三交响曲》已经到达了创造极限(相比之下后来也有录音的《长笛协奏曲》就很寡淡)。但这首交响曲的水平是无可置疑的。
克莱茨基明显不是那种以业余作曲为乐的大指挥家,而是一位选择以指挥营生的严肃作曲家。他们这一类,才是珍稀动物。
人物简介
保罗·克莱茨基(Paul· Kletzki,1900年生于
罗兹;1973年卒于英国利物浦);波兰出生的
指挥家、
小提琴家(后成为瑞士公民)。
1914-19年罗兹爱乐乐团小提琴演奏员;1921-33年在柏林求学并从事
指挥工作;1933-38年在米兰教授作曲。1945年后担任过一些一流的
英国管弦乐团的客席指挥;1958-61年任达拉斯交响乐团、1967-70年任瑞士法语区管弦乐团指挥;他还经常指挥
以色列爱乐乐团。
1960年,
初出茅庐的钢琴家毛里奇奥·波里尼与克莱茨基合作录制的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成为这个曲目的
经典录音之一。
克莱茨基还是一位作曲家,其主要作品计有3首
交响曲、
钢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4首
弦乐四重奏等。
经典录音
曲目简介
20世纪大指挥家系列录音(保罗·克莱茨基)
柏辽兹:《本韦努托·切利尼》序曲 爱乐管弦乐团 /1951年9月6日录于
伦敦金斯威大厅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1967年5月19日录于
慕尼黑,现场录音
柴可夫斯基:
意大利随想曲 爱乐管弦乐团/1951年9月3日至4日录于伦敦金斯威大厅
舒伯特:《
罗莎蒙德》第三幕后间奏曲 皇家爱乐乐团/1958年10月29日录于伦敦金斯威大厅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三首 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 1961年7月录于巴黎法国广播录音室
门德尔松:《
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序曲
以色列爱乐乐团/ 1954年5月25日录于特拉维夫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捷克爱乐乐团 965年12月20日录于布拉格,现场录音
瓦格纳:韦森东克歌曲集第五首《梦》 小提琴独奏:休·比恩/演奏:爱乐管弦乐团/1958年录于伦敦金斯威大厅
详尽评述
这是一套精心策划的双碟装专辑,它所展示的这位指挥家的造诣今日似乎已被低估。这套唱片既体现了这位指挥家的优点,又体现了其缺点。2张CD每一张的主打曲目均是一部现场录制的著名交响曲:第一张是由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张则是
捷克爱乐乐团演奏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这两部作品的录音无疑是最能吸引购买者的。
塔利·波特为本专辑写了精彩的说明文字,他以时间顺序对克列茨基的生平及音乐成就作了详细的叙述,当然要真正领略这套CD的价值还得听听这些录音本身。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1967年5月录于慕尼黑。其第一和第二乐章属于顶极演绎,毫无瑕疵。乐曲开始时单簧管上的“命运动机”阴郁且充满恶兆,为整首作品恰如其分地奠定了一种昏暗的色调。其后随着音乐戏剧性的发展,克列茨基极具敏感性地控制着音乐的起伏,他不仅极好地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结构,还同时注重音乐上的细节,这显然说明他对该作品已有很长时间的研究。也许有人会说这快板并非如同总谱所标明的“有活力的快板”,但克列茨基采用这种比标准略慢的速度是为了营造出一种累积的张力。
第二乐章中,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引人注目的弦乐声部为充满表现力的圆号独奏提供了理想的背景。然而,乐章中间的高潮却没有达到应有的震撼人心,正是这个使人感觉接下去的两个乐章可能会不理想。果然,圆舞曲乐章显得过分严肃了,重音过于突出,听起来不适。克列茨基对乐队的控制,尤其是对持续音的处理并没有问题,但所要求的优雅的感觉丧失了。末乐章很不幸地成为了整个录音中的败笔。引子部分虽勉强能符合所标明的“庄严地”的速度记号,但活泼的快板一出来就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尾声中“命运动机”的再现没有达到应有的欢悦程度,与音乐戏剧性的发展不符。乐章最后的音符是激动人心的,但这种欢腾气氛来得太晚了。如果你想寻找新近录制的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优秀录音,可以听一下格极耶夫指挥维也纳爱乐的版本(Philips 462 905-2)。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现场录音同样是优劣参半。第一乐章再次是成功的,克列茨基使音乐流畅地表达出来,同时保留了应有的起落,捷克爱乐的弦乐声部是十分令人陶醉。慢板乐章当然很慢,比规定的“行板”要慢得多,而且有时流于自我沉醉。但圆号在那一大段独奏中的音色则达到了所应具有丰满、圆润、高雅的特质,极具表现力(圆号在第三乐章更消沉的那个乐段中表现同样十分出色)。极为可惜的是这种张力在后来音乐的发展中渐渐消失了。
唱片中其他曲目也大都印证了这位指挥家在演绎上述两部交响曲中所体现出的特质:注重细节,但一些奇怪的处理使录音的总体效果大打折扣。门德尔松的序曲即是如此,开始部分的处理十分亲切,木管部分的衔接也十分出色(听克列茨基对管弦乐队平衡的高水准的把握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由木管快速乐句引出的快板部分也始终充满活力。因此对乐队的平衡把握得如此出色的克列茨基,为什么要在乐曲将近结束时让定音鼓的演奏过分激情,而使整部作品流于闹剧?
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的录音是非常迷人的,速度把握的也很好,不过仍然不能与
库贝利克在DG的版本(Trio系列469 336-2或大师原典系列457 712-2)相媲美。柏辽兹的《本韦努托·切利尼》序曲的演绎没有做到应有的热情洋溢(不过有些铜管乐段还是不错的),而舒伯特的《罗莎蒙德》间奏曲倒是很原汁原味。不过它速度太慢,过于浪漫化,过于柔和,效果反而不好。其中的一些单簧管演奏虽然清澈可爱,但却无法补救整体效果的缺憾。
第二张CD选以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结束十分明智,这个录音避免了一些愚钝(在这部作品中实属不易),还是很能体现柴可夫斯基的精髓的。这部作品克列茨基曾在1950年录过一个单声道的版本,这个1958年版是以立体声技术重新录制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勃拉姆斯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
意大利随想曲之间的瓦格纳韦森东克歌曲集中的一曲《梦》,小提琴家休·比恩担任独奏。这首有趣的曲子是不常听到的,但比恩对重音的过于依赖破坏了其音乐性。说明书的录音信息标明该录音录于1958年8月30日和9月9日,但说明文字说这段音乐“是在录音工作的最后半个小时录下的”。
总之,这是一套有趣的专辑,当然其中的每个录音都不能达到首选版本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