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保定高新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25个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也是
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管辖面积60平方公里,辖两乡、一个街道(
贤台乡、
大马坊乡、高新区街道),34个行政村、11个社区,总人口10万。主要产业为新能源、能源设备、光机电一体。
建制沿革
1986年,国家根据国情提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
863计划),又提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及其应用扩散,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群的
“火炬计划”,1988年8月,国家“火炬计划”明确提出要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1年4 月,保定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级以上干部大会要求全市广大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抓住机遇,积极推动保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会议明确由市委研究室、市计委、市科委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联合起草相关文件。
1992年4月23日,保定市编委正式行文宣布保定市高科技开发区办公室成立,自此建设正式开始。
1992年5月7日,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11月9日,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2003年4月,以
科技部批准设立国家级新能源基地为标志,成为国内最早涉足新能源领域的高新区。
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发挥高新区优势、打造
“中国电谷”(即建设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为核心,以输变电、节电、储电、电力自动化为基础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企业群和产业群)的战略构想,全面确立了以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1992年高新区正式成立时,规划面积为6平方公里。区域范围为东起火炬路,西至向阳北路—鲁辛南路—鲁辛东路—鲁辛北路—建设北路,南起纸厂路,北至外环北路。
1996年9月6日,国家科委国科发火字[1996]397号文《关于调整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域范围的函》及冀政函[1996]74号文,华北国际工业园和八达工业园纳入高新区管理,并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惠政策,即出现以国家高新区为中心区、八达工业园为西区、华北国际工业园为东区的“一区三园”新格局。
2005年1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公告,确定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至范围:
中心区:东至火炬路,南至纸厂路,西至向阳北路、鲁辛南路、鲁辛东路、鲁辛北路、建设北路、防洪堤、规划向阳路;北至北外环路。
试验区:东至建设路,南至江城路、保神铁路、富昌路;西至防洪堤,北至康庄路。
西区:东至防洪堤800米,南至候河桥,西至337家属院,北至江城路。
东区:东至京港澳高速公路,南至七一路,西至
保定学院,北至保定学院。
2008年在国务院授权科技部批准的原高新区管辖范围基础上,通过托管与共建方式,进一步扩大高新区发展空间,构建起以科技部批准区为核心,托管区、共建区相呼应的整体空间格局,使高新区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空间。托管新市区韩村乡大边坨村,
新市区大马坊乡,
满城县贤台乡;与
徐水县大王店工业园区共建。高新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管辖一个街道,三个居委会,两个乡镇,34个行政村,截至2011年底,总人口6.6万。
行政区划
2018年国务院批复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1223公顷、四至范围,
区块一(中心区)东至火炬路,南至盛兴路,西至向阳北路—鲁辛南路-鲁辛东路-鲁辛北路-乐凯北大街-防洪堤向阳北大街,北至北三环。
区块二(实验区)东起乐凯北大街,南至天威西路—保神铁路—富昌路-,西至防洪堤,北至康庄路。
区块三(西区)东至防洪堤西800米,南至侯河,西至337团家属院,北至江城路。
区块四(东区)东至高速公路,南至七一路,西至
保定学院,北至保定学院。
2022年,高新区辖
贤台乡、
大马坊乡、高新区街道,34个行政村、11个社区。
交通运输
综合区位优势:保定位于大北京规划圈内,地处
北京—
天津—
石家庄三角中心位置,距北京137公里,天津145公里,石家庄130公里,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辖管3区、4市、18个县,总人口1070万。发达立体交通:京深、津保两条高速公路,京广、朔黄两大铁路干线,107、108、112国道公路纵贯全境。主要出行机场:北京首都机场(157公里)、天津机场(160公里)、石家庄机场(120公里)。临近港口:
天津港(170公里)、
黄骅港(170公里)。
人口民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11月,高新区常住人口96301人,比2020年增加37592人。人口性别比(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9.17,0-14岁人口占22.54%;15-59岁人口占60.67%;60岁及以上人口为1827432人,占19.7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01425人,占14.08%。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为25692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为15466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30091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579人。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1.49年。
2021 年高新区常住人口98332人,城镇人口62729人,城镇化率63.79%(全市排名第五)。
基础设施
保定市区内河流主要有界河、
府河、
唐河等,属
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地下水埋深20-23米,含水层为中粗砂,富水性较好。地下水质量较好,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III类标准,高新区给水由保定市供水总公司供应,该公司共有地下水源5处,供水量30万吨/天;引
西大洋水库供水量为26万吨/天。供水水压0.3mpa。预计2008年
南水北调工程使保定市区可增加供水量35万吨/天。高新区采用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分别建有污水排水系统和雨水排水系统。污水先排至西部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排放。雨水排水自成体系,首先通过南北主干渠汇集,再通过雨水泵站提升排入防洪河内。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政治
保定国家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政府驻地)位于
创业路118号。
主要领导
主要机构
保定国家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是保定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行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对高新区统一管理。机构设置有办公室、财政局、人社局、党群工作部、经济发展局、住建局、国土资源局、招商合作局、社发局9个一级局室和纪检监察室、农村工作局、东区管委会、西区管委会、审计局、5个二级局室。派驻机构有规划分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分局、技术监督分局、环保分局、执法分局。
直属公司有(1)发展公司(2)创业中心(3)供热公司(4)华科公司 (5)创发公司。
经济
2019年在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38位,其中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排名第10位。
据2021年国家统计年鉴,全区共有企业692家,从业人员108513人,营业收入为20814952万元,出口总额为936651万元。
据2021年保定经济统计年鉴,2020年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171857万元,人均生产总值123094元。第一产业3724万元,占比0.3%,第二产业523951万元,占比44.7%,第三产业644182万元,占比55%。规模以上企业101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7981.9万元,比上年下降2.9%。财政收入314434万元,比上年减少10.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7198万元,比上年增长0.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8127万元,比上年减少33.8%。
发展现状
近期发展
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保定高新区正在把握雄安机遇,做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加力加速、做优做强,全力打造中国电谷升级版,构建创新驱动与协同发展示范区。
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了以新能源和智能电网设备制造为主导,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补充的“2+N”高新技术产业体系。重点打造的中国电谷品牌,在光电、风电、输变电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领域,保持领军优势;集群企业170余家,聚集了英利、天威、国电联合动力、四方三伊等龙头企业;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12个国家级基地。
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区内注册企业超万家,其中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40家,全市占比37%;挂牌上市公司24家,居全市第一。
协同创新支撑有力。发展建立了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深圳湾创新广场、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三大创新载体,聚合超千家创新机构、科技企业成为北京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特别是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建立开创的协同创新保定模式,在国内多个城市广泛推广。
创新生态持续完善。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成国家级孵化平台3家,各类孵化面积超过420万平方米;拥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院士工作站,7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国家标准创新基地。高新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6件,全市排名第一,成为汇聚新业态、蓄积新动能的力量源泉。
高端合作深入开展。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北大、中信通等顶尖科研院所、高校深度对接合作,领跑产业高端。以同光晶体、中创燕园、华凯光子为代表的企业,正在加速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聚集;中国信通院雄安保定基地项目、雄华雄智谷、5G 融创中心等项目,正在引导数字产业发展潮流。截至2022年,高新区与北京、天津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的企业92家。
早期发展
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有高效的投资服务机构。保定国家高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全区,并被赋予市级项目审批权限。高新区管委会拥有市级经济管理、土地审批、规划建设、政策实施等行政和法制职能,提供高效服务。“一站式”服务犹如“绿色通道”,使办事程序十分简洁、透明,人们可以体验到很高的工作效率和得到良好的服务。高新区建有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等国际经贸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人才专业网站。建有快速便捷的投资服务网络。拥有区域性的治安管理机构。
近年来,保定国家高新区全面实施国家火炬计划,以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建区宗旨,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健全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以此为基石,保定国家高新区作为大北京经济圈中重要的开放亮点和高科技产业化基地,正以“特色立区、开放兴区”为目标,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施二次创业,使保定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正日益成为华北地区备受瞩目的现代化、国际化科技新城。
投资环境
劳动力资源
保定市总人口1182万,市区人口280.6万人。劳动力充足,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涉及机械、纺织、化工、电力、电子、软件、服装、食品加工等,可满足各类企业对专业技术用工需求。
产业基础
保定市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以30余家全国有影响的大集团、大公司为骨干,如中国
乐凯胶片公司、保定风帆集团、天威集团、天鹅化纤集团、宝硕集团等,形成了机械、纺织、电子、轻工、化工、建材、汽车、矿产、食品、医药等十几个主导行业。高新区区内企业近900家,其中三资企业1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有:日本三菱株式会社、菲律宾生力集团、欧麦八达麦牙有限公司、桑巴蒂墙纸有限公司、澳诺制药有限公司、德玛斯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康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初步形成了新能源及节能设备、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新材料、软件、生物工程五大特色产业。2002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80亿元人民币,技工贸总收入81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2.98亿人民币,累计利用外资4.8亿美元。
教育环境
保定市具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
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教育发达。
现有华北电力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金融学院、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保定学院、
河北科技学院、
国家律师学院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等独立学院;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专科院校;
保定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工程技术专修学院、保定市委党校等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达到25万。中等专业学校60所,在校学生3.8万人,技工学校26所,在校学生1.1万人,市区
科技人员比重13%,居中国同类城市之首。保定已经成为首都北京科研院所科技中试转化基地。
中国电谷
河北省人民政府、
保定市人民政府、
国家开发银行、保定国家高新区作为“
中国电谷”建设的倡导和发起单位。保定国家高新区是中国电谷项目建设的主体。国家开发银行担任中国电谷财务顾问,协助地方政府制定科学发展目标,推动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保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加挂“中国电谷建设管理委员会”牌子,作为中国电谷建设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 “中国电谷”管委会办公室由高新区管委会安排。
中国电谷位于保定国家高新区三期范围内,规划20平方公里。首期规划规划总用地面积1313.33公顷(约13平方公里),建设四大功能分区:产业功能分区、市场功能分区、技术研发与人才教育培训功能分区、金融与现代服务业功能分区。
电谷发展概况
2003年4月,保定高新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内的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在
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风能发电设备、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和节能设备制造领域形成了集群优势,并向生物质能、太阳能光热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设备纵深产业领域扩展。扶植诞生了一批国内同行业企业。近两年来,保定围绕打造中国电谷,构建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战略发展平台,逐步确立了自身发展
低碳经济的基础与领先优势。中国电谷可再生能源企业超过160余家,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50%;2007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60亿元,出口创汇4.3亿美元。
2006年12月,保定国家高新区被商务部、科技部列入首批18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在2007、2008两年间,先后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可再生能源)”、国家科技部“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等多项国家级政策平台支撑。中国电谷已经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战略平台。
光电领域。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设备生产基地。龙头企业
英利公司,是世界第四家、中国最大的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拥有中国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近四年来,英利实现了几何级数式增长,书写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发展奇迹。2007年,英利
YGE成功登陆纽交所、被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评为175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最活跃的股票之一。2008年,英利计划投资80亿,一举跨入国际光伏巨头行列。在
天威英利的辐射带动下,中国电谷现有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超过40家。形成了太阳能光伏产品研发、制造、应用完整产业链,实现与LED产业的紧密结合与广泛应用,并在
光热发电、
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风电领域。中国电谷拥有涵盖风电叶片、整机、控制等关键设备自主研发、制造、检测企业近50家。形成了国内产业聚集度最高、最具创新能力的完整风电产业链条。其中,国内最大的自主知识产权风电叶片生产企业——
中航惠腾公司产品成功服务于全国30多家大型风电场。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产量占国内国产叶片的90%。惠德风电、国电联合动力、天威风电三大风电整机厂快速建设。2007年3月14日开工建设的中国电谷风电产业园,总投资达11亿元,包括10个风电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实现产值73亿元,实现利税7亿元。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电谷在大功率风电设备国产化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华翼风电叶片研发中心自主研发的2兆瓦风电叶片成功下线。中国电谷3兆瓦海上风机项目被科技部列为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节电领域。中国电谷孕育了能够为中国电力节能提供战略支撑的系列原始重大创新技术。其中以三川公司的大电网稳定技术、电网反窃电技术和华仿电控公司的大型电动机串级调速节能技术为代表,可以使电网效率和用电效率大大提高。每年可为国家节约电能超千亿度,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
汇聚精华,中国电谷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加速发展的辐射源与自主创新平台
中国兵装集团、国电集团等一批央企相继加盟中国电谷建设。总投资67亿元的中国兵装集团中国电谷天威产业园(一期)四大项目顺利奠基。
国家开发银行与保定市政府达成共建中国电谷合作协议,5.5亿贷款已经投入中国电谷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中国电谷与
华北电力大学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华北电力大学已经建立国内可再生能源学院与风能专业;在15位两院院士支持下,中国电谷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风电叶片研发中心—华翼风电叶片研发中心。与
荷兰能源研究中心(ECN)、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同建立了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中心;与美国可再生能源试验室、
世界风能协会、
欧洲风能协会等国际新能源领域的行业协会、重点实验室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来自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与美国、荷兰、德国、英国科研机构联合,正在建设风电整机、叶片、控制系统、光伏发电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风电整机、叶片、控制三大国家级检测平台。截至2021年,“中国电谷”拥有5个国家级、9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取得新能源及相关国家
行业标准80项、科研成果300多项、专利450项,多项已经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建设成就为保定发展
低碳经济夯实了基础。2007年,为了推动新能源产品在城市综合应用领域延伸,保定提出依托“中国电谷”,建设“太阳能之城”的战略目标。目标是“让阳光照亮保定、温暖保定,让阳光融入生活、推动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经过一年的推广,保定已成功获批国家科技部“国家综合利用太阳能科技示范城市”。2021年的保定,传统户外照明、霓虹灯、广告灯、交通信与灯、支路路灯正逐步被绿色、节电的光伏—LED灯或LED产品所取代,太阳能热水器遍布市区,即将建成的国内首个集五星级酒店与1.5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于一体的现代化建筑——中国电谷大厦,成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创新成果的典范。据初步测算,全市已建成的太阳能工程每年可实现节电325万度。迈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一步。
保定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太阳能之城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受到了世界最大的非政府环保组织——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喜爱。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将保定与上海并列为中国首批启动的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成为中国城市中依托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代表。“
低碳保定”成为保定城市发展的新名片。2008年,保定市政府做出关于《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保定的决定》,出台“蓝天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重大部署,正式确立了“低碳保定”的全新定位与发展方向。
按照发展规划,未来十年,“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将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大力培育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节能节电产业,发展资源再生利用的
静脉产业,企业完成向绿色经营理念的转型,主要企业实现精益化生产方式,城镇实现雨污分流,城乡规划明确区域分工,解决工业不集中、居民区和工厂混杂的问题,探索出一条有步骤、有程序的减少村庄数量、提高城市化率的道路,解决空间格局和社会格局中潜在的巨大浪费环节,在全社会倡导节约型消费理念,培育“低碳文化”;中心城市初步完成“太阳能之城”建设,大规模开展绿化和环境整治工作,建成和谐宜居、文化发达、人民富裕、富于创新、环境优美的国际化都市。未来十年,“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将建成一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国际化的可再生能源与电力设备产业基地;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倡导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区域创新先锋;探索走出一条用绿色发展模式取代黑色发展模式的区域发展新路。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