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僚
岭南百越
俚僚,即俚族和僚族,是岭南地区壮侗语族少数民族的先民。俚僚两族先民是先秦时的西瓯部落及骆越部落人。包括今壮族黎族侗族等族群,以及畲族人民。他们都喜欢唱山歌,歌中有“嘹嘹”之声,于是便将他们称为“僚”人。
僚演变史
壮族的先民是广西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最早的土著,俚人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列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这里所称的“蛮里”,以后改称为俚。三国时期也有许多岭南俚人的记载。僚人的称呼在岭南的出现是在隋唐时期,以后则是多俚僚连用。
广东省古时候一直是“百越之族”居住的地域,包括壮族先民、畲族先民等,公元7世纪初,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畲族人民,当时被泛称为“蛮僚”、“峒僚”。
据《壮族嘹歌研究》记载,从僚人的名称出现及发展脉络来看,当大批的壮族先民从广西北上至四川等地,散布在山川谷地,开垦定居、商品交易、歌圩聚集时,壮族先民最显现、最活跃的外在文化符号是唱歌,所有的族群成员都喜欢唱歌,歌中有“嘹嘹”之声,于是便将他们称为“僚”人。
僚人是中国古代岭南(广东广西)和云贵地区一些民族的泛称,包括今天的壮族、傣族等,关于他们最早的记录见于《魏书》。僚常和俚并称“俚獠”、“夷獠”等。所谓“獠”是古代中央皇朝对在中国华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蔑视贬称。
秦汉年间,中原扩张到岭南地区,引发持续三个多世纪的中原军民移民潮。与此同时,西江、珠江流域的部落汉后始称俚僚。
魏晋时期,大部分壮侗语族先民被称为僚人。《魏书》称为古南蛮的别种。在岭南地区,僚常和俚并称。在云南、贵州一带,古代僚人又称南蛮。汉武帝开西南夷时,在夜郎境内的民族大部分为“夷僚”。汉初在夜郎地区设置的牂牁郡17县,都有僚人分布。东晋时,居住在今广西和贵州境内的僚人部分北上迁入四川,分布“自汉中以达于邛笮”的广大区域内。
唐代,岭南地区冠以地名的僚人,有乌浒僚、邕州僚等,说明僚人遍布岭南广大地区。“洞僚”“山僚”,或指其发展水平和居住地的地理特点。
唐前期,岭南僚人活动范围,大致在广州以西,右江以东,北达湖南,南抵海南岛的广大地区,与唐中期以后两原部人活动地区基本一致。唐中期以后,僚人记载渐少,西部原人记载较多。
《后汉书·南蛮传》:南蛮人“言语侏离”。
《靖西县志》文艺篇有“其碑俚难容读”之句。
《明江州志》风俗记有“口唱鄙俚之词”之说,说明俚字是由离字转来的。俚有别于僚而自成一族。
《广东通史》:“俚人随山洞而椟(以山洞为家),各有部落,各为雄长,好相攻讨(互相抢夺),也有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由酋长统治,少与中原人往来。”
俚族
俚人是乌浒人的后继族群之一,从史书记载可以得到证实,也可看出两者的关系。
《南史·苟匠传》中,有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苟裴为郁林太守征俚的记载。
三国时吴人万震作《南州异物志》: “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今广西横县)、高凉(今广东阳江等地)五郡皆有之,地方数千里”。
张华《博物志》卷二异俗载: “交州夷曰俚人”。
隋唐之际,俚人在广东粤东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杨世略是粤东最重要的大首领。据《旧唐书》所载,仁寿初,隋朝派出世袭南越大首领冼夫人之孙冯盎征伐潮、成等“五州僚”。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粤东俚帅杨世略以潮、循二州之地,与冯盎同时降唐。可见,俚人不仅是粤东原住民,而且直至隋末唐初,势力还相当强盛,以至涯话区、潮州话、闽南话地区还曾一度完全处在俚帅的控制之下。
到了南宋之后,作为粤东土户的俚人,居住在山里的部分逐渐融入到外来的畲人、瑶人中,一部分逐渐成为涯话族群中人,一部分迁走,一部分汉化。
广东通志》载: “海南岛之黎,原居南思、藤、化、梧、高等地,多王苻二姓,因从征至此,迫掠土黎,深入荒僻,占据其地,称为熟黎。”
参考资料
概说广东:百越之地英雄辈出 改革开放举世瞩目.https://www.chinanews.com.cn/other/news/2006/12-15/838862.shtml.2006-12-15
忆南宁·南宁圩市:邕州僚市 西南大集(14).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2013-04-2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2 18:06
目录
概述
僚演变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