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样葫芦
汉语成语
依样葫芦(拼音:yī yàng hú lu)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宋·魏泰《东轩笔录》。
成语出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依样葫芦”。
成语典故
陶谷,本姓唐,因为避后晋石敬瑭讳而改姓陶。他从小博览群书,十多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成年后先后在后晋、后汉、后周为官,赵匡胤建宋后驱宋。
陶谷的文字不错,笔记《清异录》便是他的著作。他官瘾太大,为了做官,把自己的姓都改了。入宋后,因为文字流畅,赵匡胤让他做翰林院学士。这个官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主要是为皇帝起草一些文件。
陶谷自认为历经数朝,为官几十年,理应受到重用,对久久不能升迁耿耿于怀。赵匡胤准备选拔一位参知政事,陶谷便跃跃欲试。他自已不好对宋太祖说,就让年轻的同僚在宋太祖面前吹嘘自己,说自己为朝廷出力不少。不料,宋太祖听了淡淡一笑,说:“翰林起草诏告,都是捡前人的旧本略加修改,所谓依样画葫芦罢了,要出什么大力!”
陶谷听了,心中郁闷难消,写了一首诗发泄心中的不满,其中有两句是:“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赵匡胤知道了这件事,下定决心不再重用陶谷。
成语寓意
为人如果只知依着规矩行事,而不知精神实质所在,那就和戏台上的木偶没有两样。做事如果只知墨守成规,而不知通权达变,那只不过是依葫芦画瓢罢了。有吸引力的作品都是充满创意的,而有创意的作品都是浸注着作者自己心血的。一味模仿“依祥画萌芦”的作品是没有一点生命力的,所以也是不能吸引人的。这也就不难理解,陶谷不能吸引宋太祖,最终遭到宋太祖弃用了。
成语运用
“依样葫芦”指依照样子画葫芦,比喻一味模仿,没有创新。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状语。
明·权近《长湍路上·还京作》:“出城三日靡遑安,恐有天章下九关。依样葫芦惭薄技,不材樗栎玷清班。”
清·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糕饼》:笠翁不拾唾余,今于饮食之中,现增一副依样葫芦矣!冯妇下车,请戒其始。
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只有一个史阁部,颇有忠心,被马、阮内里掣肘,却也依样葫芦;剩俺单身只手,怎去恢复中原?”
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总是读书要有特识,依样葫芦,无有是处。”
梁遇春《途中》:“旅行的人们也只得依样葫芦一番,做了万古不移的传统的奴隶。这又何苦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1 19:3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