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香囊,是端午节
传统习俗之一,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辟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香囊内有朱砂、
雄黄、
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
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习俗简介
出处
佩香囊,是端午节
传统习俗之一。端午节本是南方
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
楚国诗人
屈原在五月五日跳
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习俗活动围绕敬龙酬龙、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
丰富多彩。端午
百草都是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熏艾叶、佩香囊等习俗,中草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香囊,亦称“
容臭”。俗称“
香袋”。为了清香、驱虫、避瘟,香袋中常会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中药,如
丁香、白芷、
藿香、紫苏、
薄荷等。它们都含较强的挥发性物质,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舒筋顺气。是一种装有香料的小囊,多以色彩鲜明的
丝织物缝制。青少年男女佩戴于身,取其芬芳,并作为装饰。起源甚古老,直用至清代。亦有系于麻帐或为辇上的。
《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
衿缨皆佩容臭。”
郑玄注:“容臭,香物也。”
古诗《为焦促卿妻作》:“红罗复头号帐,四角垂香囊。”三国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咸通四年,
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
《红楼梦》第十七回:“[
黛玉]生气回房,将前日宝玉嘱咐他没做完的
香袋儿,拿起
剪子来就铰。”
解释
香囊又叫
香袋、
香包、
荷包等,汉代《
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囊,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囊的。有用
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
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
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
排草、山奈、
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
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
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
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
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
铜钱,辟虫的
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
艺品。 戴香囊颇有讲究。
菊花、
桃子、
苹果、
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
公鸡、
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
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
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
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所谓香囊,就是将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
藿香、
吴茱萸、艾叶、
肉桂、
砂仁、
雄黄、
冰片、
樟脑等制
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
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选用的中草药具有散风驱寒、
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
九窍之功能,且大都含有
挥发油,气味清香纯正、持久,多数中药
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和
病毒、
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功能,从而起到了避邪驱瘟的作用。研究表明,这些芳香物质通过
呼吸道进入人体,可兴奋
神经系统,刺激机体
免疫系统,促进
抗体的生成,对多种
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可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药物气味分子被人体吸收以后,还可以促进
消化腺活力,增加
分泌液,从而提高了
消化酶的活性,
增强食欲。经常将香囊放在衣兜、枕旁,可
预防流感、
白喉、
水痘、
流行性脑膜炎、
麻疹等传染病的发生。
佩带讲究
香囊,以锦制作,也称“锦囊”或“锦
香袋”。一般系于腰间或
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
三国魏朝
繁钦在《定情》中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佩带香囊之俗,也在民间盛行。“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
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种种习俗。端午节前后,人们除了吃棕子、插艾叶以外,还要给孩子们带上香囊。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民间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许多城市、乡村,仍有给孩子带香袋的习俗。
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
瘟疫的方法。在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
衣襟和肩衣上。
制作方式
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芳香化浊驱瘟的苍术、
山奈、
白芷、
菖蒲、麝香、
苏合香、
冰片、
牛黄、
川芎、
香附、辛夷等药,含有较强的
挥发性物质。
香袋有长方形、
正方形,也有
三角形、棱角形、鸡心形、菱形等,上绣有花、草、虫、鸟及
罗汉钱等,款式极为精美,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也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因此民间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囊体的制作
香囊囊体可采用单面
绒布等布面材料,囊体可根据需要作成多种
造形和花色,如吉祥物、生肖动物、
卡通人物等。
囊体缝制好后,即可向里面充填留香缓释剂由
高分子聚合物或普通
硅胶和填料配制而成。高分子聚合物可采用丙烯酸聚合物、淀粉聚合物等材料;填料可选用
硅藻土、
白炭黑等。高分子聚合物和真烊比例为5:1。留香缓释剂的填充量约为囊体体积的1/3,装好留香缓释剂后,将香囊口缝合好,用塑料袋或精美
纸盒包装后即为成品。
加香方法
选择自己喜欢的香水,加2倍的清水稀释,再把香囊浸泡在稀释的液体中,待其充分吸收后,取出晾干即可。还有一种方法是先把香囊在清水中浸泡在稀释的液体中,待其充分吸收后,取出晾干即可。还有一种方法是先把香囊在清水中浸泡1-2小时后,取出香囊体将香水的原液直接喷洒在香囊上面,充分吸收后即可。
药理作用
俗话说,
端午百草都是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熏艾叶、
挂菖蒲、佩香囊、饮药酒等习俗,中草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