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书院位于
河南省伊川县鸣皋镇。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理学家
程颐在此建立伊皋书院(元朝改名伊川书院)。此后20年间,
程颐长期在书院讲学,其思想体系和著述传道活动大多在此间完成。
程颢、
程颐二兄弟的弟子中较有名的有80多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吕大临、
杨时、
谢良佐、
游酢等人。广为人知的“
程门立雪”的故事即发生于此地。
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
洛学”,它对
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
书院简介
伊川书院,位于
洛阳南百里处的伊川县鸣皋镇,始建于
北宋元丰年间,距今有918年。原名伊皋书院,是中原三大书院之一。伊川书院在培养人才和弘扬理学思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教育发展史和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发展历史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著名
理学家
程颐因与
王安石新政不合引退归洛。时居
北宋相位,与
程颐政见一的文博赠与程颐
鸣皋镇旧园一址,良田千顷,以书为学之所。程颐于元丰五年(1082年)退出政坛,招收生员,“讲易经、授
理学”,专事著书讲学,把其传道授业的学府取名为伊皋书院。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的伊皋书院正房5间为讲堂;东西厢房各3间,为弟子居所;书院内有稽古阁,作贮书之用;大门上悬“伊皋书院”匾,为
程颐所题。此后20年间,
程颐长期在书院讲学,其思想体系和著述传道活动大多在此间完成。
程颐学识博大精深,经术通明,程义理精微,诲人不倦,四方俊秀闻风而至,士大夫从学者日盈门。
程颐定学制,列校规,言传身教,名声大振。他先后共收徒63名,名儒孟厚、
杨时、
游酢、邵伯温等皆出其门下。流传千载的“程门立雪”典故即发生于伊皋书院,
鸣皋镇因之被誉为“
理学名区”。
元大德九年(1306年),驻
鸣皋镇总兵克烈士希读程颐先生<易传>、<遗书>有得,感慨万千,立志兴学。他目睹书院经220余年风雨剥蚀,已破败不堪,就自筹资金,招募民工,在伊皋书院旧址修建历时十年乃成,使书院得以中兴。其子铁木耳父遗志,复建古阁,藏书达万本。延三年(1316),上报朝延,元仁宗感其诚意,敕名为“伊川书院”。
伊川书院落成,翰林院直学士友谅指导性撰文,集贤学士赵孟姚书丹,
参知政事郭贯篆额,刻石立牌,永志纪念。
元代牌刻历684年历史风烟,仍直立于伊川书院。书丹者赵孟頫,融会贯通,创出了历史上独树一帜的“真本”,其字轻婉转,瑰圆玉泣,缎带人以姿竟溢出于披拂间的感觉。因而近700年来,到
伊川县元至书院拓赵体字者纷至沓来。今这饱学之士至伊川书院领略中华文化遗风,赏
赵体的分赴纵,临莫赵体深沉酒脱,无不为中国书法世术的源远流长,哕格独特而赞叹不已。
伊川书院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多次重修,再次文风大盛。莫古老书院之兴学育人之风悠然,名儒,学者云集。在良师谆谆教诲下,无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求学于伊川书院的蒋祖、李南华、姬、李贤书、蒋祖等皆为颇有建树的伊洛名 。
布局
伊川书院存大成殿三音,坐北面南,风雨如,坚固壮观,古建筑风格可罕一项。书院最明显的遗风集中于那棵然挺痒立的宋柏之上。其柏三人合抱,高耸入云,虽经千年风雨袭,历尽沧桑巨变,古柏仍如铁打铜铸,岿然立,八千里风昧吹不倒,九万个雪霆也难轰,俱依于宋柏之下留影梁。
地位
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
洛学”,它对
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伊川书院是
理学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国书院史和思想文化史上,伊川书院有着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关链接
程颐,北宋河南洛阳人,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是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为了便于著书传道,程颐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上书宰相文彦博,希望将洛阳城南10公里处———龙门山胜德庵上方寺附近的“荒芜无用之地”,拨给他作为学田,以供著书讲学资用。文彦博满足了程颐的要求,把自己在伊川鸣皋镇一处庄园赠给了他。鸣皋镇南望九皋山,东临伊水。《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因而得名。程颐就在文彦博所赠的庄园上建立书院,正房5间为讲堂,东西厢房各3间,是弟子居住的地方,大门一间,匾曰“伊皋书院”。另有宅田10亩,粮地10顷,以赡生徒。自程颐创建伊皋书院至去世的20多年间,他长期在书院著书讲学,他的思想体系和著述及其传道活动大多在伊皋书院完成,故被称为“伊川先生”。书院兴办后,四方学子,云集程门,“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具有开创之功。程颐的寿命比程颢长20多岁,从事计学和传道的时间也就远远超过其兄,二程弟子中的大多数学生为程颐的学生,而程颐的教学传道活动又多在伊川书院进行,可以说伊川书院是理学的策源地之一。
程颐、程颢两兄弟的直传弟子有很多,较有名的有80余人,大多有史可查,其中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被称为“程门四先生”。程颐去世后,他的弟子不遗余力地传播并发展洛学。宋室南迁后,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二程的弟子将洛学流传推广到南方。其中对正宗洛学南传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杨时(号龟山),“载道而南,一时学者翕然从之,尊为正宗。”他长期从事讲学,并建有东林书院。洛学由杨时南传这一支的师承关系是: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他以二程学说为本,兼取诸家之长,最终集理学之大成,完成了对旧儒学的改造。这样,自二程到朱熹经过众多弟子的传播和发挥,终于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被称为“程朱理学”。南宋宁宗末年,统治者开始尊崇理学,程朱理学取得正统官学地位,成为取代汉以来传统旧儒学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到了近现代,理学作为官学虽早已成为历史,但在长时期崇尚理学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各种礼仪、规制,大都沿袭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一部分。如有关生育、婚娶、丧葬等方面的乡风民俗,不少仍是《朱子家礼》之制。其他如现在所说的“天理难容”、“理该如此”、“理所当然”等,其实都是理学的影响或造就。所有这些,若追根求源的话,就不能不追到二程,追到传播其学说的伊川书院。伊川书院对理学的形成和传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