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洞
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仙人洞
仙人洞,洞穴名称。常常与传说故事有关。中国各地分布较多,江西、贵州、湖北、广东、山东、山西等省都有存在。1990年《商丘地区建筑志》:“袁家山袁可立别业),……大殿面阔三间,接大殿后为仙人洞,洞两侧有砖砌台阶,顺台阶而上则登八仙亭。”
万年县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附近的小荷山脚,是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仙人洞遗址的洞口朝向东南,前面有一条小河。遗址出土遗物丰富,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陶片和人头骨、下颌骨、牙齿等,还有数以万计的动物骨骼碎片。其中最特别的是年代超过万年的夹粗砂条纹陶、绳纹陶,这不仅是东亚地区,也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标本之一。此外,还发现了12000年前的野生稻硅石和10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这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
遗址发现有华南地区洞穴罕见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清晰地层堆积,为探讨人类如何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这一世界性大课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2年6月29日的science杂志上有文章把仙人洞内的陶器时代推到两万年前。
仙人洞文化
1962年春天,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根据县文化馆提供的线索来到达里进行勘察,在万年仙人洞洞口发现了文化堆积,里面包含有蚌器、骨器、陶片、烧土、炭屑,还有大量的碎兽骨、螺蛳壳、蚌壳等遗物。在一些蚌器和骨器上还有圆孔。骨器磨制光亮。粗砂红陶片上饰篮纹或粗绳纹。
1962年3月和1964年4月,考古队在万年仙人洞内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面积为六十九平方米,出土各类文化遗物九百余件,还发现了三个灰坑和二十二处烧火遗迹。根据碳十四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数据和对堆积地层的分析,可推断这处洞穴遗址的时代距今大约为八千年至一万年。
万年仙人洞出土的石器有一部份是打制的,如刮削器、砍砸路等,有些握石片在打下来后未经任何加工就用来作切割或刮削之用。还有一部份石器则是经过磨制的,如钻孔器、凿、铲等;磨制得也比较粗糙。陶器都已破碎。从残片观察,器型大多是手工捏制而成的圆底罐,器内壁凹凸不平,胎壁厚薄不匀,胎质粗劣,有些还掺和了蚌末、石英粒;陶色很不稳定,有的在同一块陶片上呈现红、灰、黑三色;内壁和外壁均饰粗绳纹。这些都显示制陶技术尚处于原始阶段。当时烧造陶器可能是采用平地堆烧的方法。骨器有鱼镖、凿、针、笄等。鱼漂上刻有倒刺,戳鱼的功能较强。凿用于加工木器。针用于缝制衣服。笄上刻有条纹,以使束发时不易滑脱。蚌器多数穿孔;孔一般是对钻或敲凿而成;敲凿的孔四周很不规整。
经过鉴定,万年仙人洞遗址里发现的大量兽骨都是野生动物遗骨,鹿、猿、虎、野猪、麂、猪獾小灵猫果子狸、猕猴等,龟、鳖、螃蟹的碎骨。
此外,考古工作者在泥内发现属于四个个体的人骨化石,经鉴定,其中成年男女各一人,还有两个是八岁和一岁左右的小孩。这似乎是一个四口之家,但事实上当时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距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诞生为期尚远,这时人们依然过着共同劳功、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从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和其它文化遗物可以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先民们将兽皮缝缀衣服以避寒,将蚌壳钻孔后串连起来挂在胸前作装饰品,在山洞里燃起火堆烧煮食物和取暖,同时防御野兽的侵袭。这时还没有产生原始农业,人们主要靠渔猎为生,采集野生植物果实和螺蚌一类水生动物充饥。从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分析,大源公社一带在当年还是森林、湖沼地区。尽管居住环境十分险恶,我们的祖先却凭藉着粗笨的石器,依靠群体的力量和智慧,战胜自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考古学界对万年仙人洞遗址很重视,有的认为这处遗址的堆积是“华南全新世洞穴堆积标淮剖面的代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陶瓷史展览,把万年仙人洞遗址下层堆积中出土的夹粗砂绳纹陶认定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器。
据已掌握的考古资料看来,到全新世初期,以打制、磨制石器和粗砂绳纹陶共存的原始文化分布的范围很广,在我国华南、东南地区甚至包括印度支那的一些地方都曾有所发现,而万年仙人洞遗址可算是典型代表,因为万年仙人洞有层次分明的早晚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华南地区较早被发现,还经过两次科学发掘,出土的人骨和动物骨骼也都经过了科学鉴定,这就为分析比较和综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有人提议,可以把这同一类型的原始文化定名为“万年仙人洞文化”。
距今七、八千年前,和黄河流域的先民们辛勤开拓祖国中原大地的同时,居住在华南、东南地区的先民们也在披荆斩棘,创造着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再南面的珠江流域,应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说得好:“当时各种文化在祖国大地上争妍竞秀,并且常常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交织成一幅光彩流离的瑰丽图景,而且为后来独特的灿烂的中国文明订下了基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6 22:52
目录
概述
万年县仙人洞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