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市铁路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境内已拆除的铁路
京市铁路(Nanking City Railway),亦名宁省铁路、江宁铁路、南京小铁路,是中国江苏省境内南京市内已拆除的铁路,是南京市最早的公共交通,位于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玄武区鼓楼区境内。
历史沿革
建设历程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端方任两江总督时,南京城郊辽阔,下关站是沪宁铁路的首站,又是轮船招商局码头所在地,商业日趋繁盛,但因距市区甚远,且交通工具只有少数人力车和马车,客货运转很不方便。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9月,端方奏准清廷,“以南京城外下关为沪宁路首站,商业日臻繁盛,而城内地方辽阔往返需时,于行旅出入货物转输诸多不便,及江防紧要、微调频仍”为由,“拟紧接车站筑支路入城至城中为止”。具体计划为“拟仿照浙江铁路局在杭州省城添辟城门,接筑支路之例,由下关筑一支路经金川门入城至中正街(今白下路),计划路线长度七英里有奇”。清廷批准后,在江南商务局设筹备处,端方即委任江南商务局总办王燮(二品衔候补道)为工程总办,聘英国人格林森(Galiensen)为总工程师,以“经工程司勘定轨线,沿途义冢及民屋照章给价,令人迁徙”为标准,开始测量购地。筑路经费先由官钱局塾银15万两,余由藩司、盐道、粮道厘捐总局等划拨,乃开始“敷设中正街至江口小铁路”。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0月20日,京市铁路动工。11月25日,端方亲自率领地方官员举行了开工典礼,正式开工。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2月,京市铁路建成。全长8英里半约合28华里。全路有大桥2座,经过城内洞1处,全部建筑费为47.55万两(合法币66万元)。
运营历程
清宣统元年(1909年)1月,京市铁路正式通车。
清宣统二年(1910年),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开幕,京市铁路增设劝业会(丁家桥)站。
民国25年(1936年),因商办江南铁路建成,由时任京市铁路管理处主任周欣向市长马超俊建议,京市铁路延申以接上中华门站以沟通京芜铁路。同年2月开工,同年12月建成,展筑路线长4公里,辟雨花门出城,增设建康路、武定门两站。
民国26年(1937年),京市铁路从下关江口站修至汉河,以解冬春枯水季节货物改由三汉河装卸问题,工程仅完成1/4,因抗战爆发而停顿。
南京沦陷期间,京市铁路由日本“华铁”经营,并“将此路与京沪浦徐各路段合并,与京芜段并称南宁线”。此间,江口站、机库房、煤台、水塔等设施摧毁。
抗战胜利后,京市铁路被接管,但因其损毁严重“致接收后无法单独行车”,于是“委托京沪区铁路管理局暂行代管所有车辆、材料之供应,及修缮工程皆赖其协助”,在原有基础上维持行车。
最终拆除
1958年11月28日,京市铁路因由尧化门中华门的沪宁、宁芜铁路连接线建成通车后,随之拆除。
线名变迁
宣统元年(1909年)1月,因南京当时称为江宁省城,京市铁路就被命名为“宁省铁路”或“宁垣铁路”。
宣统三年(1911年),宁省铁路更名为江宁铁路。
民国17年(1928年),南京改为特别市,市长刘纪文接收江宁铁路,江宁铁路更名为南京市内铁路(简称京市铁路)。
1949年,南京市解放,京市铁路随即更名为宁市铁路又称宁省铁路,一直到1958年7月铁路被完全拆除为止。
线路站点
设计参数
截至民国25年(1936年),京市铁路全长15.1千米,有桥梁8座,一说为9座。
沿线车站
因抗日战争期间,京市铁路江口站遭到日军破坏,但抗战胜利后未能恢复,因此截至1958年,京市铁路全线设车站8座。
线路走向
截至民国25年(1936年),京市铁路全长15.1千米,北起于江口站,自下关江口入金川门绕北极阁山脚南行,南止于中华门站。
截至1958年,京市铁路拆除时,线路全长14.7千米,整体走向未变。
设备设施
清宣统元年(1909年),京市铁路通车伊始,置有英制机车2辆,头二等客车2辆,三等客车6辆,铁质水车1辆专供督署装运江水饮用,花车1辆内饰精锻富丽堂皇,常年停靠在督署站,为两江总督专车,另有货车4辆。
至战前民国26年(1937年),京市铁路有机车3辆,其中大机车2部,小机车1部;客货车共11辆,其中客车6辆,小客车2辆,客车运货车2辆,货车架1辆,共17辆。
运营情况
京市铁路在战前民国26年(1937年),“每日已开行三十次,平均每小时有南北客车各一次。每次可载客五六百人,货物数十担”;且“每月载客达五六万人,客货运收入每月平均约七千余元”。
建设成果
文正桥,原为铁路桥,于民国25年(1936年)京市铁路向南延伸时建;1958年,京市铁路废止运行,道轨拆除,该桥成为人行桥梁;1995年重建,命名为文正桥。
历史文化
轶闻趣事
南京作家、叶圣陶之孙叶兆言,在他的散文集《旧影秦淮》谈及修建京市铁路原因的原文如下:
“说来很可笑,当时建造这条铁路时,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督署衙门运水。总督大人要喝江水,没有自来水,就天天派车去江边打水。在江边,至今仍有龙头房这一地名。总督大人的手实在太长了,他要拧的自来水龙头,竟然在几十里路之外”。
2023年,南京文史作家徐建民在《江南时报》提及:“常年停靠在督署站的,有专供督署饮用江水取用的铁质小水车1辆和装饰豪华的总督专车1辆”。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带着新年的喜气,由上海乘沪宁铁路火车抵达南京,改乘“小火车”直达“国民政府站”,进入总统府,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下关火车站孙中山作了短暂停留后,乘坐小火车直抵两江总督署所在地督署站。这一天,小火车沿途的街面店铺都张灯结彩,充满了喜庆。在东箭道的车站下车后,孙中山换乘一辆蓝色丝绸绣花马车,从东门进入总督署。当晚,在总督署的大堂暖阁宣誓就职,而他的办公室就设在原两江总督署西花厅。孙中山之所以要选择乘坐小火车,不仅因为小火车方便快捷,还因为小火车相对更加安全,要拦截火车,绝非易事。据说当时反对派以为孙中山可能会走直通总统府的江宁马路,因此,他们就在城北埋伏下杀手,准备行刺孙中山。没想到孙中山却选择坐小火车进城,并且一路上军警密布。进入市区后,市民更是夹道欢呼,争相一睹大总统的风范,杀手根本无暇下手。就这样,小火车把中国送进了共和时代。
2024年1月5日《金陵晚报》刊载原文:“陆晖告诉记者,很多文章提及京市铁路这段历史,都描述为孙中山当年是在下关车站下车,再改乘‘小火车’抵达督署站。实际上,孙中山的专车在下关短暂停留后,直接转轨驶入了‘小铁路’,并没有换乘”。
地名文化
京市铁路的督署站,位于玄武区长江路总统府东侧的东箭道附近。该站曾8次更名,即:总统府站、留守府站、督军署站、上将军署站、国府站、维新站、新国民站,解放后改为长江路站。
京市铁路的建成通车为沿途催生了不少新地名,诸如车站东巷、栅栏门铁路埂等,原本荒芜的地方也渐成繁华之区。现车站东巷位于紫峰大厦北侧,西南起中山北路,东至中央路,长210米,宽12米,因处宁省铁路鼓楼车站之东而得名。栅栏门铁路埂位于新民路北侧,长600米,南起新民路,北抵晓街。该巷原为宁省铁路的一段,以在栅栏门地区铁路埂上得名。
民间俗语
京市铁路开行初始,客车车厢每节可乘八九十人。 票价每站铜元10枚, 两车对开,每小时一趟,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交通状况,为市民和商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市民颇感新鲜,于是“小火车,跑得快,坐一坐,真痛快”成为时髦的顺口溜。
因京市铁路其机车与车厢比一般的火车机车和车厢略小,加之该车只挂5、6节车厢,运行线路短,站点少,市民惯称为“小火车”。
乘客上车时需用手抓住拉手用力向上蹬,下车时则纵身往下跳,由于小火车行驶于闹市区,沿线道口多,站距也不太远,车才出站不长时间又减速进站,故车速并不是很快。
上世纪 30 年代,南京街头流传的一曲金陵小唱。京市铁路在市内走火车,在当时可以算得上南京的一奇。
价值意义
京市铁路诞生半个世纪来,历经沧桑,它对发展南京的交通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南京的历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南京史志》 评)
参考资料
南京记忆 | 南京小铁路的变迁.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2 22:1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