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英籍美裔小说家、
文学批评家、
剧作家和
散文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个美国人》《
一位女士的画像》《
鸽翼》《
使节》《金碗》等。
人物经历
1843年4月15日,生于
纽约市一个富裕人家。詹姆斯在纽约市
曼哈顿区度过了童年,12岁时跟父母去了欧洲,在
日内瓦和
波恩等地上中学。
1862年至1864年,入哈佛大学念法律时,认识了
豪威尔斯,两人成了终身好友。期间,开始在《
大西洋月刊》《国家》《
北美评论》等报刊上发表小说和评论。
1864年,第一个短篇小说《伊罗的悲剧》问世,但未获得较大反响。1869年,独自去欧洲各国游历,决定暂住英国。期间,陆续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大西洋的轮廓》(1875)和旅游小说集《罗德里克·赫德森》(1875)。
1875年—1876年,在巴黎待了近两年,认识了法国作家
福楼拜、
莫泊桑、
左拉,俄国小说家
屠格涅夫和美国诗人史蒂文斯等,并为《纽约论坛》写了许多文学通讯。
1876年底,访问伦敦,因感到那里是他的精神故乡,于是定居在伦敦。1877年,发表了长篇小说《
美国人》。1879年,《
黛西·米勒》问世,受到好评,奠定了国际声誉;同年,推出了小说《
欧洲人》,影响进一步扩大。
1881年,《
贵妇人的画像》发表,增强了他的小说家地位。1886年,发表《
波士顿人》《卡萨玛西玛公主》。1890年,发表《悲惨的缪斯》。1884年,《
小说的艺术》出版,该作品集汇集了他在多部长篇小说的“序”中,自己对一些文学创作问题的看法。
20世纪初,创作迈入巅峰时期,接连推出三部长篇小说《
鸽翼》(1902)、《专使》(1903)和《金碗》(1904)。晚年,他还写了三部自传:《童年及其他》(1913)、《作为儿子和兄弟》(1914)和《中年》(1917)。
1911年,
哈佛大学授予詹姆斯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表彰他在小说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突出贡献。1912年,
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15年,他对美国政府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采取中立态度强烈不满,愤然宣布加入英国籍。1916年初,英国政府授予他最高文职勋章;同年2月28日,在伦敦病逝。
个人生活
亨利·詹姆斯出生在美国纽约
华盛顿广场旁边的一个书香门第。哥哥
威廉·詹姆斯是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其父老亨利是哲学方面的作家,家中常常出入一些美国文化界名流,如哲学家
爱默生、散文家
梭罗等。这让年幼的詹姆斯从小就对文学、艺术、哲学浸润很深。詹姆斯的父亲是一位国际文化推崇者,将了解欧洲文化当做子女教育的重要部分。于是詹姆斯从幼年起就开始了欧洲的漫游之旅,足迹遍及
日内瓦、
伦敦、
巴黎、
罗马等地。对詹姆斯而言,历史悠久而又文化底蕴深厚的欧洲大陆就像是人类理想的文化形态,而短暂的美国文化与之相比则显得单薄而天真。詹姆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冲突中不断探索。
亨利·詹姆斯终身未婚,与美国女作家
伊迪丝·华顿是好友。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在他的小说中,国际主题(International Theme)是不变的主旋律,他刻画了大量旅居欧洲的美国人的形象。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描述了美国人在欧洲生活时所经历的种种遭遇,揭示了美国与欧洲的文化冲突。在他前期的作品中,小说中的美国人往往因为这种冲突而经历坎坷,最终导致死亡。但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主人公虽然仍旧会经历种种磨难,但最后却会成功地融入欧洲文化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欧洲文化注入新的美国元素。
风格特点
亨利·詹姆斯把“真实”当作
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他解释说:“一部作品之所以可以称其为小说的首要原因就是它的真实性,即对某一事件的真实描绘,不管这一事件在道德和情趣方面有何争议,其真实性是用来衡量该作品质量的基本标准。”詹姆斯还认为“予人以真实之感是一部小说至高无上的品质”。虽然如此,詹姆斯更注重经验在小说创作中的应用,他把经验看作是悬在理想世界里用最优秀的丝织成的网,用来捕捉每一样临空的东西。论及经验,詹姆斯曾经用了一个真实的例子说明他自己对经验的理解:一位英国有才华的女作家曾经刻画过一个法国青年耶稣教徒,可是她创作这个人物的经验仅仅是凭短暂的一瞥——有一次她在巴黎经过一位牧师的家门,偶尔看到里面围坐在餐桌前几位刚吃完饭的年轻耶稣教徒,她获得了一个印象,并借此创造了一个
典型人物。因为她了解她所生活的法国社会中青年的特点,也了解耶稣教义,所以她能把这些概念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她得天独厚地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才能。詹姆斯认为这短暂的一瞥足以给作家构成经验,“那一瞥产生了一幅画面,它虽只持续了一刹那,但只一刹那就是经验,这种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给作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经验才能与创作环境或社会地位等偶然因素相比,是一种大得多的创作源泉”。在詹姆斯的论述中,“窥一斑”和“见全豹”颇有深意,前者道出了小说艺术的先决条件,而后者反映了他对小说本质的看法。詹姆斯一直认为“小说就是个人对生活的印象”,“艺术就是选择,可是它是一种以典型性和全面性为主要目标的选择”。此外,詹姆斯用一个艺术类比来描述小说的真实性,即“如同图画就是现实,小说就是历史”。詹姆斯认为小说对现实的富有想象的转化发生在艺术家的思想里,他把小说定义为“个人对生活的直接印象”,突出了小说创作中作者的经验和主观性。在这个定义中,“个人”和“印象”强调主观性,而“直接”和“生活”强调了小说的真实性即小说与生活的对应性。
詹姆斯认定的小说本质是对代表性生活印象的选择和再现。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经验构成了小说的素材,这就是詹姆斯的现实主义。詹姆斯认为小说家应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想象能力,这是一种“由所见之物揣测未见之物的能力,揭示事物内在含义的能力,根据某一模式判断事物整体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全面感受生活的条件,有了这一条件,你就能很好地全面地了解生活”。詹姆斯的这些理论代表了他对“真实性”的看法。他认为小说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逼真性,而这种逼真性既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又要着眼于深层意义上的真实。詹姆斯自小在美国长大,他成人后除了偶尔几次回美国探亲以外一直漂泊在欧洲,他在欧洲的亲身经历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他留下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为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观察欧美社会、欧美人,为他反映社会现实的国际主题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正是这种国际场景为他提供了揭示欧美社会人物性格的平台,他自己那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创作才能得以展现。詹姆斯他有生活在欧美社会的经验,了解欧美社会,熟谙欧美人的区别。他一直想把欧洲和美国的文明进行对比,想在自己的小说世界里以具体的形象再现欧美社会的现实—即欧洲文明与美国文明之间的冲突就是一个非常感人、非常吸引人的现实。在这种现实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在他对欧美社会产生了较深的印象之后,詹姆斯把他对生活的直接印象创作成小说,也给他的很多早期作品赋予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笔下的小说人物通常都来自美国,后置身于欧洲大环境中遭遇其美国文化背景与欧洲文化观念的冲突。从《
黛西·米勒》《一个美国人》到《
一位女士的画像》等等,詹姆斯小说的故事经常发生在真实的地方,人物也是对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真实人物的客观描述。詹姆斯演绎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描写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和人生,詹姆斯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实践者、改革者。
詹姆斯在早期作品《黛西·米勒》中运用第三人称视角,但仍具有明显的全知叙述和现实主义痕迹;在其中期作品《螺丝在拧紧》中采用套叠式叙事视角,运用第一人称由多个叙事主体叙述故事,使故事更加扑朔迷离;詹姆斯在后期形成了更加成熟的单一叙事视角、双重叙事视角及多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是作品更具现代性。
人物影响
亨利·詹姆斯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他的笔下,出现了仿佛是迷宫般的普通人的内心世界。
20世纪初,詹姆斯接连发表《鸽翼》、《使节》和《金碗》3部长篇小说,使他的创作达到高峰。在
兰登书屋(Random House)1996年评选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詹姆斯就凭借这三部小说榜上有名,且都排名靠前。这些小说大多颂扬美国资产阶级高尚的品德。詹姆斯被誉为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拓者。
2023年8月24日,编剧的穿越时空题材科幻爱情片《野兽》发布海报。
人物评价
以欧洲人的眼光来看,詹姆斯是个跨越国界的“文学大师”,但他的艺术风格与
马克·吐温的文学传统背道而驰,所以他在世时,钟情于他的美国读者为数不多。马克·吐温酷爱富有乡土色彩的民众口语,詹姆斯则爱用晦涩难懂的副词和长句,堆砌比喻,对话过分雕琢,意思含糊不清。因此,他和他的作品一度受到指责,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出现了“第二次文艺复兴”时,作为小说家和批评家的詹姆斯才受到充分重视。他被公认为美国一位杰出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
厦门大学英文系教授
杨仁敬他写戏剧不是很成功,但写小说却极为拿手,善于创造模棱俩可的情节,使读者费脑筋,但因此也可被永无休止地读下去。他的那些丰富的作品,写出来就是为了要人慢慢回味、细细分析的。——
阿根廷作家
博尔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