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
山西省吕梁市辖县
交城县,隶属山西省吕梁市,位于吕梁山东麓、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西缘,东与清徐县,南与文水县接壤,西与离石区,西北与方山县、娄烦县相通,北与古交市毗邻,境内平川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山区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总面积1822.11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交城县常住人口226768人。2024年,交城县辖7个镇、1个乡,县政府驻天宁镇。
历史沿革
商代,属唐境。西周,境属北唐。春秋时期,县境属晋国。战国时期,境地属赵。
秦王政元年(前246年),秦夺赵晋阳,置太原郡,现境属之。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九月,魏灭,境属西汉河东郡晋阳县西陲、大陵县东北陲。初始元年(8年)十二月,王莽易大陵为大宁,县境仍为晋阳、大宁二县分属。
东汉时期,晋阳、大陵二县隶于并州刺史部太原郡。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置匈奴中部都尉于大陵。三国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境地属魏太原国晋阳西境。
西晋时期,地属并州太原国晋阳、大陵二县。建兴四年(316年)十二月,司空长史以并州降汉,境地复属汉。
南北朝,北魏皇始元年(396年)九月,境地始属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十月,北魏分裂,境地遂属东魏。为晋阳西陲,隶于并州太原郡。
隋开皇初,境地北属晋阳;南隶受阳;开皇十年(590年),改受阳为文水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晋阳西陲、文水北境置交城县。县治设于古交,取古交西北20里镇城底之汉代交城以名县。初隶并州,大业三年(607年)隶太原郡。
唐代武德年间,改为郊城府,旋复为县。天授二年(691年),县治南迁却波村即今治。先天二年(713年),分交城北境置灵川县(亦曰卢川)于古交西北炉峪口,开元二年(714年),废,复属交城县。唐初,隶于并州太原府。
宋代,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以交城置大通监,隶于路;宝元二年(1039年),以大通监,隶太原府。
金天会四年(1126年),隶于金太原府。
蒙古,成吉思汗八年(1213年),破河东,地隶于蒙古,仍为交城县。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隶太原路;大德八年(1304年),于交城县置铁冶都提举司,为大通冶,翌月改隶冀宁道。
明、清时期,隶于太原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太原府,交城县隶于冀宁道。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年10月,交城民国政权隶于第四行政区;翌年2月16日,划归第八行政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23日,划属省政府第二行政公署。民国二九年(1940年)1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三十年(1941年)11月,交城县划为交城、交西二县;仍隶于八专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15日,改属吕梁行署八专区;同年8月,复合二县为交城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24日,交城县划归华北区,同年8月1日,划于晋中行署二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并入太原市。9月,成立省人民政府,交城县属榆次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0月,改属汾阳专区。1951年3月27日,复属榆次专区。
1958年,榆次专区改名晋中专区。同年9月25日,交城、文水、汾阳并为汾阳县。
1971年5月,吕梁地区成立,交城县划属吕梁地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8年9月25日,交城、文水、汾阳并为汾阳县。人民公社与乡政权实行政社合一成立了东风、卫星、钢铁、吕梁4大公社。旋与文水、汾阳合为汾阳县,交城设办事处。
1959年9月19日,复分为3县。交城县辖8个大公社。公社以村设管理区,管理区下设生产队。
1961年,全县划为14个公社。公社下设大队223个,大队下设生产队。
1971年5月,永田公社划于娄烦县,横尖公社划于方山县,东社、中庄、会立3公社划于文水县;文水县南安、南白、南庄、西城4公社划归交城县。交城县有公社13个,辖大队193个。
1972年,燕家庄、惠家庄(原永田公社)复归交城县。交城县为15个公社,237个大队。
1984年1月,横尖、中庄、会立、东社4公社归属交城县;南白、南庄、南安、西城四公社复归文水县。交城县有公社15个,大队254个。
1986年,交城县有6镇9乡,行政村268个,自然村297个。
2000年,全县按照省、地安排,进行乡镇撤并重组,全县由原6镇9乡撤并为6镇4乡。
2018年,全县共辖10个乡镇、141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
2021年,全县共辖7镇1乡,100个行政村、10个社区。
区划详情
2024年,交城县辖7个镇、1个乡,共有99个行政村、13个社区。县人民政府驻天宁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交城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西缘,吕梁山中段东麓。介于东经111°24′至112°17′,北纬37°28′至37°54′之间。东与清徐县,南与文水县接壤,西与离石区,西北与方山县娄烦县相通,北与古交市毗邻,总面积1822.11平方千米,其中平川130平方千米,山区1692.1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交城县境内平面呈梭形,西北至东南端点,直线相距83.56千米,东北至西南端点,相距34.65千米,境域周长227.25千米。立体状如卧牛,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主峰孝文山,海拔2830.7米,为华北第二高峰。西北山区,属吕梁山脉,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海拔多在1500米至2000米之间,面积1692.1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2.8%。东部为低山区,海拔800米至1200米之间,局部黄土披盖,形成垣、梁、茆地貌。东南平川,属晋中盆地,面积13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7.2%,海拔755米至800米,地势平坦开阔。
地质
交城县境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系吕梁隆起中段东侧,太原断陷盆地西北边。地层较为齐全:其岩性是石英岩、大理岩、黑云变粒岩、浅粒岩、斜长角闪岩、片岩、磁铁石英岩等。
气候
交城县境内平川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山区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光能资源比较丰富。热量资源平川比较优越,山区较差,年平均气温变化于5摄氏度至11摄氏度之间,雨量较少,全县年雨量约400毫米至700毫米,平川小于山区。冬季漫长,少雨雪;春季温度回升极快,多干旱;夏季短促,水、热比较充沛,常出现冰雹和初夏的干热风;秋季结束较早,山区常遇低温冻害。多年平均气温11.0摄氏度,1月平均气温零下4.9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4.5摄氏度(1966年2月22日);7月平均气温24.5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9.5摄氏度(2010年7月30日)。最低月平均气温零下9.0摄氏度(1967年12月),最高月平均气温25.9摄氏度(2006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9.4摄氏度。无霜期年平均190天,最长达292天,最短为14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347.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16.5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69.3天,最多达96天(1964年),最少为48天(1999年)。极端年最大雨量642.7毫米(1966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38.0毫米(1997年)。降水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7月最多。
土壤
交城县土壤有山地草甸土、褐土、砂壤土、盐化浅色草甸土等。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交城县共探明蕴藏的矿产资源30余种,煤是最主要的矿产之一,含煤地层面积约393.8平方千米,已探明的煤田面积254.8平方千米,储量17亿吨。铁矿也是主要矿种之一。已查明的小型矿床5处,矿点3处,矿化点4处,保有储量分别为90万吨、27万吨、42万吨。铜矿点和矿化点各4处。铅矿点及矿化点共9处。石棉5个矿段、22个矿化点,探明储量11.3万吨,属中型矿床。大理岩,境内品种繁多,面积68平方千米,厚度1500米,平均长度5000米,储量6.9亿立方米。水晶矿点1处,矿化点12处。石英为玻璃原料,境内分布较为广泛。辉绿岩零星分布,累计长31.4万米,平均厚度15米,总储量2.35亿立方米。硼矿化点3处。还有分布不等的钾长石、石膏、高岭土等。
水利资源
交城县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分磁窑河流域、文峪河流域两大流域,其中文峪河流域面积1475平方千米,占80.75%,磁窑河流域面积351.71平方千米,占19.25%;50千米2以上河流共10条,总长为325.42千米。分别是文峪河流域7条即文峪河干流93千米及其支流西冶河35.02千米、西葫芦河38千米、东葫芦河31千米、柏叶沟河28千米、三道川河8千米、二道川河7千米;磁窑河流域3条即磁窑河干流35千米及其支流瓦窑河37千米、白石南河13.4千米。
生物资源
交城县野生植物有党参、黄芪、猪苓、伏苓等野生药材200余种;灵芝、银盘、黑木耳、羊肚菌等野生菌类10余种;沙棘、山桃、山杏等野生果类20余种。
交城县野生动物,经1999年野生动物普查,交城县有脊椎动物44种,其中国家保护野生动物6种,兽类13种,爬行类5种,鸟类2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豹、金钱豹、褐马鸡、金雕、黑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林麝、红隼。普通兽类:狼、艾虎、豹猫、野猪、獾、狍、孤理、刺猬等。鸟类:雀鹰、犬鵟、雉鸡、石鸡、雕鴞、啄木鸟、乌鸦、喜鹊等。爬行类:棕黑锦蛇、鳖、红点锦蛇等。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交城县常住人口226768人。
民族构成
交城县共有满族、彝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苗族、黎族、回族、维吾尔族等22个少数民族。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交城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6.62亿元,同比增长2.6%;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0亿元,同比增长0.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81亿元,同比增长24.8%;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29400元、15149元,同比增长3.1%、8%。
第一产业
2023年,交城县粮食播种11.35万亩、产量4400万公斤,新增农业龙头企业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3个。待见生物、交城山沙棘等深加工项目投入运营,农产品检验基地基本建成。
第二产业
2023年,交城县实施重点工业产业项目32个,9个项目建成投运,4个项目进展顺利。7户企业入选市级“链主”企业,2户企业入选省级“链核”企业,2户企业荣获“全市制造业突出贡献企业”称号。“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填补了国内空白。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9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户、专精特新企业2户、科技型中小企业2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4.3亿元,增长5.3%。全年争取上级各类资金8.19亿元,有力支持柰林移民搬迁等14个工程建设。开发区9户企业12个事项实行承诺制审批,储备“标准地”605亩,为63户企业全代办事项100余件。
第三产业
2023年,交城县全域旅游示范县通过验收,累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2023年,举办绿色硝基肥产业峰会。全年签约项目8个,签约金额127亿元。
交通运输
交城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交城毗邻省城,距太原仅50千米,境内大运高速、青银高速、太中银铁路、307国道纵横穿越,相连成网,30分钟可直达太原武宿机场、太原高铁站,交通十分便捷,具有优先接受大太原经济圈辐射的区位优势。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交城县红旗路学校、城东小学具备使用条件。
文体事业
2023年,交城县建成卦山景区健身步道15千米,全民健身“幸福半径”不断扩大。文昌宫、天宁寺菩萨殿修缮完成。
医疗卫生
交城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原交城县人民医院)成立于1949年,是一所融医疗、护理、急救、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12年,山西省卫生厅同意在交城县人民医院的基础上设置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交城分院,原隶属关系不变。交城县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交城分院合署办公,两个医疗机构名称,一个领导班子。新院区于2021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交城县中医医院,设立于1998年,是一所集医疗、康复、防保、科研教学功能为一体的县级综合性中医医院。
基础设施
2023年,交城县完成沙河东街、南环路东延等7个工程建设。实施城镇、城南供水管网改造和扩容,完成贾家寨等11个村饮水工程。成村等20个村完成供热一网改造,王村等9个村实现集中供热。复耕撂荒地589.5亩,治理河道32.5千米,农村改厕840座,国土绿化7.8万亩。
社会保障
2023年,交城县省政府12件、市政府5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实。发放各类民生资金1.4亿元,农村转移劳动力2900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110人、技能人才1100人。
历史文化
文物
截至2020年,交城县拥有不可移动文物313处,其中国保单位3处、省保单位3处、市保单位2处、县保单位77处、未定级文物197处。馆藏文物18268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1213件、三级文物412件。
卦山天宁寺
卦山天宁寺位于交城县城北3千米处的卦山,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是卦山诸多寺庙中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天宁寺坐北朝南,由天宁寺、石佛堂、书院、朱公祠、圣母庙、文昌宫六组建筑组成,另外还有环翠亭、戏台、华严塔、墓塔林等附属建筑。有殿堂楼阁200多间,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2006年6月,卦山天宁寺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交城玄中寺
交城玄中寺位于交城县城西北10千米石壁山中,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全国现存始建时间最早的日本佛教净土宗、净土真宗的祖庭。寺院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净土祖师昙鸾于此驻锡。唐开元九年(721),玄中寺建立“甘露无碍义坛”,和当时的西都长安“灵感坛”、东都洛阳“会善坛”齐名,合称全国三大戒坛。从北魏到隋唐,玄中寺先后驻锡过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三大祖师,弥陀净土信仰从士人阶层迅速向中国民间流传,进而开宗立派,并远播朝鲜、日本。1983年,玄中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13年,交城玄中寺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竖石佛摩崖造像
竖石佛摩崖造像位于交城县岭底乡,始建年代不详。其凿刻于一巨石之上,呈金字塔形,坐西朝东,高7.3米,底部宽8.8米,厚2.7米。岩石东壁共有石窟65个,造像100余尊,分三层布置,布局整齐规范。岩面正中上端洞窟形制较大,雕饰内容丰富。2019年10月,竖石佛摩崖造像被国家文物局确定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10月,交城县拥有滩羊皮鞣制技艺1项国家级非遗,有堆绫、云香、五香调料面等8项省级非遗,有玉雕、刺绣、狐公鼓等6项市级非遗,有木雕、烙画、山核桃制作技艺等135项县级非遗。
滩羊皮鞣制工艺
滩羊皮鞣制工艺,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其加工工艺复杂,经过洗、泡、晒、铲、钉、鞣、吊、压、裁、缝等20道工序,另加黄糜、皮硝、皂角等辅料,完全依靠手工操作,产品精美绝伦,价格昂贵。2008年,滩羊皮鞣制工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卦山庙会
交城卦山庙会是每年端午节期间举办的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一年一度,千年不衰。传统卦山庙会内容主要有:初五日,家家户户悬挂菖蒲、艾草,游城墙,游“百病”,佩雄黄香囊,上寨儿,逛狐突庙,给小孩涂雄黄,吃粽子和时令鲜果等。初六日,上卦山天宁寺,成年人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圣母庙“还花花”,田家山村购小扳磨、小瓦盆、游乔总兵墓。2006年12月,交城卦山庙会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玄中寺鸠鸽二仙传说
玄中寺鸠鸽二仙传说,是流传于三晋区域的民间故事。故事描述的是唐贞观末,有“鸠鸽”在玄中寺僧舍屋檐筑巢,哺育二雏,老僧看着可亲可爱,便将剩饭米粒喂给它俩吃。后来这两只小鸟羽翼尚不丰满就急着学飞,结果双双摔死。老僧看着可怜,便将它俩埋葬入土。十来天后,老僧夜梦两个儿童对他说:我们原有罪,被罚为鸟类。我们因为听到您念《法华经》而得妙法帮助,转生为人,投胎到离寺十余里某村一户人家,十月后将诞生人世。届时老僧前往探访,果然有妇人孪生二男。老僧为两婴儿做满月佛事,并唤出“鹆儿”之名,而两婴儿竟能应声作答。若干年,两个孩子长成少年,老僧便把他们领到玄中寺,拜师受戒出了家。从此,这两个孩子便开始清苦地持戒修行。他们修行的地方就在玄中寺北面山崖下的一处叫龙堂的石洞里。在那里,他们万念俱寂,一心修行,整整四十年不辍,最后一齐坐化在石庵之中。以后,他们还在石庵里显示过圣迹,终成正果。2009年,被列入山西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玻璃咯嘣
玻璃咯嘣是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产自夏家营镇覃村。是太原地区春节前后应时的一种儿童玩具,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圪嘣、圪嘣”的声音,清脆悦耳。2006年12月,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语言
交城方言属晋语并州片,是以太原话为代表的晋中方言的一个次方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方言学家潘家懿先生指出:交城是中国汉族地区保存上古元音的唯一地区,将交城方言誉为方言中的活化石。在交城老方言中,许多词字的读音如今只有在汉代《尔雅》中才可以找到。这和交城数十万年文化的延续以及早期移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周宣王二年(前826),甘肃太原戎的迁入和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南匈奴的迁入以及北魏云州人的迁入都为上古方音的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皮革文化
交城皮革业始于明代,由陕西迁民传入。最迟到清代康乾年间,交城的皮行已成为山西一大商帮。张家口“交城社”就是清乾隆时期山西皮社的代表。晚清,以交城四合源为首的交城皮商在中国第一商城天津独树皮货帮一帜,与平遥日升昌票号帮并列于天津十二商帮。清末民初,仅县城皮坊皮店多达127家,民国25年前,从业工人多达万人,占到当时交城总人口的1/10。美、俄、英、法、日、荷等国45家洋行在交从事皮革出口事宜,全国23省分布有交城商人。在归绥、定边、张家口,交城民俗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定边,交城籍人口占到全城人口的50%以上。仅在交皮业,资本拥有额达285万银元,年产值达300余万元。清末到民国,山西太谷、祁县,黑龙江西集,内蒙归化,新疆哈密等县商会会长都由交城商人担任。瓦窑皮商王殿经在新中国成立初即任职宁夏全区工商联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常委。清末民国初的交城已成为中国的皮都,交城的皮业文化影响了交城500余年的历史。
宗教
交城县是吕梁市宗教工作重点县之一,共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三大宗教,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活动场所20处,其中:佛教2处,天主教2处,基督教16处。宗教团体3个:交城县佛教协会、交城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交城县基督教协会。
风景名胜
卦山风景区
卦山风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交城县城北3千米处,因山的形状酷似八卦而得名,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著名旅游景点。卦山的主要建筑星罗棋布,天宁寺、卦山书院、朱公祠等。
玄中寺
玄中寺位于交城县西北十千米的石壁山,创建于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72年),有殿阁200余间。净土宗三祖昙鸾、道绰、善导先后驻锡玄中寺,开创了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中国佛教净土宗,被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尊奉为祖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吕梁山东麓,距省城太原约56千米,公园总面积18.7万公顷自然景观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珍贵树种侧柏林、特色乔木林、观赏林等。世界珍禽褐马鸡、候鸟、野鹿、原麝、金雕等几十种名贵动物栖息于此。园内的千年古刹玄中寺坐落于深山幽谷之中,北方罕见的龙堂寺天然溶洞怪石嶙嶙,元代古建筑永福寺古香古色,瓦窑沟内,叠层沙岩高达30米,流水直泻而下。
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部和方山县东北部交界处,地处吕梁山脉中段,属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国特有的珍禽褐马鸡及其栖息地。是以褐马鸡及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要保护内容的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该保护区主要景观有:“云顶日出”、“龙泉飞瀑”、“笔架生辉”、“文源晚翠”、“古树宝塔”、“天门瑞气”、“雄狮夕照”、“凤凰观塔”、“石猪受难”、“风动石”、“仙人洞”等自然景观。其中“天门瑞气”是指夏季雨后,云团飘浮在林海上与夕阳共同组成一种独特景观。
地方特产
交城核桃
交城核桃个大、皮薄、肉厚,易取仁,出油率高,种植核桃有近2000年的历史。交城核桃有大龙眼、小龙眼、大花、纸皮露仁、早熟、串儿、穗状、光皮棉、长腰、抗风、横兰兰等五类12个品种。光皮棉核桃,粒大皮薄,表面光滑,每斤20多个,出仁率高达58.19%,仁含油量达72.65%。
交城梨枣
交城梨枣是中国稀有名贵鲜食优良品种,该产品营养丰富、肉厚质脆,汁多味甜、品质上乘、风味独特,平均单果重30克左右,最大单果可达85克、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枣。2008年11月0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交城梨枣”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交城骏枣
交城骏枣是中国十大名枣之一,素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称,该枣果大肉厚、质脆味甜、品质优良,干鲜皆宜,既能鲜食,又能制干、加工。该产品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滋补、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2008年7月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交城骏枣”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著名人物
现当代人物
华国锋,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李立功,1925年生,1938年在交城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晋源县县长,共青团山西省汾阳地委书记,山西省委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中共山西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位。
燕居谦(1933—1991年),字益亭,1933年生。早年投身革命,曾任交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志办主任,长期呕心沥血、专心修志、积劳成疾,但坚毅不屈,于1990年国庆前完成了30卷140万字《交城县志》。1991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以《生命诚可贵,事业价更高》为题登载他的感人事迹,被授予“当代吕梁英雄”光荣称号。
古代人物
狐突,姬姓,狐氏,字伯行;唐叔虞后代,与晋同祖,出生于却波村。为春秋时代晋国大夫晋文公的外祖父。农历七月十四日狐突诞辰,至今仍为交城传统古节。
狐偃,字子犯,狐突之子;晋国大夫、国卿,晋文公的舅舅,又称舅犯、咎犯、臼犯。骊姬之乱后,随重耳流亡十九年,途中历尽磨难,狐氏兄弟忍辱负重,终成大业。狐氏父子三人辅佐晋国称霸的事迹,在《史记·晋世家》《左传》《春秋》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张德辉,(1195—1275年),字耀卿,号颐斋。元初大臣,任河东南北路宣抚使、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黜赃吏,均赋役,深得民心。
郝天挺,(1247年—1313年),字继先,号新斋,安肃州(今河北省徐水县)人。元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太保冀国公郝和尚拔都之子。
荣誉称号
2016年12月7日,交城县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018年9月26日,交城县荣获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创新型县(市)。
2020年6月30日,交城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1月16日,交城县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9月,交城县入选“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11月25日,交城县入选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拟保持称号地区公示名单。
2022年2月18日,交城县举行“中国天然氧吧”授牌仪式。
2022年9月,交城县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14:5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