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居谦同志(1933—1991年),字益亭,山西交城人。生前曾任交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82年任县志办主任并着手县志修撰工作。由于长期呕心沥血专心修志而积劳成疾,1988年身患胃癌。但他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与病魔抗争,终于在1990年国庆前完成了30卷140万字的交城县志,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1991年1月22日不幸逝世。1990年10月19日,中共吕梁地委授予燕居谦同志“
人民公仆”光荣称号,11月28日,吕梁地委命名他为“当代吕梁英雄”。
燕居谦(1933—1991年),字益亭,山西交城人。早年投身革命,参加土改运动,曾任小学教员。1951年后,调交城县文化馆工作,编辑《文锋周报》《交城小报》。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中共交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县政协名誉副主席等职。1982年,他着手县志修撰工作,由于长期呕心沥血专心修志而积劳成疾,但他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与病魔抗争,终于在1990年国庆节前完成了30卷、120万字的《交城县志》,填补了当地108年未曾修订县志的空白。1990年10月19日,中共吕梁地委授予燕居谦“人民公仆”光荣称号;当年11月28日,吕梁地委授予他为当代的“吕梁英雄”。1991年1月22日,燕居谦逝世。
1982年,时任交城县宣传部副部长的燕居谦临危受命,被派去县志办编撰史志。很多人劝他别去,一是因为交城县已经有108年没有整理过地方志了,要想填补这一历史空白,注定是一件苦差事;其二,从副部长变动为县志办主任,这是降职,谁愿意去“冷衙门”办公啊。但是燕居谦却说:“党把任务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再说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怎么能在地位上争高低、利益上争多少呢”。被大家称为“交城通”的燕居谦爽快地走马上任,他希望用毕生所学补家乡的历史记载。他向领导表示:“修志事关千秋大业,一定要拿出全部精力,争分夺秒编修好交城新县志。上无愧于祖宗,下无愧于子孙。”此时的他已到知天命的年龄,拼起来却像个大小伙。他带着5名同事,奔波在交城的大街小巷,来往于周边县市,只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档案馆里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从早查到晚;乡村里只要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他都会登门拜访、刨根问底。燕立平回忆,他的父亲从散居在全国各地的曾在交城工作过的老人手中抢救出很多珍贵的资料,有七八名老人是在谢世前完成采访的。几年间,燕居谦和县志办的同事收集了800多万字的资料,公文包放不下,他就拿出自家的新床单,把资料放在里面捆成包袱,当成宝贝一般。很多人说燕居谦太傻,好好的“大官”不当,宁愿当个写字的“史官”,但他却不以为然,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作为党员,你是要干实事,还是硬要做官”。其实,燕居谦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双重劳累,他的妻子长期患病,女儿患有白血病,多年来繁重的家务几乎全压在他一个人的头上,而修志的重任又不允许他有片刻的停歇。某天,燕居谦感觉身体不舒服,被诊断为“胃窦炎”,医生开了药,嘱咐他一天喝三次。可饭都顾不上吃的燕居谦哪里能顾得上吃药?大家都劝他好好检查检查,可他觉得这是浪费时间。
1988年,燕居谦体检时被查出胃癌。惊愕过后,他迅速平静下来,脑子里想的就是自己身上还有许多未完成的事业和理想。关于这段经历,他在自述中曾写道:“说什么我也得将编撰县志的任务拿下来!”燕居谦不得已被切掉三分之二的胃。医生说,这个病至少需要静养一年,可正赶上初稿撰写的紧张阶段,他哪里能等了一年之久?在医院勉强养了半个月,他就办理了出院手续,上午刚出院,下午就回到太原的姐姐家里开始写稿。在太原居住的3个月里,燕居谦编写完了《工业志》、《党派群团志》等初稿,又审定了《文化志》初稿,共计20万字。手术一年后,他编写、审定了50多万字的县志初稿,还编写了一期8万字的文史资料,他固执且坚定地完成了常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很多亲朋好友见到手术后的燕居谦还在工作,都在劝他,可他却表态,交城不能没有县志,很多老前辈、老同志的回忆录还都在材料本上等着记录呢。《交城县志》在燕居谦的手上一本本脱稿,他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创造了奇迹。1990年春,燕居谦感觉进食很困难,开始时吃馒头难吞咽,慢慢地连喝稀饭、面汤都难。大家都劝他去太原看看,他认为工作刚上手,耽误不得。时任县委副书记的梁昭廉以“下命令”的方式硬带着他去检查,噩耗再度传来——“食道癌”。医生说,病期较晚,难度较大,建议先放疗随后手术。听到医生的话,燕居谦说:“不治了。这病治好也就能活三五个月,但是这个时间对于我来说特别珍贵,《交城县志》进入总撰的攻关阶段,只要有3个月的时间就能大功告成。”燕居谦拒绝治疗,在他看来,工作几十年来,只要党交代给的任务,他就没有不完成过,这份上对祖宗、下对子孙的千秋大业比自己被判了死刑的生命更重要!
得知燕居谦再次患病且生命即将到达尽头,他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地来家中探病,燕居谦觉得太浪费时间,就唯一一次向县委领导提了要求:“要求三摆脱(摆脱家庭、社会、事务),一集中(集中精力撰写县志)。希望能搬到卦山脚下的文昌宫里,也不用派助手,就由患白血病的女儿陪着。”听闻燕居谦的决定,大家既惊讶又着急,但燕居谦却很坦然:“阎王爷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一分一秒对我来说都十分珍贵。病不看了,一来看不好,二来浪费国家钱财,不如把县志写完,了却我最后的心愿。”燕立平始终记得父亲最后的时光,是那么淡定,无惧生死,“父亲始终把一句话放在嘴边‘生命诚可贵,工作价更高’!”搬入文昌宫后,燕居谦以每天1万字的速度进行撰写,但病痛对他的折磨并未减少,进食时异常痛苦,还要忍受频繁呕吐的折磨。他左手输着液,右手坚持写稿,每天的睡眠时间也就是两三个小时,体重由最初的80公斤瘦到了60公斤。在古刹孤灯下,一个身形虚弱却意志顽强、形如枯槁之人,依然笔耕不辍,默默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了县志上的一篇篇字句。1990年国庆节前,30卷、120万字的《交城县志》定稿。燕居谦说,他希望用县志向党献礼,他也无愧于自己党员的身份,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燕居谦去世后,中共交城县委、吕梁地委、山西省委先后作出向燕居谦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号召全国修志人员向燕居谦同志学习。1991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以《生命诚可贵事业价更高》为题登载了他的感人事迹。1991年,电视剧《好人燕居谦》在全国播出,话剧《燕居谦》在北京、太原等地演出,引起极大反响,大家从他的身上得到了最为朴实的启示:最平凡的往往是最伟大的! 山西晚报记者孙轶琼 记者手记修志工作是一项系统而浩大的工程,修志之人更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采访之前,我在想,是什么样的信念能支撑燕居谦忘我工作、不惜献出生命?和燕立平聊天时,他说父亲燕居谦爱工作胜过一切,只要是党交给的任务,他绝对要完成。这或许就是一种信仰吧。他相信党,珍爱工作,认为党培养了他,他就要为党做贡献,要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对得起故乡。这份爱,浓烈且质朴。写稿之余,看了燕居谦在生命最后时刻写给诸多亲朋好友的信件。他面对死亡,从未恐惧,有的只是欣慰,欣慰自己终于写完了县志,欣慰自己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这就是他的责任感,忠于党、忠于工作、忠于人民,就是他毕生的信仰!有一张老照片让我印象深刻。生命最后的燕居谦,强撑着身体,在输完液后打了一段太极拳,照片里的他,一脸祥和,嘴角上扬……在信仰面前,坚定且执著地走下去,那就是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