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端是指指
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山丹花)。中国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因此传统民俗中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中国民间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
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
春节、
清明节、
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以
地支纪月,正月建
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
西晋人
周处《风土记》:“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
粽子、赛龙舟、挂
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
雄黄酒、系
百索子、做香角子、炒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
十二红。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
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
挂菖蒲、艾叶,薰苍术、
白芷,喝雄黄酒,贴符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炒五毒”,江苏中部以韭菜、茭(jiāo)草(或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等同炒,大约是以这几种菜象征蟾蜍、蝎子、蜘蛛、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备菜肴,现今少见。但是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辣椒、葱、姜、蒜、香菜五种有刺激的东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馆都可以点到此菜,因为食材比较常见。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中国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
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着祛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
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次黄巢经过一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典籍:〔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曰三统五端,化四方之本也。
〔汉〕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故同时称帝者五,称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