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菖蒲是中国
端午节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
清代已有此俗。这天,人们将菖蒲(或艾叶扎在一起)挂于门户,也有将菖蒲与艾叶倚在或插在门帝的。民间有用它来驱邪。
简介
在
端午节,人们还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还用菖蒲根泡酒,以为喝了能健康长寿。
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菖蒲身上这层驱邪避害的文化含义使它成了人们过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来历一
每当端阳节到来之际,宁波的老百姓都会在自己家的门口挂上一束菖蒲。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穷秀才的妻子,名叫青英。她不但口才很好,而且会吟诗作对。有一年,天大旱,好几个月没下一滴雨,田地荒芜,草木枯死。五月初四这一天,青英看丈夫还未回家,明天是端午节,又是自己的生日,可是家里一贫如洗,那要如何才能使这两个节日过得热闹一些呢?她在家里坐立不安,就从屋子里走出来。突然,看见房屋旁边她阿公栽种的药草————菖蒲,在烈日下碧绿青翠,青英心里想,何不如挖几棵菖蒲,过节来充喜?她持锄过来,挖了几棵菖蒲,用清水洗干净了,挂在大门上。她觉得这下子,门庭充满了生机、喜气,便触景生情,取出文房四宝,用红纸写了一首诗,贴在大门旁边。诗是这样写的:
自嫌薄命嫁穷夫,明日端阳祭礼无。
莫叫良辰错过去,聊将清水洗菖蒲。
傍晚,秀才(丈夫)转回家,看到大门旁妻子写的诗,既羞赧又惭愧,觉得自己无面再见妻子,匆匆返身而去。不知走了几百步,抬头看见一只老黄牛在田埂上吃草,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他想,何不如把牛牵去卖掉,弄一些钱回家,让妻子高兴高兴。秀才不管三七二十一,牵了牛就往前走。可是才走不到半里路,牛主人就追赶上来,把他抓住,送去见知县。
知县问秀才:“你为何青天白日偷牵牛?”秀才无可奈何,就把自己的妻子如何贤德、家境如何贫困,一五一十向知县诉说。知县听了,不信一个乡下的女子也会作诗,就马上派人传秀才妻子来。青英到公堂上,知县问她:“你家大门旁的诗是你写的吗?”青英急忙跪下回答:“大人在上,诗正是民女所作,未知触犯何法?”知县摸了一下胡须,沉思片刻,便对青英说:“你作诗,无犯法,只因你丈夫偷牵牛,被人抓来见本县,你看要如何判处?”青英听后,泪如泉涌,马上就表态说:“相公知法犯法,理应重判!”
知县点了一下头,对她说:“妇人言之有理!本县看你是弱女,丈夫坐牢,今后你要如何度日?既然你会作诗,本县命你再做七绝一首。如成,本县就赏你白银五十两,给你回家去度日。”
青英一听,就点头答应。取过笔墨纸张,略加思索,当场就写了这样四句:
自笑妾身非织女,郎君何事效牵牛?
知县看了,哈哈大笑说:“你虽然不是织女,但本县判你丈夫坐牢,你夫妻二人不是成了牛郎织女吗?”知县说着,就叫人取出五十两银子,叫他们二人快回家。
青英因家道寒贫,端午节挂菖蒲,竟得到如此好运。此事传开后,每年端午节大门上挂菖蒲的人家越来越多,以后广为流传,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民俗。
来历二
民俗传说徐天德是亭子人,白莲教首领之一,达州很多地方都有他的传说,端午节挂菖蒲、
艾蒿,就是其中之一。
据说,徐天德有一次外出传教,很久才回来,因此,一些不良分子趁机混进白莲教,打着白莲教的招牌,到处奸淫烧杀,在大风、亭子一带闹得乌烟瘴气。
有一天,徐天德从外地回来,路过大风,看见一个披麻戴孝的少妇在一座新坟面前哭得很是伤心。徐天德上前问道:“你这位娘子,为何哭得这么伤心?”那妇人抬起头来,看见徐天德衣着人俭朴,气宇轩昂,不像个坏人,于是说道:“大人有所不知,现在白莲教不像以前的白莲教了,他们口头说杀富济贫,干的都是坑害老百姓的勾当,有一伙人经常到村时来奸淫烧杀,我的丈夫就是他们杀死的……”徐天德听了,心如刀绞,安慰那妇人说:“娘子不要过分悲伤,我回去以后,一定要惩治这批鱼肉百姓的坏人。”徐天德想出了一条计策,天是他对那个妇人说:“你回去偷偷地告诉村里的穷苦老百姓,在五初五这天,在自己门边上挂上一把菖蒲和艾叶,千万记住,只悄悄告诉穷人,不告诉富人。”那妇人问:“这是什么意思?”徐天德说:“我自有安排,你就不必再问了。”那妇人点点头,表示一定照办。
徐天德回到亭子,召集大小徒弟训话:“明天上午我们一齐到大风去杀富济贫。开仓分粮。”有些徒弟就问:“大风那个地方,我们人生地不熟,如何晓得谁是富人,谁是穷人?”徐天德说:“这个工已有安排,明天去到大风,你们看哪家门上挂的菖蒲、艾蒿就是穷人,大家就不必进去,凡是没有挂的就是富人,你们进去。这个消息,绝对保密,谁走漏了风声,满门抄斩。”众教徒一齐说“知道了”。
混进白莲教的那伙人,他们想去通风报信,结果被徐天德派的下去瓣盯梢抓住了。第二天,又有几个装病,不想去大风,也被徐天德识破了;还有一些开到大风后,不但不进富人的屋。反而闯进了挂了菖蒲、艾蒿的穷人家去胡作非为,也被当场拿获。这样混进白莲教的那些家伙,一个个都现了原形。
从此五月初五挂菖蒲、艾蒿的风俗就在达州流传下来了。
来历三
唐僖宗年间,发生
黄巢之乱,烽火所到之处,尸陈遍野、血流成河。老百姓闻黄巢来,纷纷先行逃跑避难。一次,黄巢看见逃难队伍中,有位妇人的行径与常人大不相同。一般人逃难时,总是将年纪小的孩子抱在怀里,牵着年纪大的孩子。但这位妇人却是怀中抱着年纪大的孩子,手里牵着年纪小的孩子。
黄巢感到奇怪,便拦下那妇人,问道:「你为什么手牵小的,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含着泪水,指着怀里的孩子,对黄巢说,这是大伯的孩子,手里牵的是自己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只能救一个孩子时,她打算牺牲自己的孩子,以保住大伯的后裔。
黄巢听了,非常感动,就对那妇人说:「你快走吧。回去将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黄巢的军队看见,就不会伤害你。」妇人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讲了出去。没多久,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与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率兵离去,全城百姓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在危险的紧要关头,一个平凡妇人的义行救赎了全城百姓。
妇人之所以能感动杀人不眨眼的黄巢,是因为她愿意牺牲、摆上的代价是如此地宝贵□□自己的亲骨肉。而全城百姓若没有听从妇人所言,在门上插菖蒲与艾草,也无法幸存。
习俗由来
紫色菖蒲花惹人喜爱,翠绿的菖蒲叶子形状似剑。民间的道士把菖蒲称之为“水剑”、“蒲剑”,老百姓把此“剑”说得很神奇,它可斩杀妖魔鬼怪。这里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在远古时候,在民间传说中,
钱塘江里有一只生活在潮水中的怪物叫瘌头鼋,它修行了五百年逐渐成了精,想淹没一些陆地来做他的地盘,每年的春秋两季总是作起法来,钱塘江的浪潮滚滚而来,冲垮了
平湖、
海盐和
海宁的海塘堤岸,总有一些沿海的田地房屋被淹没在海水之中(本来海岸线在几十里外,海盐的宁海镇、望海镇先后被沉睡海底);内地的老百姓受灾受难。瘌头鼋这种做法被八仙过海里的
吕纯阳路过看见了,吕纯阳怜悯沿海一带的老百姓,便想了一个对付瘌头鼋的办法。据说有种菖蒲草是天上神仙的宝剑。吕神仙砍了一根菖蒲做成了一把宝剑,就去找瘌头鼋精决斗,经过了几天几夜决斗以后,吕纯阳终于胜利了。于是吕神仙对瘌头鼋说:“老百姓本来就很苦,你为何要兴风作浪,破坏农田和房屋,弄得百姓民不聊生。”瘌头鼋说:“这关你何事?”纯阳说:“老百姓是我们的子民,我怎能不管呢?”瘌头鼋想想打不过吕神仙便客气地说:“只要是你吕神仙的子民,那我就不去侵犯,我说话算数。如果我做不到,情愿让你作法用宝剑砍死毫无怨言。”吕纯阳听了之后答应了,并且他们俩说好,只要在端午节的门上挂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吕神仙的子民,没有挂菖蒲的,那就归水怪所有,就用潮水淹没。
到端午的这一天,水怪精瘌头鼋乘着浪头来了。当浪头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瘌头鼋总会看到这些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像宝剑一样的菖蒲,就不敢冲垮。结果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瘌头鼋只好乖乖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吕纯阳与水怪精瘌头鼋决斗后,吕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下面。到了端午,那些菖蒲就变成一把把闪亮的宝剑,人们看到宝剑觉得奇怪,就把宝剑挂在自己的门槛上,所以这一年正因为潮水没有冲垮田地,才感觉到瘌头鼋精没有出来,人们才相信菖蒲会变成宝剑,才出现了这样的安详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门上挂一些菖蒲,来吓退瘌头鼋精,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从此,钱塘江两岸的老百姓,每年端午节都要在门槛上挂菖蒲,海岸线也基本上一直保持到今天的位置上。
讲述人:
林天顺,男,1944年生,高中,
海盐县沈荡镇人。
采录时间:2010年3月3日。
端午节
端午节,我国
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
汨罗江畔的爱国诗人
屈原闻讯楚都被攻陷后,悲愤交加,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纷纷引舟抢救,并抛洒食物防止鱼虾伤了屈原的遗体。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都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从此,
划龙舟、
包粽子成为端午习俗的主要内容,这一习俗也逐渐被人称为端午节的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