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将”是产生于
20世纪后半叶的一个民间俗称。“五子”的含义是五个人,“良将”的含义是善于作战的将领。“五子良将”通常是指代
曹操麾下的五位战功卓著的将领,分别是
前将军张辽、
右将军乐进、
安远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
张郃、
右将军徐晃。
“五子良将”当中的“子”字,在文言文中的含义是一个人。例如,《
三国志·
吴范刘惇赵达传》当中的“三子各于其术精矣,其用思妙矣,然君子等役心神,宜于大者远者,是以有识之士,舍彼而取此也。”这里的“三子”便是指
吴范、
刘惇、
赵达这三个人。
乐进(?-218年)字文谦,阳平卫国(今河南濮阳市
清丰县)人。从曹操起兵,多年来随曹操南征北伐,屡立战功,勇猛果敢,常任先锋大将。曾在
乌巢之战擒获
淳于琼;青泥之战击败
关羽。后与张辽镇守
合肥。曹操称王后,因乐进数有战功,拜
右将军。218年去世,谥“威侯”。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省
泰安市)人。原属
鲍信,后归曹操,为将坚毅庄重,在
宛城之战的出色表现,被曹操称赞可对比古代的名将。曹操称王后,拜
左将军。
襄樊之战时被
关羽击败俘虏,被迫投降。孙权夺荆州后获得礼遇,后被其放归魏国。曹丕封
安远将军,后遭曹丕羞辱忧郁而逝,谥“厉侯”。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县(今山西省临汾市
洪洞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原属
杨奉,后在曹操奉迎天子时投奔曹操,常随军征战,屡立战功。曾在
襄樊之战中率军击败关羽。后被曹操称赞有“
周亚夫之风”。曹丕继位,封
右将军。227年死于任上,谥“壮侯”。
“五子良将”是指曹操手下的五位将军,即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曹操在行军作战时,进攻时常常用这五个人为
先锋,撤军时常用这个五个人断后。
陈寿在撰写《
三国志》时将这五个人列为一传,在进行总评时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现代以来人们开始将其合称为五子良将,但子只是一个量词,“五子”意思就是说“这五个人”。
陈寿《三国志》: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
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
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五子良将先后跟随曹操的时间不同,乐进、于禁加入曹操的时间最早,其次是徐晃,再次是张辽,最后是张郃,而早期五子良将的战绩也多是从攻,进攻时被任命为先锋,撤军时负责断后。
建安二十年(215年),张辽与乐进、
李典一同守卫合肥,曹操征汉中
张鲁时,东吴
孙权趁机起十万兵来犯合肥,而曹军守兵只有七千余人,张辽招募八百敢战将士,趁夜对孙权发动突袭,孙权围攻合肥十余日不下,开始撤军,张辽与乐进、李典又趁机追击,几乎擒住孙权。
建安十八年(213年),乐进与关羽交战于青泥,击退关羽、
苏非。原本归附刘备的南郡诸郡山谷蛮夷纷纷前往乐进处投降。关羽退至寻口。后来,
文聘也率军赶到。乐进、文聘二人联手与关羽交战于寻口。乐进又进击
临沮、旌阳,大破
刘备手下临沮长
杜普、旌阳长
梁大。
张绣反叛时,曹操从被击败的
黄巾军组建的
青州兵趁机打家劫舍,曹操对青州兵管理比较宽松,于禁率军将这些趁火打劫的青州兵进行讨伐,平定了青州兵所带来的祸患。但在后来的襄樊之战时,于禁被关羽放水进攻,所率七军全部覆没,于禁也因为投降被指责。
张郃最为刘备所忌惮,
汉中之战时,
夏侯渊被斩,张郃临时统帅汉中诸军,稳定一时不安的曹魏军队,坚持到曹操亲自率军来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
陇右诸郡响应
蜀汉,
关中震响。张郃于
街亭大破蜀将
马谡,致使诸葛亮进无所据,直接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
汉中之战时,
徐晃击破试图攻占马鸣阁道的蜀将
陈式,直接粉碎了刘备想要隔绝汉中与
关中的联系的计划。襄樊之战时,
曹仁被围,形式十分危急,于禁所率七军也被关羽所败,关羽一时
威震华夏。徐晃率领的军队多是新兵,但徐晃长驱直入,连破关羽多屯,进而击破关羽,被举为保全襄樊第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