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黄土民俗村
乾陵脚下西兰公路境内的民俗村
乾陵黄土民俗村古镇,位于乾陵脚下的西兰公路旁,为中韩合作兴建,1997年对外开放,占地近3万平方米,是新开女的民俗旅游景点。黄土民俗村所占地据传是唐代建造乾陵时能工巧匠的居住遗址,后经修葺,成为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的休闲避暑之地。民俗村依地热修建一级大型窑洞民居群,每处窑洞既是民居,又是不同内容的民俗陈列室。
历史沿革
乾陵黄土民俗村古镇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陕西渭北山地,蕴藏着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灵秀。在这群优美峻秀、巍峨峭拔的锥状山峰中,分布着数十座中国汉唐帝王的山陵,给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其中,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因埋葬着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女人而蜚声中外。从古都西安驱车,沿312国道西行约70公里进入乾县境内时,极目西北方向,就会看见苍茫烟云衬托着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势,耸立于茫茫苍穹之下,远望就象一位新浴之后的少妇披着长发,头北足南,仰面躺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就是梁山,是有“历代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乾陵黄土民俗村,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是唐代帝王“因山为陵”葬制的典范和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其居梁山,自周、秦即为名胜之地。史载,周太王(古公亶父)逾梁山而载弘基,秦始皇筑宫梁山而御夷狄,汉张骞越梁山而通西域,以至唐代的“丝绸之路”都经过此山。梁山主峰海拔1047.9米,山石崔嵬,地势险峻,为东西交通之咽喉,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登上梁山峰巅,东望九嵕(唐太宗昭陵所在地),山势突兀,孤耸回绝;南望太白(山)终南(山),积雪皑皑;北望五峰(山),遥相辉映;西接翠屏(山),层峦叠嶂。脚下梁山,三峰特起,主峰苍润高峻,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整个山麓林木葱茏,古柏参天,环境雅致肃穆。据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所以,代唐为周的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文献记载
文献记载,高宗李治(628—683)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16岁时得舅父长孙无忌的帮助被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六月即皇帝位。李治并非旧史家所称的“昏愦无能、怯弱平庸”之辈。即位初年,他“载怀千古,流鉴百王”,立志要做中兴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业。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辅佐下,他恭勤国事,礼贤下士,认真执行太宗皇帝的贞观遗规,垦殖荒田,推行均田制;发展科举制度;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势力进入中亚地区。故史书评价高宗即位初年的政治是“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李治中年后,因“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遂委武后处理朝政。武后借机大权独揽,专擅朝政,“权与人主侔矣”。公元666年正月,李治与武后同登泰山封禅,谒祀孔子,大唐王朝中形成了“二圣”并尊的局面。宰相上官仪曾上奏后宫权重,被下狱处死。李治亦深感大权旁落,恐李氏江山丧于己手,欲禅位太子李弘(李治与武则天长子),无奈李弘沉疴婴身暴薨。于是立次子李贤为太子,并使之监国。武后旋以“忤逆”罪废黜李贤。李治无奈,又立英王李显为太子。公元682年,李显生子李重润(死后追谥懿德太子),李治立其为皇太孙,并破例为太孙开府置官署,以求大唐江山万代。弘道元年十二月,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之贞观殿,享年56岁,在位34年。他临死前说:“天地神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表示愿将尸骨埋在故乡关中。遗诏“陵园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武则天)处分。”文明元年(684)五月,武则天遵照高宗遗愿,命睿宗护送高宗灵驾西返长安。八月葬于梁山,陵曰乾陵。
相邻景点
咸阳乾陵博物馆
乾陵位于西安西85公里的乾县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以山为陵,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陵园面积240万平方米,当年建有宫殿楼阁378间,历经战乱被毁,仅存石刻碑碣,气势犹存,现计有六梭柱华表一对,翼马和鸵鸟各-对,石马五对,将军石人十对,“无字碑”和《述圣记碑》各一通,并有当时曾参加高宗葬礼的国内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者石刻像六十一尊(头像巳毁)和石狮等,石刻艺术精谌,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乾陵周围这有十七座陪葬墓,已发掘的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出土文物极多,壁画艺术高超,建有博物馆,乾陵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咸阳唐昭陵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周长60多公里,总面积2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从唐贞观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的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昭陵首开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贵妃墓
贵妃墓其实只是杨贵妃的衣冠冢,位于兴平县马崽镇西。杨贵妃名玉环,陕西华阴人,通晓音乐,能歌善舞,有倾国之貌,原为唐玄宗十八子李瑁的王妃,后被唐玄宗召入宫中,封为女官,号太真,天宝四年,进册为贵妃。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至马崽坡时,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从将士杀死宰相杨国忠,并胁迫唐玄宗将杨贵妃缢死,时年三十八岁。
景区美食
锅盔
乾县锅盔相传在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曾征用数十万民工,吃饭便成问题。不耐饥饿的民工便因陋就简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千余年来经乾县人不断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做锅盔时先将精选的面粉掌握好水温和成极硬的死面块,需置于案上用木杠压,压匀后加入起面和碱水再压,直到面团皮光色润,用湿布盖严盘性。醒好后面块分成每块一斤重的面剂,置于铁板用麦秸火,边压便转,直至压成直径八寸、厚约六分的圆饼,呈菊花状。然后三翻六转,压棱着色、表皮微鼓即熟。刚出锅的锅盔香气扑鼻,飘香数里。由于其做工独特,可久搁不坏。
馇酥
馇酥是乾县著名小吃,用马油和面,包以冰糖,青红丝、绵白糖作馅,入锅油煎,饼即发起成泡,颜色金黄,香酥可口。据传馇酥原为宫中食品,唐代祭祀乾陵时作为供品敬献,随之流传到民间。因马油难得,故今多以大油代之。
挂面
挂面是用精粉手工制作,细若发丝,洁白光韧。先在开水中煮熟捞出,在凉开水中冲过,再捞成小撮,调成酸汤,以鸡蛋洛饼,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做为“漂稍”浇在捞好的面条中,做也叫“浇汤面”,酸香可口,滋味鲜美。相传修建乾陵时,士卒和民工,不分酷暑严寒日夜苦干,当地群众为使他们能吃上面条,便把擀好切细的面条搭在竹杆晒干切断捆把,连同调好的酸汤送到工地,让士卒和民工在劳动之余,下锅煮熟,入酸汤食之,不仅能充公饥还能解乏止渴,被雀为上等慰劳饭食。后来有人将晒面条改进为手工挂面,在酸汤中又加了“漂稍”,就成了如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酸汤挂面”。
参考资料
乾陵黄土民俗村.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1 19:5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