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云,毕业于
北京大学英语专业,现是生活在英国的独立制片人和
作家。1988在牛津大学,她阅读了大量关于西藏的著作,并师从著名藏学家迈克·阿里斯开始学习藏语。她导演的首部纪录片《半边天》讲述了一家四代中国妇女的命运,获得了瑞典“环球南北电视大奖”最佳纪录片奖,参与制作的《百年叱咤风云录》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她拍摄、讲述了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还参与制作了《秦始皇》、《长城》、《美丽中国》等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型专题片,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普遍关注。著作有《万里无云》、《西藏一年》等。
简介
书云,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专业,现是生活在英国的独立制片人和作家。 1986年北大毕业后她曾经想去西藏工作,却因家里反对没有成功。 1988年,她考上了牛津大学,读
国际关系专业。在牛津,她阅读了大量关于西藏的著作,并师从著名藏学家迈克·阿里斯开始学习藏语。
词典解释
1. 古代观察天象以占吉凶,并加以记录。语本《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
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杨伯峻 注:“云物,古有两义。
《太平御览》八引《左传》旧注云:‘云,五云也;物,风、气、日、月、星、辰也。’是分云、物为二。然《周礼·春官·保章氏》云:‘以五云之事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 郑众 、 郑玄 皆谓云物即云色。五云之色者,青、白、赤、黑、黄五色也。 杜 注亦云:‘云物,气色灾变也。’其义亦同两 郑 ,是以云物为一。盖古礼,国君於二分二至及四立之日,必登台以望天象(或日旁云气之色),占其吉凶而书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占者,觇也。星辰飞伏,伺候乃见,登观书云,故曰占也。”
2. 宋 人诗文多以“书云”指冬至。
宋
李曾伯 《
雪夜不寐偶成》诗:“底事阳和尚未回,书云已久未逢梅。”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用书云之误》:“今人以冬至日为书云,至用之於表启中。虽前辈或不细考,然皆非也…… 汉明帝 永平 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 光武 毕,登 灵台 观云物,尤为可证。”
对西藏的认识
对于西藏的迷恋,始自书云早年在北京大学读书,“遥远的边疆风情,绮丽的自然景观,一直让我深深迷恋。大学毕业,我一度想到西藏工作,结果在父母的反对声中打消了这个念头。”1988年,书云考上了牛津大学,对西藏的向往之情依然如故。在牛津,她阅读了大量关于西藏的著作,并开始学习藏语,师从藏学家迈克·阿里斯(已故)。“在阿里斯的影响下,我选择了西藏作为研究方向。牛津大学一毕业,我就开始了西藏之旅。”
在书云看来,从18世纪西方的探险家到青藏铁路开通后掀起的西藏热,神奇广袤的青藏高原具有让人魂牵梦萦的魅力。诸多关于西藏的书籍,从自然风光掠影、民俗风情猎奇、血腥历史回顾、意识形态斗争到高僧大德的轶事等,无不想再现西藏的真实情状。“然而,我们很难从中看到普通藏族人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心声,体味他们的甘苦。”
出版图书
生活在西藏
为了真正体验藏族人的甘苦,聆听他们的心声,书云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格勒博士的帮助下进入了西藏,决定在那里居住一段时间。
“进入藏区后,最触动我的还是藏区的变化。不仅拉萨变化很大,一些藏区的县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云说,以前在西藏旅行时,她习惯于在颠簸的长途车上听人聊天、念经、摇转经筒,“现在,大部分车前方安装了闭路电视,左右各一个。左面播放的是印度宝莱坞的肚皮舞:性感女人,丰乳细腰,边唱边跳,观众一个个伸着舌头,目瞪口呆。右边播放的是香港的武打片:江湖侠客,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人们不时地发出一声声惊叹。有的孩子还模仿荧屏上的‘武林高手’,嘴里发出‘嗨、嗨、嗨’的打斗声。我就在心里问:我是在西藏吗?短短几年的变化让人震惊不已。”
这些变化让书云下定决心拍一部纪录片,“虽然我没有能力把握西藏的过去,但我可以记录它的今天,用人类学的方法,潜下心来做一部反映普通藏族同胞一年四季生活的影片。”书云还决定用文字记录这一切,作为影像的有力补充。
书云说,对于藏族的婚姻制度、丧葬习俗、信仰与风情,她绝无猎奇心态,更无夸张和渲染,单是以客观与公正的目光平静而敬畏地远远审视。
对西藏的感悟
书云说,回顾在西藏的日子,她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向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过程中,藏民既有与之相适应的成功和幸福的喜悦、自豪,也有不相适应的痛苦、困惑。“对西藏普通的百姓而言,他们需要对过去灿烂历史文化的记忆,但更需要在变化中追求现代化的美好未来。他们渴望享受现代化的生活,不希望被当作古老的文物加以收藏和展示,更不希望把他们当作虚拟中的‘香格里拉’或‘香巴拉’让人观摩,被人误解、误会。”书云说,她希望她的书能够生动而细腻地传递出藏族同胞的心声,让世人真正了解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