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
教育活动
乡村教育(rural education)指在乡村开展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动,旨在从教育乡村村民着手,改进乡村村民的生活,推进乡村建设。
发展历史
1920年,余家菊在《中华教育界》上发表了《乡村教育的危机》一文,首次提出乡村教育的概念。随后,中国围绕乡村兴起了蓬勃的教育运动。这些运动或以教育为中心,或以生产为重点,既有着眼于改造乡村生活的,也有把各种乡村事业加以综合后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
1928年,梁漱溟提出了“乡治”的主张,不久又完成了《乡村建设理论》的著述,认为中国农村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开展“乡村建设”。
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组织成立了中国乡村建设学会,后来又在山东三个专区进行乡村建设试验,试图通过建立“乡农学校”“乡村自卫组织”和“合作社”来解决乡村问题。
“乡农学校”由乡村领袖(地主绅士)、学众(农民)和有志于乡村运动的知识分子(教员)组成,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组织,也是政治、经济、教育和自我防卫的综合体,既对农民进行宗法思想教育和地主武装训练,又行使乡(村)的行政权力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有农场,供本院学生进行农业实习,因此兼有推广农业实验的作用
20世纪40年代后,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逐渐衰落。
现实困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居多,为了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全覆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国乡村教育管理模式一直以县、乡、村分级管理,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极大地满足了农村教育水平,也积极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村教育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加速,对农村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农村教育管理面对新的新形势下如何改革和创新教育管理,成为当下农村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乡村教育作为当前中国教育体系中一种主要以教育活动实施场所所在地性质冠名的教育形式,其实质是与城市教育、城镇教育相对而言的。与之相类似或者具有包含关系的,还有诸如山区教育、牧区教育等。乡村教育的实施地,基本是在乡村(或者说是农村)。乡村教育所面对的受教育群体,也基本都是农村人口。而除了少量成人教育性质的教育形式之外,乡村教育目前主要是为在乡村中生活的青少年提供教育服务的,而其中又主要是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近些年,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区域、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相对突出,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大批来自农村的学龄人口涌入城市学校,既给城市学校带来了大班额等问题,也使得乡村学校生源大面积流失,乡村教育在不断撤并中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
社会意义
发展乡村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美好乡村生活的出发点。乡村教育在中国全面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做好乡村教育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教育质量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也是重要阵地,城镇化越是加快,乡村教育越要加强。在城镇化背景下通过资源配置、政策扶持和制度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乡村教育办成“在农村”“富农村”“为农民”的教育,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全体教育工作者时刻不忘肩头的责任,满怀信心、奋进拼搏、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教育报》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1 20:31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