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无事乐耕耘》是
徐悲鸿于1951年创作的一幅农耕题材的纸本设色作品,该作品现由
孙广信私人收藏。
画作内容
《九州无事乐耕耘》为设色纸本镜心,长250厘米,宽150厘米,钤印:悲鸿之画、作新民、吞吐大荒;款识:“九州无事乐耕耘,沫若先生为世界和平奔走,席不暇暖,兹届出席第三次和平大会归来,特写欧阳永叔诗意赠之,和固所愿,但农夫农妇皆英勇战士也。1951春,悲鸿。”
画面中,农民和牛以写生的手法描绘,三个农民均上了年岁,但仍不辍劳作。最前者牵牛犁地,其双脚迈开,身躯前倾,手掌攥紧,正耗尽全部力气驱牛犁地,脸部和手部的肌肉因凝聚力量而呈现出收紧之感,这个瞬间的动态生动逼真。后两者为一农妇和一农夫,均在锄地,一挥锄,一弯腰,动作幅度并不大,表情亦平静,与前者形成反差。让人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农民生活之辛苦、激烈的一面,以及平淡无奇、千篇一律的一面;使人体会到普通生活中的伟大之处,从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充满敬意。另外,一些细节的设置十分巧妙,比如农民腰间的烟袋、新式的双铧犁等,一方面增加了画面的趣味,一方面使此作具有时代感。
创作背景
《九州无事乐耕耘》创作于1951年,此时,数十万志愿军官兵奔赴朝鲜,浴血战斗,但祖国大地却仍然是“九州无事乐耕耘”。作品题目取自于欧阳修《寄秦州田元均》中的句子“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这是一首边塞诗,徐悲鸿选用了后面一句,只是把“诸蕃”改为了“九州”,这是颇具匠心的。1951年,郭沫若率团参加了在柏林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第三次会议,会议上郭沫若揭露和控诉美国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投掷细菌弹的罪行,会后郭沫若赴莫斯科参加“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奖颁奖仪式。徐悲鸿为了表达对郭沫若这位老友的敬重和赞佩,创作了这幅作品。作品表现出了徐悲鸿热爱祖国、渴望和平的精神和不惧战争的勇气。
艺术鉴赏
《九州无事乐耕耘》近景的一棵大树只截取了树干的局部,但其粗壮而沧桑的质感给人以巨大的力量。树干呈“v”字形向上伸展,与轻柔柳条和柳叶形成对比,古树新枝,意寓着伟大中国的古老文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勃勃生机。挺拔粗壮的树干象征着中国的强大,清新的柳枝象征着中国的青春活力。
《九州无事乐耕耘》与其他的军事题材美术作品不同,画面上没有战争的硝烟,也没有军人的形象,只有两位老汉和一位妇女在“乐耕耘”。作者在该作品中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许是因为青壮年都去参战了,农田里才只有老人和妇女,但他们没有丝毫的怨气,仍然保持着高昂的生产热情。作者在作品里想表达的是前线与后方同心协力,中国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动人场面。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终将胜利的根本保障。
《九州无事乐耕耘》实现了军事题材美术作品明确的意义指向,作者立志以美术救国,希望通过美术创作唤醒和动员民众,投身社会,建设祖国,支援抗美援朝前线。作品从生活对象出发以朴实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战争的规律。画卷上的题识:“和固所愿,但农夫农妇皆英勇战士也”,推进了作品的主题:中国各族人民个个都是战士,体现出人民战争的思想。尽管画面上只有三个农民,但他们却象征着人民的力量。
《九州无事乐耕耘》画作中,牛与三个人依次渐远渐小,通过西方绘画的焦点法则,淡化了远景的描绘,仅以数笔松散的淡墨表现出泥土的模糊影像,使视觉焦点集中在农耕场景上。画面右侧是一棵树干粗壮的柳树,其树杈呈“V”字型向上生长,画面截取了柳树的局部,将画面分割成三部分,造成空间分布的丰富性。柳树与人和牛构架的队伍基本上是垂直的,整体构图简洁明了,但稳定中有变化,变化中趋稳定,拓展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力。
画面中耕牛瘦骨嶙峋,与徐悲鸿其它牛的造型差别甚大,画法上先以墨笔勾勒外形,再以赭石敷色,笔致精确,每笔的浓淡和干湿皆表现了牛毛的质感,画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向背凹凸,而牛腿,看上去则酷似徐悲鸿擅长的奔马的双腿,形成了“牛身马腿”的独特造型。柳树的主干以重墨写出,既表现出了树干的粗糙质感和沧桑效果,亦与淡墨细笔写成的轻柔柳条和藤黄渲染出的柳叶形成对比。整幅画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的笔墨技艺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
作品评价
“《九州无事乐耕耘》整个画面并不张扬,但却具有一种沉稳雄健的视觉效果和意高韵亢的自信格调。意隔而形不隔,乃真佳作也。”(时任第二军医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王德彦评)
“人物和景致的关系画得非常协调,柳树、春天的柳树还没有长叶子,但是已经发绿了,当时春耕时候的那种感觉、那种氛围、画得非常的感动人。”(时任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
徐庆平评)
后世影响
《九州无事乐耕耘》表达的是前线与后方同心协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动人场面。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终将胜利的根本保障。作品的画面生动活泼,内涵丰厚,对军事思想的切入点和契合点极其巧妙,从这一点讲,该作品为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在风格、样式、语言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拓展和探索。它含而不露地告诉观者: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屈人之兵”的基础,也表达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这是该作品对于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价值所在。
此外,《九州无事乐耕耘》还具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中国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任世界风云变幻 ,南海暗流涌动,老百姓仍可“乐耕耘”,中国的强大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键。
作者简介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曾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回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等,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在绘画上,徐悲鸿主张现实主义美术,强调写实,提倡师法造化。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等。其中素描多作人物、肖像,造型精炼、准确,注重线与面的结合;油画长于人物、风景,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画则融合西方艺术手法于中国传统艺术中。其主要作品有:《
田横五百士》《
九方皋》《
漓江春雨》《晨曲》《
泰戈尔像》《奔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