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历史是指东欧国家
乌克兰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良好。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乌克兰因而饱经战乱。乌克兰民族是古罗斯族的分支。“乌克兰”一词最早见于《罗斯史记》(1187年)。公元9—12世纪,现乌克兰大部地区并入
基辅罗斯。1237年至1241年,蒙古
金帐汗国(
拔都)西征占领基辅,城市遭破坏。14世纪受
立陶宛大公国和
波兰的统治。15世纪大体形成乌克兰民族。1654年,东乌克兰并入俄国,西乌克兰在俄国内部取得自治权。18世纪90年代西乌克兰也并入俄国。1917年12月12日,建立了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年至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时期,西乌克兰被波兰白匪占领。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加入联盟,成为苏联创始国之一。1939年11月,西乌克兰与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1940年8月,北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的一部分并入乌克兰。1941年,乌克兰被德国法西斯占领,1944年10月,乌克兰全境解放。1945年10月,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作为一个非独立国同苏联一起加入联合国。1990年7月16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通过《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宣称乌克兰宪法与法律高于联盟法律,并有权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脱离苏联,宣布独立,并改国名为乌克兰。1996年通过新
宪法。
史前时代
距今50万~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即所谓雪里文化时期,在乌克兰现今疆土上的
顿巴斯、德涅阿斯特、
日托米尔以及外喀尔巴阡山地区,就存在过古代人类的居民点,在上述地区已发现古代人类的文化遗迹。在距今10万~4万年前的所谓姆斯特艾文化时期,人们已散居现今乌克兰领土各个地区。在旧石器末期,即距今3万~2万年前的奥里雅文化和1万年前的马格德林文化时期,才最终形成了具有现代身体形态和理性的人——
克罗马努人。
在公元前2000年末和公元前1000年初,东欧地区最古老的种族基米里人开始在乌克兰草原地带定居。基米里人对“
小亚细亚”各国进行过远征,并形成了统治阶层和阶级社会。在公元前7世纪末,从北部来的
斯基泰人赶走了黑海北部沿岸草原上的基米里人。斯基泰各部落的联合,形成了早期的国家——斯基泰国,并把
顿河和
德涅斯特河之间大片土地上的居民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从公元前4世纪末起,斯基泰国开始衰落,在
萨尔马特人的进攻下,所辖领土越来越小,大部分居民被迫迁往南方
克里米亚半岛。萨尔马特人在种族上和斯基泰人相近。公元前2世纪时,黑海北部沿岸的各部族长期处于萨尔马特人的统治之下。萨尔马特人过着游牧生活。
在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从“小亚细亚”和希腊半岛上来的希腊人在黑海沿岸建立了一些移民城邦,并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希腊人逐渐迁移并定居于
黑海和
亚速海地区。公元前5世纪,在黑海的刻赤和塔曼半岛上出现了博斯波尔国。
在公元前1000年末至公元后1000年,在第聂伯河右岸的森林草原和波利西耶地区,有若干以农牧业为生的部落,其中就有古斯拉夫人。公元5世纪左右,在
第聂伯河和德涅斯特河与
多瑙河下游西南部之间以及与北顿涅茨之间,有一支
东斯拉夫人,他们又被称为安迪人。安迪人有强大的军事组织,曾进行过反对
拜占庭和
阿瓦尔人的战争。由于显贵氏族和部落占领了大片土地,役使战俘和穷人为其劳动,导致东斯拉夫人的原始社会制度解体,并形成了具有早期国家性质的东斯拉夫人的部落联盟。
古代历史
基辅罗斯
在6~7世纪,东斯拉夫人的原始社会瓦解,开始形成阶级社会。在基辅等地出现第一批居民点,这些居民点就成为部族联盟的行政中心。在当时的东斯拉夫部族中,有波利安人、北人、
德列夫利安人、布然涅人、底维尔人等。在以
基辅为中心的部族联盟中,波利安公国占主导地位。第一个基辅公国是在8~9世纪之交时出现的,至9世纪下半期,终于形成了以基辅为都城的早期封建国家———
基辅罗斯。
关于基辅罗斯的形成,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基辅罗斯是从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迁移到第聂伯河流域的瓦兰人(也称诺曼人)的军事首领
奥列格建立的。他们首先在
诺夫哥罗德建立王朝,公元882年迁都基辅,称作基辅罗斯。所以这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基辅罗斯建立于公元882年。
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分史学家认为,从公元6世纪起,居住在第聂伯河流域的东斯拉夫各部落以居住在现今基辅地区的波利安人为核心,逐步结成强大的部落联盟,并以波利安人的首领基伊为领导核心,建立了“罗斯国”。基伊是罗斯国的第一个公。在9世纪下半期才最终形成了基辅罗斯国家。
不管基辅罗斯由哪一民族建立的,可以肯定的是,乌克兰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基辅罗斯的形成密不可分。基辅罗斯是欧洲中部地区最早形成的封建国家。她对中欧文明发生过强大的影响。
基辅罗斯在9世纪下半期最终形成,10~11世纪前后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12~13世纪,基辅罗斯由盛至衰,并发生分裂。出现了封建王公纷纷割据的局面,形成了若干个罗斯公国,其中加利西亚公国和沃伦公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13世纪上半期,蒙古人入侵东欧,于1240年占领了基辅。乌克兰大部分地区被蒙古人建立的
金帐汗国征服。在金帐汗国统治时期,在每一个公国内又形成许多小的公国,封建割据进一步加剧,但加利西亚-沃伦公国未遭受蒙古统治,并发展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公国之一。
在古罗斯国处于封建割据时期(12~13世纪),王公之间不断进行分裂和联合。由此产生了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为在东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各罗斯公国同时形成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打下了基础。
乌克兰民族是在基辅公国、佩利亚斯拉夫公国、切尔尼戈夫北方公国、沃伦公国及加利西亚公国的领土上形成的。以基辅为中心的第聂伯河中游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方面对乌克兰民族形成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在14~15世纪,乌克兰民族的形成过程继续进行。这期间,乌克兰民族已经形成了自己单独的民族共性———有自己的语言、地域并形成自己的文化和经济生活特征。12~13世纪在西南罗斯公国使用的“乌克兰”称号,其最初的含义是“边区”,指的是西南罗斯加利西亚公国和沃伦公国地区,以后开始具有民族意义。这一称谓逐渐扩及到现今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并逐渐演变成民族概念、地理概念和语言概念。
异族统治
在各罗斯公国割据期间,11~13世纪,外喀尔巴阡地区被
匈牙利占领。14世纪初,立陶宛成为东欧大国,乌克兰一些王公摆脱了金帐汗国的控制,投靠了
立陶宛大公国。立陶宛乘机占领了基辅周围和沃伦公国的大部分地区;波兰取得了加利西亚公国和沃伦公国的西部。14世纪中期,加利西亚公国和沃伦公国的一部分领土又被莫尔达公国吞并。
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前半期,土耳其及其仆从——
克里米亚汗国进攻乌克兰。
扎波罗热地区和顿河地区的游牧人
哥萨克在陆地和海上进行自卫战,并在1621年在波兰战胜土耳其的霍享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15世纪末,东北罗斯中的
莫斯科公国日渐强大,并向外扩张。为了对抗其威胁,1569年立陶宛和波兰签订了卢布林条约,两国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乌克兰全境都处于波兰的统治之下。
14世纪之后,随着外族的不断侵入,乌克兰的封建农奴制度加重了对农民的压榨,乌克兰人民进行了多次反对本国统治者和外国占领者的斗争。乌克兰东正教徒也反对波兰天主教的扩张。
合并于俄
1648年,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错的条件下,乌克兰哥萨克首领鲍格丹·
赫梅利尼茨基率众起义,在遭到波兰军队残酷镇压的情况下,他被迫向强邻俄罗斯公国求援。1653年,俄罗斯公国
缙绅会议接受请求。次年,佩利亚斯拉夫哥萨克大会通过了乌克兰与俄罗斯统一的决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佩利亚斯拉夫协定(
佩列亚斯拉夫尔条约)。协定规定乌克兰受俄罗斯保护。1654~1667年,俄罗斯与波兰进行了长达13年的战争。1667年,俄波签订了瓜分乌克兰的停战协定,规定西乌克兰(第聂伯河右岸)属波兰,东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归俄罗斯。18世纪,俄罗斯又相继把乌克兰和黑海北岸大片地区并入自己的版图。到1795年,除
加利西亚(1772~1918年由奥地利控制)以外,乌克兰其余地区均在沙皇俄国统治之下。
从1654年,在面临强敌波兰侵占的背景下,做出与俄罗斯“统一”的决定,从此开始,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的263年间,乌克兰一直受沙皇俄国的统治,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俄国基本同步。
近代历史
沙俄后期
18世纪,乌克兰封建农业经济发展迅速。期,尽管封建农奴制度仍占统治地位,但已开始瓦解,手工业和资产阶级性质的私人对土地的占有关系得到发展,商品生产和贸易日渐兴旺。1861年在俄国和乌克兰进行的农奴制改革,使乌克兰的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仍保留了土地的地主所有制(由农民赎买土地)。为了反对沙皇的土地政策,乌克兰农民仅在19世纪60年代就进行了大约3100次波及4160个村庄、200万农民卷入的起义。
乌克兰工业无产阶级也开始走上政治斗争舞台。1860~1870年乌克兰工人罢工和起义发生72次,1880~1894年发生110次,1895~1899年发生226次。1875年,以扎斯拉斯基为领袖的
敖德萨工人成立了“
南俄工人协会”,1897年,
巴布什金建立了基辅和叶卡捷琳诺斯拉夫“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一时期的人民革命运动,主要是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争取社会与民族的解放。
短暂独立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工人剥削的加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1889年基辅出现了乌克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由于俄国沙皇奉行压榨乌克兰及其他非俄罗斯民族的政策,在1905~1907年俄国发生第一次革命期间,乌克兰大工业中心都举行了政治罢工。基辅、
尼古拉耶夫等城市还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黑海舰队发生水兵起义。由于沙皇的镇压,1906~1917年,乌克兰的革命落入低潮。
1917年俄国
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期间,乌克兰各地纷纷举行游行、集会和罢工。沙皇专治政权推翻之后,在乌克兰形成了乌克兰
中央拉达、工农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地方机关三重政权鼎立的混乱局面。
中央拉达是由乌克兰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组建的联合机构,曾得到乌克兰各界的拥护。 1917年11月22日,中央拉达宣布成立自治的
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并由米·格鲁舍夫斯基( M·Грушевский)出任总统。中央拉达成立之初,曾表示不脱离俄国,苏俄政权一度把中央拉达视为推翻临时政府的可联合力量,故对中央拉达政府予以承认。但是,中央拉达不承认、并且敌视乌克兰境内的苏维埃政权(乌克兰工农代表苏维埃),对反对苏俄政权并逃往乌克兰的俄国哥萨克首领卡列金提供庇护,而且中央拉达主要是依靠资产阶级和富农力量,反对农民夺取地主土地,与苏俄的政治路线大相径庭。这样,
列宁曾表示:“虽然中央拉达是一个已经被完全正式承认和一致公认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但他走上了支持苏维埃政权死敌的道路”,因此,苏俄将“毫不犹豫地向它宣战”。
1918年1月22日,乌克兰中央拉达宣布成立独立自由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完全脱离俄罗斯。这样乌俄矛盾已难以调和。同年2月底,乌克兰苏维埃政权由
哈尔科夫迁至基辅,并将基辅定为首都。乌克兰两个对立的政权已水火不相容。
为了在乌克兰建立苏维埃政权,为了把乌克兰留在俄罗斯版图内,苏俄军队大举进攻乌克兰,中央拉达政权岌岌可危,其领导人只好临时逃往国外。于是,中央拉达与德国签订和约,并取得德国和奥地利的承认。
1917年12月,即在第一次大战期间,饱经内战革命和外患的俄国为取得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休整机会,苏俄政府派代表
托洛茨基去
布列斯特与德国军事集团(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进行停战和谈,此时,乌克兰中央拉达也派代表去布列斯特。托洛茨基违背列宁的指示,承认了中央拉达代表团的合法性。但中央拉达声明不承认苏维埃政权,并要与德国单独媾和。
1918年2月,德国军队依据1918年与中央拉达签订的布列斯特—立陶宛协议,开始进攻俄罗斯和乌克兰苏维埃政权。乌克兰布尔什维克组织领导人民进行了反抗斗争,但由于势单力薄,乌克兰大部分地区被德军占领。1918年3月,苏俄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带有妥协性质的
布列斯特和约。在该条约中,苏俄被迫表示承认乌克兰中央拉达,并从乌克兰撤军。中央拉达也返回乌克兰,资产阶级地主政权在乌克兰复辟。1918年4月,德国占领军解散了他们不再需要的中央拉达,建立了由斯科罗帕茨基为首领的五人执政内阁——黑特曼傀儡政权。
乌克兰各地广泛开展了反对德国占领者和黑特曼伪政权的罢工及武装起义。1918年7月,在乌克兰布尔什维克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建立了乌克兰布尔什维克党。在反对黑特曼伪政权的斗争中,该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18年秋,德国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
奥匈帝国跨台。德国发生1918年11月革命之后,其占领军迅速瓦解。按1918年10月乌克兰布尔什维克第二次大会决议,该组织加强了全民反对外国占领者的斗争。1918年11月13日,苏俄废除了布列斯特和约,开始全力帮助乌克兰争取民族解放。1918年11月28日,乌克兰组成了临时工农政府,黑特曼伪政府崩溃。这样,在乌克兰历史上首次宣布国家独立还不到一年的中央拉达政权从此宣告结束。但1918年11月14日,乌克兰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又利用反对德国占领者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成立了民族主义的执政内阁,并一度占领了相当大面积的乌克兰领土。1919年1月29日,乌克兰临时工农政府被改组成为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1919年3月,乌克兰通过了第一部宪法。
1919年4月,民族主义的执政内阁垮台。1918年11月末,协约国军队对南乌克兰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军队5万人和2·5万白匪军在南乌克兰和克里米亚集结。但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和苏维埃军队的英勇作战以及在干涉者军队中反战情绪高涨,协约国计划终于破产,1919年3~6月,南乌克兰及克里米亚被解放。
1919年,外国武装干涉者在南俄和乌克兰以
邓尼金为首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邓尼金占领了基辅及几乎乌克兰全境。1920年3月,邓尼金被红军打垮,他在乌克兰的独裁统治被彻底推翻。
1920年4月,乌克兰
彼得留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权为了换取波兰承认其为乌“最高政权”,与波兰签订了协定,放弃西沃伦和东加利西亚。于是波兰军队对俄乌发动了不宣而战的战争。1921年3月,俄国为尽快结束战争,在没有乌克兰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同波兰签订了有利于波兰的《
里加和约》,和约规定西乌克兰(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划归波兰。
在波兰占领西乌克兰期间,西乌克兰经常发生人民争取社会和民族解放,争取建立苏维埃政权和与苏维埃乌克兰重新统一的斗争。
并入苏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除波兰占领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外,1918年,
罗马尼亚也趁机收回了被沙皇兼并的
比萨拉比亚,
捷克斯洛伐克占领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
巴黎和会、圣日耳曼和约(对奥和约)和1920年签订的特里亚农和约曾规定上述占领为合法,但俄罗斯和苏维埃乌克兰从未承认。
1920年,乌克兰与俄罗斯签订联盟条约。1922年12月,第7次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倡议成立苏联。1922年12月30日,乌克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
南高加索联邦等国共同成立了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38年,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布罗基和伏洛申按希特勒分子旨意在外喀尔巴阡山建立了法西斯政府。1938年11月至1939年3月,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又被匈牙利
霍尔蒂政权占领。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导致波兰政府灭亡。1939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出兵占领了被波兰管辖的西乌克兰。1939年11月,西乌克兰正式成为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组成部分。
由于苏联不断壮大,1940年6月,苏联政府以比萨拉比亚原属俄国和北布科维纳的居民主要是乌克兰人为由,以武力迫使罗马尼亚将这两个地区交给乌克兰。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4年10月,苏军解放了被希特勒占领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1945年6月29日,苏联政府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签订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条约,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乌克兰。至此,统一乌克兰全部领土的历史进程得以完成。
1945年8月16日,苏联又与波兰签订了关于波兰—乌克兰边界的条约。这样,战后乌克兰与波兰及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划分问题得以重新界定。
1954年2月19日,在庆祝乌克兰与俄罗斯统一300周年时,由
赫鲁晓夫提议,苏联将从前在
俄土战争中夺取的克里米亚地区从俄罗斯划赠给乌克兰。乌克兰的领土形成规模。
现代历史
计划经济
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的多年战乱后,到1921年,乌克兰重工业产值比战前下降了8/9,金属工业只相当于战前的5%,机器制造业相当于战前4%,谷物种植面积下降到战前的30%。
为了重振经济,1920年,乌克兰参加了列宁倡导的全国电气化计划,1921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1925年,苏联开始搞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2年,苏联制订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乌克兰工业产值增加一倍多。1936年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全部工业产值中占99.8%,在全部农业产值中占97.7%。农业集体化全部实现,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有很大提高。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经济的迅速发展,1936年,苏联(包括乌克兰在内)宣布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1938~1942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在1939年,苏联提出要在人均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口号和任务。后来历史表明,这种愿望未成为现实,但也反映了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全苏社会经济发展的蓬勃势头。
到“二战”前夕(1940),乌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工业得到了彻底改造,重工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9倍,能源产量增加23倍,机器制造业产值增加41倍,钢产量达到893.8万吨。农业在实现了集体化和机械化基础上,谷物产量到1940年达到2640万吨。
1941年6月2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烧到乌克兰,在德国闪电战中,乌克兰全部沦陷。乌克兰人民和军队与苏联各族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44年11月,乌克兰全境获得解放。战后,乌克兰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于1946年开始实施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到1985年,乌克兰随同整个苏联执行了第十一个五年计划。1986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制订了1986~1990年及至2000年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在乌克兰加入苏联60多年中,工业产值扩大近300倍,建立了发达的农业,消灭了文盲,拥有巨大的科技潜力,人民生活有很大提高。
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以后,乌克兰及整个苏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日趋缓慢。1985年以后,经济发展基本陷入停滞时期,在50年代曾一度缩小的与西方的经济差距再度拉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迟缓。尽管80年代后苏联进行了一些经济改革,但经济发展始终没有脱离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建立起崭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机制,乌克兰同全苏一样,面临不彻底改革就无出路的历史选择。
脱苏独立
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苏联实行的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失去活力,经济失去发展势头,经济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
在政治上,苏共成立几十年来曾犯有肃反扩大化等错误,也曾有过30年代的
乌克兰大饥荒,造成300万~500万乌克兰人非正常死亡。国内民主与法制建设薄弱,苏共在群众中的实际威信下降。
民族矛盾隐忧十分严重。十月革命后列宁曾说过:“乌克兰民族对大俄罗斯民族的愤慨和不信任,已经积累好几百年了。”在
斯大林时期,30年代的“
大清洗”,对乌克兰语言和文化的摧残,以及70年代对乌共第一书记谢列斯特所谓民族主义倾向的错误处理等等,使乌俄两个民族的矛盾又增添了新的潜在火种。
1985年,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上台以后提出的改革路线——“公开性”、“民主化”迅速导致全苏各地各种政治力量纷纷出现,历史和现实积累的各种矛盾开始表面化,民族主义和民族独立倾向迅速抬头,全国政局开始失控。乌克兰的独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1990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和3月14日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否定了苏联宪法中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规定,苏联迅速形成多党制。在这一背景下,乌克兰各种政党纷纷成立,公开活动。这些政党和组织大都主张乌克兰独立,实行新的政治制度。1989年9月成立的拥有百万之众的乌克兰人民争取改革运动(简称“
鲁赫”)对推动乌克兰独立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1990年3月在乌克兰举行的共和国和地方选举中,各种政党和组织的代表进入议会,7月16日,乌议会通过了“独立宣言”。1991年苏联
八一九事件后,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
克拉夫丘克率先退出苏共中央和乌共中央,接着,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宣布乌克兰正式独立。1991年8月24日被正式确定为乌克兰独立日(国庆节)。8月30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决定停止乌共的活动。12月1日,乌克兰举行全民公决,在3700多万选民中,83%的人参加投票,结果90%以上的人赞成乌克兰脱离苏联,成立独立的国家———乌克兰。12月8日,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
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不再存在,乌克兰的独立最终完成了。由此,乌克兰走上了政体转型时期。
独立以后
1994年7月,
列昂尼德·库奇马当选为乌克兰总统。
1996年,通过新宪法;新货币格里夫纳开始流通。
1999年,鲁赫领导人弗拉基米尔·乔诺维尔因车祸身亡;库奇马再次当选。
2000年,后苏联时代乌克兰首年经济正值增长。
2000年11月,记者格奥尔基·贡加泽被发现遇害身亡,录音带指认总统库奇马的嫌疑。
2001年,前总理
维克托·尤先科成立反对党“
我们的乌克兰”。
2004年12月,大规模“
橙色革命”的游行示威后,尤先科当选为总统。
2006年,“橙色联盟”解体,
维克托·亚努科维奇出任总理。
2007年,新一届议会选举,
尤利娅·季莫申科再次当选为总理。
2010年2月,亚努科维奇当选为乌克兰总统。此前,季莫申科曾发表电视讲话,称亚努科维奇阵营“选举舞弊”。
2013年11月,乌克兰政府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准备工作,同时表示将加强与俄罗斯等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此举引发数万人在首都基辅游行抗议,30日,乌克兰政府开始暴力驱散抗议人群,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从此揭开乌克兰风雨飘摇的序幕。
2014年2月,示威者与警方在首都基辅爆发大规模冲突,造成严重死伤。2月22日,乌克兰议会罢免了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修改了宪法,任命议长图尔奇诺夫代行总统职责。随后,临时政府组建,亲欧洲的
亚采纽克出任总理。亲西方的临时政府上台,又激化了乌克兰亲俄民众的不满情绪,其中,居民以俄罗斯族为主、与俄有深厚渊源的克里米亚地区反应尤为强烈。3月,
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通过公投,宣布加入俄罗斯。
2014年4月,乌克兰东部
顿涅茨克州、
哈尔科夫州和
卢甘斯克州数千名反政府民众举行抗议集会,抗议者提出在乌克兰实行联邦制、加入俄罗斯等要求,并冲击、占领了州政府大楼等政府建筑。乌政府军和民间武装在东部顿巴斯地区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民间武装随后宣布成立“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2014年9月5日,经国际社会斡旋,乌克兰政府代表和乌东部民间武装代表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达成停火协议,但此后冲突并未完全停止。
2015年2月12日,
新明斯克协议签署。此后,乌克兰政府军和乌东部民间武装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得到控制,但小规模交火事件时有发生。
2019年2月7日,乌克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国家基本方针写入宪法。
2019年4月,
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当选乌克兰总统。
2021年4月6日,乌克兰盼入北约结束东部冲突,俄罗斯发出警告。
2021年6月17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
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说,乌克兰不得加入北约是俄方“红线”。
2021年12月10日,俄罗斯外交部就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开展安全保障对话发表声明,要求美国和北约就排除进一步东扩的可能性提供法律保障。
2022年1月10日至13日,俄罗斯分别与美国和北约就安全保障问题开展对话,但均未取得实质性成果。
2022年2月21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成员就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局势举行会议。普京随后发表全国电视讲话,谈及俄乌关系、乌东部局势、俄安全保障等问题。他签署关于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关于承认“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命令,以及俄罗斯分别与这两个“共和国”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2022年2月24日,普京决定在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俄乌冲突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