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训,
汉语训诂学术语。指不通过
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
义训是以字义为主的训解方式,即用当代通行的语词解释古语词或
方言词的意义。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有别于
音训及
形训。不是从字形、字音,而是直接从实际使用的意义上来解释词义。义训是对
形训和
声训而言。古书中的注解和
字书、辞书中的解释一般都是义训。义训总是以
通语、常言去解释不易知的文语、古语或方俗语。对于名物,义训经常说明其属类、形状、颜色和功用。义训的解释方式,古书中常用“某,某也”、“某谓之某”或“某曰某”。
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指出:“义训者,训诂之常法。通异言,辨名物,前人所以诏后,后人所以识古,胥赖乎此。其法或直言其义,或陈说其义,或以
狭义释广义,或以虚义释实义,或递相为训,或增字以释,要其为析疑解纷一也。”
义训这种方法的产生是训诂发展的必然产物。无论是从汉字三要素而论,还是从
词的形、音、义说起,意义都是其核心内容。声音是内在形式,但开始与义的关系却是偶然的,且声随义转;形是其外在形式,即语言外壳,因此
段玉裁指出:“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
形训和
声训都是借助于词义的载体来解释词的。如上所论,
形训和
声训都是有局限的。
2、
互训:即同义词辗转相释。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咽,嗌也;嗌,咽也。”
义界就是用简要的语言将一个词所反映的事物的属性或特点揭示出来。如“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
尔雅)
即对所
释词所表示事物的性质、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比拟来解释词义。如: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尔雅)
南望荆山,北望
汝海。(
枚乘〈
七发〉)
李善注:“
郭璞〈山海经〉注曰:‘
汝水出鲁阳山东,北入淮海。’称大海,大言之也。”杨端志:“李注指出‘海’是在修辞意义上用的,实际上也是解释了海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