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
音训。是指通过
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
叠韵和音转相近。
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
刘熙的
《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
因声求义,
音近义通 ”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义的来源,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说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式。也称
音训。声训起源很早。如《
易经》:“乾,健也”。“坤,顺也”。“夬,决也”。“坎,陷也”。《
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些都是声训。到汉代,应用较广。汉末刘熙又作《释名》一书,专门用声训解说词义。从释词与被释词在声音方面的关系来说,声训约可分为4种:
②
双声。例如,“星,散也,列位布散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
③
叠韵。例如,“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森森然也。”“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毂,埆也,体坚埆也。”
④音转相近。例如,“船,循也,循水而行也。”“癣,徙也,浸淫移徙处日广也。故青徐谓癣为徙也。”“鼓,郭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辔,拂也,牵引拂戾以制马也。”
这4种声音关系主要从形状、性质、现象、功用和人所感受等各方面加以推陈,以说明事物命名之所以然,其中也自有可取之处;然而每个名号各自为说,且又多出于主观推测,不尽可信。如《
释名》说:“山,产也,产生物也。”《
说文》说:“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义相近而不相同,难以抉择其是非。不过利用这些材料可以考查古音,取其
因声求义的办法以探求语源。清代的训诂学家受
《释名》的影响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