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良对策》是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主张,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
举贤良对策》共三篇,保存在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这是集中反映董仲舒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表达他的教育思想大纲的代表作。儒学的真正复兴和走俏是在
窦太后崩后,而为儒学的走红作好理论准备和舆论准备的,则是次年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以窦太后薨作为汉代学术崇尚的转折点,董仲舒的《
举贤良对策》是儒运宏昌的开端。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
举贤良对策》中提出“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受到汉武帝的赏识,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举贤良对策》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一生著述颇丰,其成名立身之作为《举贤良对策》。 公元前140 年汉武帝多次要各地推举贤良和文学的人才到朝廷参加对策。贤良、文学参加对策的前后约有一百多人。董仲舒作为贤良也被推举参加对策。
汉武帝策问三次,董仲舒对策三次。这三次对策文字,就是《举贤良对策》。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杂以阴阳五行说等,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假借天意把
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绝对化、神圣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董仲舒使儒学得以改造、发挥并取得独尊地位,为此后两千年以儒学为正统奠定了基础。
董仲舒在《
举贤良对策》中,首先提出一统是古今社会的共同要求,为巩固一统就必须尊君,即在政治上推行君主的专制统治。为此,他以君权神授论为君主建立起权威,说君主是受命于天以统天下。用文德治天下,重视德治、教化而不是一味强调刑罚,同时建议置办大学,培养适用的统治人才。董仲舒还提出了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的著名论点,论证了统一思想的重要性。要求封建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定为统治思想。
董仲舒的对策,以天人之际为理论根据,它以君权神授论证了汉王朝统治秩序的合理性,又定儒学为一尊,使国家有了统一的指导思想,故被汉武帝所采纳,成为汉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促进了当时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使生产和科学获得较大的发展。经董仲舒得倡言之后,使以儒经为教条的学风和经院式的哲学取得了支配地位,先秦生动活泼的百家争鸣气氛由此而受到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