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层(Mesosphere)又称中层,是指自
平流层顶到85千米之间的
大气层。该层内因
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
氮、
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
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
对流运动强盛。
该层内因
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
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
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
中间层顶附近的温度约为190开;空气分子吸收太阳
紫外辐射后可发生电离,习惯上称为
电离层的D层;有时在高纬度、夏季、黄昏时有
夜光云出现。
地球大气按其基本特性可分为若干层,但按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分层方法。自地球表面向上,随高度的增加空气愈来俞稀薄。大气的上界可延伸到2000~3000公里的高度。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的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布、
大气扰动程度、电离现象等特征,一般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和 外层(又称
外逸层或逃逸层)。接近地面、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为对流层,对流层上界称
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内大气多作
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臭氧层即位于这一区域内;中间层又称中层,是从
平流层顶至约80千米的大气区域;热层是
中间层顶至300~500千米的
大气层;
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外层大气。
氮气和
氧气为主,几乎没有
臭氧。该层的60-90公里高度上,有一个只有在白天出现的
电离层,叫做
D层。
(1)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中间层的顶界气温降至-83℃~-113℃。因为该层臭氧含量极少,不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氮、氧能吸收的短波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相对于在中间层之下的
平流层,气温会随高度而增加,中间层与对流层一样气温会随高度按比例递减。在中间层底部,高浓度的
臭氧会吸引紫外线使平均气温徘徊在-2.5℃左右,甚至会高达0℃左右。但随着高度增加臭氧浓度会随之减少,所以在中间层顶的平均气温又会降至-92.5℃的低温。因此,通常在中间层顶附近,是
大气垂直结构内最低温的部分。由于中间层的平均气温递减率却比对流层的小,虽有少部份的对流活动发生,但相对地都较稳定,甚少发生
高气压、
低气压的现象。亦因为中间层的
大气密度非常之低,所以这层的热力构造主要由
氧分子把太阳的紫外线吸收进而把大气加热,与及
二氧化碳放射出红外线而冷却两者的平衡去决定。
中间层夏季会比冬季处于一个气温更低的状态。这是因为冬季时,大气
重力波破碎在这一层输送向西的动量,如同施加向西的拖曳力。为了平衡这一拖曳力,大气必须朝极地经向运动获得朝东的
科氏力。这一由夏极地到冬极地的经向运动造成了夏极地的大气上升,
绝热膨胀冷却;冬极地的大气则下沈,
绝热压缩加热。这一
环流对温度的影响超过了
太阳辐射加热,因此中间层顶的温度反而是阳光直射的夏极地最冷,无阳光的冬极地最热。因此,夏季中间层顶的气温可以低至-100℃以下。如此低温之下,像
夜光云般的特殊薄云也有可能被观测到。而在中间层顶以上的大气所蕴含的原子・分子因受到太阳的紫外线影响而进行
电离,增加了
自由电子。这样地大气进行电离的一层称作
电离层,而当中最底的一层
D层就位于中间层顶付近,即离地面50至90公里的高空,所以中间层顶部的
电子密度处于一个比较多的状态。
中间层不会发生高・
低气压。但因为中间层的
大气密度非常之小,故像
行星波之类的长周期波动,会以一个大的震幅从底层传递上来。根据这样的波动现象,在震幅极端大的地方会形成力学上不稳定的部分。再者,这种波动现象亦同样对其附近的
大气循环做成较大影响。
在中间层,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下降。中间层与电离层的下部相重叠。在距地面50~800千米的空间,稀薄的空气分子,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形成离子。电离层好像一面镜子,把广播台发出的电波返射回地面,这样我们就能收到广播。
大气层存在许许多多的有趣现象,各层所散发出的不同魅力,如中间层的夜光云、夏冬季天气的反常……除了对流层、平流层,离我们比较远的中间层、暖层、外层,也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瑞利散射激光雷达适合于探测中间层低层大气温度分布。其主要原理是:认为中间层低层大气的大气回波主要是分子瑞利散射信号,忽略气溶胶粒子的散射信号;假设已知某一高度上大气密度,可求得大气密度廓线;结合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大气静力学方程求得大气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