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见月和子由
北宋苏轼诗作
《中秋见月和子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开篇写明月未出和初出之景,瑞光生白毫,银阙涌苍穹,云散如崩涛,并想象用银河水洗天公眸子。接下去写星宿、水灯、寒螀、露草等,营造出一片澄明之境,渗透着对景怀人之情。诗人极写中秋明月之美和他人的欢乐,更衬托出自己悲凉的心情和寂寞的处境。最后又安慰鼓励对方,突出手足之深情。全篇单行直贯而下,想象奇丽,比喻新警,诗句流丽婉转,唱叹有致,令人吟诵不已。
作品原文
中秋见月和子由1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2。
一杯未尽银阙涌3,乱云脱坏如崩涛4。
谁为天公洗眸子5,应费明河千斛水6。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7。
西南火星如弹丸8,角尾奕奕苍龙蟠9。
今宵注眼看不见10,更许萤火争清寒11。
何人舣舟临古汴12,千灯夜作鱼龙变13。
曲折无心逐浪花14,低昂赴节随歌板15。
青荧灭没转山前16,浪飐风回岂复坚17。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18。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19。
南都从事莫羞贫20,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21,怳然一梦瑶台客2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和(hè):依照别人所作诗词的题材和体裁而写作。子由:指苏轼的弟弟苏辙
2.瑞光:指月未出时星云之光。万丈:一作“千丈”。白毫:白色的光芒,指月亮将升起时闪出的光。
3.银阙:指天上宫阙,传说为仙人或天帝所居。《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这里代指明月。
4.脱坏:指天上积云散开零乱。崩涛:浪涛下落。
5.“谁为”句:化用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念此日月者,为天之眼睛。”眸子,眼睛,此指月。诗人谓月为天之眼。
6.明河:即银河。斛(hú):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7.湛然:明亮之状。心不起:指心里没有世俗的杂念。
8.火星:星名。又名大火,即心宿。一作“大星”。弹丸:形容极小。
9.角尾: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两宿。奕奕:光明貌,亮光闪动貌。苍龙:苍龙七宿。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合称苍龙。蟠:屈曲,环绕,盘伏。
10.注眼:谓集中目光看。看不见:极言星暗以反衬月明。
11.更许:犹言岂许、宁许。萤火:本指萤火虫发出的光,这里比喻人们游玩的灯笼火。争清寒:在秋日寒气之中与月争光。
12.舣(yǐ)舟:停船靠岸。古汴(biàn):古汴河由郑州、开封,流经徐州,合泗水淮河。此特指徐州汴、泗合流之处。
13.鱼龙:指鱼灯、龙灯。
14.曲折:状水灯排列之形。
15.“低昂”句:作者自注:“是夜,贾客舟中放水灯。”低昂,状水灯上下波动。赴节,按音乐节拍。歌板,即拍板,一种乐器。歌唱时用以打拍子,故名。
16.青荧:青光闪映貌。此指水灯之光。灭没:烛光熄灭。山前:一作“前山”。
17.浪飐(zhǎn)风回:浪打风吹使灯笼颤动。飐,《说文解字》:“飐,风吹浪动也。”岂复坚:哪里还能坚固。
18.咽咽:呜咽哀切之声。寒螀(jiāng):古书上说的一种蝉。《尔雅·释虫》:“蜺,寒蜩。”郭璞注:“寒螀也。似蝉而小,青赤。”鸣:一作“啼”。
19.“窗下”句:作者自注:“近有一孙,名楚老。”楚老即苏箪,苏迈之子。咿哑,象声词,小儿学语或低哭声。
20.南都从事:指苏辙。从事,古官名。汉代州刺史之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又有郡国从事史,每郡一人,主管文书等。时苏辙为南京签判,与古从事相当。莫羞贫:不要因贫而羞。苏辙原诗有“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之句,故作者以此宽慰他。
21.“明朝”句:化用唐武元衡夏夜作》:“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
22.怳(huǎng)然:同“恍然”,好像,仿佛。瑶台客:神仙。瑶台,神话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东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白话译文
明月还没有从高高的群山升起,就已经发出了万丈光芒。
杯中的酒还未饮尽,银阙就开始翻涌。纷乱的云四处飘散,好像浪涛下落。
如果谁要为天公清洗眼睛,应该会耗费银河里的数千斛水。
明亮的月光使我更冷静地洞察世态人情,我心湛然,磊落光明。
西南方向的心宿和弹丸一般大,角尾二宿亮光闪烁,环绕着苍龙七宿。
今晚月光很强,星光显得更加微弱,我集中目光也看不见它们。又怎么容许灯笼火在秋日寒气之中与月争光呢?
何人在古汴河边停船靠岸?人们做了许多鱼龙形状的灯,游戏赏月。
水灯曲折排列,随着歌声节拍和船的浮沉上下盘旋舞动。
灯笼中的烛光熄灭,月亮也转到山前。浪打风吹使灯笼颤动,哪里还能坚固?
明月容易下沉,人也终究会散去。我回家后呼唤取酒再度赏月。
堂前的月色更加皎洁美好,寒蝉在含露水的草丛中咽咽而鸣。
掀起帘子,推开门户,寂静得好像没有人。窗下只有我的孙儿楚老在低哭。
子由啊,你不要因为清贫而感到羞愧,古来对月题诗的人能有几个?
太阳一出,世事皆变,中秋夜恍若置身瑶台的赏月赋诗,不过如同一梦而已。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八月十六日,当时苏轼在徐州任上,而弟弟苏辙在南京留守签判任上。前一年中秋,兄弟二人在徐州同赏月,苏轼在《阳关曲·中秋月》中就已感叹“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一年之后,兄弟二人天各一方,而苏轼自己又憔悴病卧,心情哀伤。苏辙写了《中秋见月寄子瞻》寄给苏轼,其中流露出“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的感慨,苏轼就写了这首和诗来宽慰他。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长歌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之一。此诗写中秋望月,思念胞弟,慨叹人生聚散,好景不长。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一开篇即描写明月出来的雄伟气势,月亮还未出群山之时,已经是光芒万丈。“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写出了月亮升起的景象,描述得灵动诡谲,有声有势,气象壮阔,明月不可阻挡之势和它的光彩让人诧异。接着,诗人收笔,写月亮的明亮与光洁,“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就有几分小巧。将月亮比作明亮的眼睛,该花费银河千斛水,才使眼睛如此明亮,奇思妙想,令人惊叹。可见苏轼的诗歌在重情感而不拘于情感、重气势而不拘于气势的表现中,粗犷间有细腻,厚重间有轻盈。
继而诗人又将月亮与苍龙七宿相比较,反衬月亮的明净。心宿“如弹丸”,在西南方向闪着光芒;整个苍龙七宿盘在西天,熠熠发光。到中秋的夜晚,角、亢、氐等星宿已落入西方地平线,并不是整个苍龙都可见,所以诗人又补充道“注眼看不见”。月亮升起之后,星光更暗淡了,仿佛在与飞舞的萤火虫争夺着光亮。“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描写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引人遐想。诗的后半部分,从描写家庭赏月的欢乐和温馨,写到对远方弟弟的思念和劝慰。“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这是安慰鼓励苏辙的话,意思是说,虽然贫困,却能对月赋诗,这儒雅的生活也足以快意。
全诗景情交错,从天宇山川写到社会民俗,再到家庭亲情,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哀婉,实为中秋咏月长诗中的上乘之作。
名家点评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坡公写月初生则云:“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此等气魄,直与日月争光。李、杜文章虽光焰万丈,安得不虚此老一席?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起四句写月未出初出之景,声势奕奕,著纸生辉。次乃言星,次乃言灯,以至寒螀露草,无非旁侧铺衬。而一片澄明之境,与夫对景怀人之情,自令人讽诵留连而不能已。盖月不可摹,摹其在月中者自见。即谢庄《月赋》,其佳处固在“木叶”“风篁”数韵,一切镜光轮影之词,反是滓秽太虚耳。
清代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竟用初唐体,亦自宛转可思。(“瑞光万丈生白毫”)“瑞光”二字鄙。(“西南火星如弹丸”以下四句)就“月明星稀”语衍开,脱尽体物窠臼。(“何人舣舟临古汴”以下)蹙一波,对面写照。此是加一倍法。(“明月易低人易散”二句)方入本位。(“明朝人事随日出”二句)结用武元衡语无迹。
清代范大士《历代诗发》:不落中秋窠臼,而俊气排空,别成胜致。
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玉川《月蚀诗》“星如撒沙出”云云,记异则可耳。若东坡《中秋见月和子由》,欲显月之明,而云:“西南大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此则未免视玉川为拙矣。尚赖“青荧明灭”以下转得灵便,故不甚觉耳。
清代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乱云脱坏如奔涛”)刻画警快。(“青荧灭没转山前”)插入一事点缀,以作波致。(“明月低昂人易散”)挽转本题。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7:2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