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培养和教学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系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培养和教学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建校之初,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都诞生于此。
基本概况
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不少中国少数民族高级人才学成于此。该校是中国唯一一所拥有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师生员工的高等学校,亦是唯一一所中国“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民族院校。各类在校生1.3万余名。在全日制本科学生中,70%左右为少数民族。学校中文全称为“中央民族大学”,英文名为“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简写为“MUC”(2008年11月20日正式更改,原名“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写为“CUN”)。
学科体系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已经逐步形成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医学 10个学科门类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学科设置
截止到2021年5月,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7个。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5个、二级17个,省部交叉重点学科1个,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40个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 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哲学、社会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历史学、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美术学、音乐舞蹈学、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统计学、生态学、软件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艺术、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民族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中国史、社会学、哲学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二级学科:美术学、企业管理、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民族学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宗教学、生态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学
师资队伍
中央民族大学现有研究生导师35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2人,硕士生导师263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37人,副高级职称151人。少数民族导师人数约占导师总数的近70%,涵盖了30个民族。博士生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博士生导师总数的45%。
教务管理
我校的教务部门在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不断尝试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管理,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信息化、自动化和规范化。利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我校构建了以教务处为核心、各院系为信息基础,覆盖全校的教务和学生综合信息网络。
我校有两套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在同时运行,正在进行新旧系统数据移植和新教务系统功能的增加完善工作,预计从2007年11月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新教务管理系统。
新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采用C/S与B/S模式相结合的方式,紧密围绕学校教务管理活动,包含了学籍管理、课程库管理、教学计划管理、理论教学任务安排、实验教学管理、教学进程安排、选课管理、考试安排、成绩管理、综合审查、教材管理、教学评估、教师工作量管理、学生网上综合系统、教师网上综合系统、院系网上综合系统等19个功能模块,基本涵盖了我校教学管理的所有过程,并且兼顾学分制和学年制,满足我校未来发展的需要。
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在规范教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科研成果
(一)科研引领民族理论创新和为国家民族问题决策咨询服务
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延安民族学院的继承者,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知行合一,追求明智笃行,把国家的民族问题与民族理论、少数民族发展与民族政策、边疆安全与稳定等重大问题作为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主攻方向,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经济等学科,并以其特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贡献,成为国家民族问题决策咨询的思想库。
早在建校初期,学校就承担和完成了建国初期的民族识别研究、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和文字改革与创制等国家交给的一系列重大任务。改革开放后,学校专家学者围绕新时期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地区发展,在民族学基本理论、民族经济、民族宗教、民族政策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例如《中国民族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学通论》、《西藏历史地位辩》、《中国宗教通史》、《广义民族学》、《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和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建议,关于西沙南沙考古新发现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处于我国民族和边疆问题研究的最前沿地位,分别获国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特等奖,对中央的宏观决策、民族问题的认识与处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学校进一步强化国家民族问题决策的实证研究,紧紧围绕中国当代民族问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边疆史地研究、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公共行政管理研究,开展了全方位、大规模、多学科的田野调查,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东突”与恐怖主义问题、边疆跨境民族与边疆稳定问题、宗教与国家安全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国家在新形势下确定发展战略、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依据。学校有多名教授被聘为国家有关部委的咨询专家。戴庆厦教授主持的中国语言国情调查等项目,直接为国家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发布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杨圣敏教授被聘为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咨询专家,他的研究报告被中央领导肯定为“对维护新疆稳定具有指导意义”,他还应邀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牟钟鉴教授被聘为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局咨询专家,他也应邀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他的《民族学与宗教学的分途与际遇》等论著,确立了民族宗教学这一新的学科方向;薛达元教授担任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首席科学家,他主持编制的《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规划纲要》,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在环境领域的主流化;青年学者张咏博士作为上海合作组织中方教育咨询专家,应邀为教育部、外交部作《中亚的民族宗教与地缘政治》的报告,“为研究中亚地区国家教育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科研关注和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注和服务于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是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学校学者治学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不断拓展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深入民族地区,重点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生态环境、医药卫生、教育、社会公共管理与法制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民族经济学与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民族地区经济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荣获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的研究成果——《农民权利论》,提出了新形势下保证农民权利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原则;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惠益分享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惠益分享机制,被国家环保总局、知识产权局采用;在青海省海北州建立的高原毒草研究基地,成功地研制出“灭狼毒”和“灭棘豆”两种灭杀毒草药物,获得了国家专利,大面积地改善了该地区草地群落生态结构,大大提高了天然草原生产能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甘肃裕固族聚居区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建立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通过对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动植物基因研究,从大黄橐吾等植物中分离出15个世界上尚未见报道的新的活性化合物,尤其是对独龙族特有的独龙鸡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可初步确定发现了我国第101个鸡品种;对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区野外生物资源的调查,提出了彝族社区生物保护及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在民族医药和公共卫生方面,建成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部级课题;在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文化遗产数据库;在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建立了毒品与艾滋病研究基地,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提出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毒品与艾滋病防治的模式,受到卫生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
在民族地区教育方面,研究者深入考察和解析了凉山彝族社区50年来语言与教育的社会变迁过程,提出了破解少数民族在融入现代主流社会过程中既希望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又力图保存本民族传统语言文化的两难问题的对策与思路,其成果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组织开展了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研究与乡土教材资料库建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与效益分析等重大项目研究,为民族地政府部门教育决策提供了依据。
在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法制建设方面,开展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急机制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安全研究、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保护研究和鄂伦春族文化权利保护等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有的被当地政府直接采纳,有的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而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
(三)科研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学校深入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历史、文化、艺术的发掘与研究,积极宣传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成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建校初期,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燕京大学代校长的著名元史专家翁独健教授担任学校历史系主任,汇聚了傅乐焕、王锺翰、胡德煌等一批著名历史学家,积极参加了大规模少数民族历史调查与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优秀人才。王锺翰教授所著《中国民族史》,详细阐述了汉族的起源、形成及与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是一部跨越五千年的通史体中国民族史专著,开创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境界,荣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50多年来,学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涉及55个少数民族、5大语系、80多种语言,成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领域研究语种最多、领域最广、专业覆盖面最大、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优势学科。突厥语言文化与历史研究、藏学研究、汉藏语研究、傣族语言文字和文献古籍研究、柯尔克孜语言文化与历史研究,都代表了相应领域的最高水平,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历史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尤其是对南方各少数民族尚未深入调查过的20多种语言、方言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丰富了汉藏语理论的内容,并通过语言关系、濒危语言、跨境语言、双语等领域的研究,揭示出我国民族语言的接触、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规律,丰富和发展了语言竞争与和谐理论。
学校在收集、整理、研究、创作、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方面,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民族舞蹈、音乐、美术方面,坚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紧密结合,推出了大批既反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与精华,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艺术类专业师生共取得创作和研究成果9495项,在各类展演、比赛、评选中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58 项。例如,获得20世纪华人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的蒙古族男子群舞《奔腾》、第五届“荷花杯”舞蹈比赛编导金奖的《“红河谷”序》,第十届“五个一工程”歌曲奖排名第一的《吉祥三宝》,被誉为中国壁画经典之作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大型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创世界单套发行枚数之最的建国50周年纪念邮票《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等一批优秀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引领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时代新风。
学校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研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在国家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大批选派师生赴国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访学和培训。通过实施“111引智工程”和“海外名师聘请计划”,学校聘请了许多国际知名学者来校工作。同时,在校各类留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学校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合作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通过学术交流巩固和提高了科研工作的影响力,通过科研人才工程增强了社科研究发展的后劲,通过基地建设和条件改善提升了社科研究工作的水平。学校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罗马大学都柏林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里昂第三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庆熙大学、蒙古国国立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民大学等70多所著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展了实质性的交流。学校先后发起或参与、组织召开了首次全国(两岸三地)民族学、人类学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清史/满族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论坛、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新学科发展理论研讨会、全国民族院校管理学科研讨会、第三届全国民族院校藏学暨藏语文教学研讨会、东亚文化交流与发展模式的探讨国际学术交流会、中国朝鲜族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对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办学宗旨
以学术为本的中央民族大学,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自 2000年起,研究生招生数量明显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近30%。在校研究生共有 2741名(含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512名,硕士研究生2229名。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始终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 注意加强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现行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共有39项,涉及教学管理的多个环节,初步形成研究生教学管理规范体系。
奖助体系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还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较完善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鼓励和激励机制。博学杯论文大赛,研究生学术前沿讲座, 研究生学术活动月,优秀硕士、博士论文的评选及奖励, 研究生学术科研创新奖励 ,支持和奖励本校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专业竞赛等众多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欢迎。
主办刊物
研究生自行创办的 学术 刊物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民大研究生》(研究生院 2002 年创办的全校性研究生学术期刊)、《民大研究生》报纸和《学术通讯》、《论衡》、《明道》、《区域经济》、《和谐》、《星辉》、《治道论衡》、《法原》等刊物。
参考资料
中央民族大学教务管理.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生院简介.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简介-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5:15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况
学科体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