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国
广袤的东亚地域
中央之国是广袤的东亚地域。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源起于黄河流域。古中国,原先也仅局限于河洛一带,即后世称之为中原的核心地带。由于独特的历史上的原因,中原地带一直是东亚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后世历代王朝中央政权的所在地。随着祖先们视野的拓展,及后世诸王朝的昌盛与扩张,中国所统摄的地域,即天下,也随之扩展。谁夺取了中国的控制权,谁也就获取了掌控八方、统一天下的主导权。古人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随着概念的逐渐演变,在后世,人们逐渐将中国与天下等同起来。中国即是天下,天下即是中国。
在这里,有一点必须说明:在古代,国家的概念与现代不同。随着中国文化的昌盛与广泛传播,天下这一概念,与儒学等传统文化中以天命观为基础而派生出的天下观水乳交融在一起。此种思想认为:天下本来是统一的,不存在所谓分合现象。所能分合的只是世俗政体。世俗政体是基于天下之上的,并作为天下的一个部分而存在。或者说,世俗政体必须从属于天下这一概念,或兴或替,是天下大势推动下的必然性产物,如此,现实政体的存在及其合法性的依据,无法通过自身而获得,而只能是天下所赋予,或者说,是否为天命之所归。现实政体固然有分有合,而天下本身却是一统如故。因而,统一则是合乎天地之理的常态,而分裂则是人为造成的,因而只能是暂时的不合理状态.实现天下一统,致四海升平,自然也就成为古代一切有志之士追求的目标。即便是群雄割居时代,天下一统概念,仍然是人所共奉的。所争的只是,谁是正统――天命之所在,其着眼点便是获取其该政权的合法性,并试图通过统一天下从而得以证明。纵观世界历史,诸多强国虽也曾称雄一时,但最终难逃纷崩离析的命运,而中国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屡经灭国之灾,却终能恢复统一。究其根因,即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大一统思想的强力支撑。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国体与文明得以协同传承,且不断光大,自刀耕火种时代,直至近代,数千年间,延绵不绝,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人类的历史上,出于自我中心主义的思惟陋癖,或因视野所限,夜郎自大,自以为雄居世界之中央的民族与国家,仰俯皆是,而以此作为立国的理论基础,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中,以人力所能控制的地理极限之内,建立以本国为核心的世界体制,且前后绵延数千年之久,则唯有中国。在这种世界体制中,犹如群星之朝北斗,中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天朝上国地位,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并不是没有原由的:
1.在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古埃及文明,除了尚存的几处遗迹任人凭吊外,早己荡然无存。后世建立的政体或文明与他们已经毫无关联。古印度文明,因雅利安人的入侵,出现史前文明上的文化断层。在传承过程中,虽然形成影响深远的印度文化圈(全盛时几乎大半个亚洲,后世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但诸多学术传承不够完整。至于国体的传承,更是支离破碎,除了短暂的大范围统一(如孔雀王朝),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印度的疆域是大英帝国的脏物),印度学者为了了解本国的文化学术及政体更迭史实,必须要到周边诸国历史记载上寻找。再加上伊斯兰文化的长期统治,无论是文化上,还是国体上,传承上的完整性无从谈起。中国是人类所有文明古国中,自起源始,文化与国体绵延不绝,完整传承至今的唯一国度。文化上的悠久性与传承上的完整性,可以从至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上看出。从人类的文字发展史上看,最初之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莫不如此,但都早已湮灭无闻。唯独中国文化,在完整传承过程中,不断自我发展完善,形成强大的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断向四周辐射,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涵盖东亚、东南亚(如越南)广袤的中国文化圈。在国体上,虽间有短暂的分裂,大部分时期上处于大一统状态,并间有拓展。
2。中国国土广袤,人口众多。中国的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自秦汉之后,赶上并部分超越世界先进水平之后,直至欧洲爆发工业革命之前,长期领先于世界,更非其他民族、地区或国家所能企及的。在东亚,更是长达近五千年之久。因此,其综合国力长期雄居世界诸国之上(直至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仍居第一,详见下注)。即便是欧洲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罗马帝国,在全盛时期,也不过与同时的汉朝相媲美。至于后世所建立的诸王朝国力之鼎盛,恐非欧洲历史学家们所能梦见的。
附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专家对近两个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概况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测评,其成果详见于麦迪森著《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GDP总量(单位:百万1990年国际美元)方面:1820年 中国:199212,占世界总量的28.7%,雄居世界第一。居第二、三位的印度与法国。当时西方最发达的英国,仅居第四,为34829。后三者的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26.6%。
正是凭借文化、军事、政治、经济等诸方面无与伦比的优势,自称为中央之国,倒也名符实归,并得到周边诸国的认同。直至满清时期遇到欧洲文明,中国才从“天朝上国”唯我独尊之梦中警醒,几乎一夜间,堕入任人宰割的深渊,从此被迫走上改造固有文明,以图强救亡的不归路。
惨遭剧变第二
在世界史上,盛极一时的诸强国总是生存于挑战(无论是源于内部或外部)之中。曾因成功地战胜挑战而辉煌,最终因无力应对挑战而崩溃。古代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在外部,往往是来自游牧民族军事上的压力。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自幼弓马娴熟,较之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具有天然上的军事优势,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即是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防御性工程。在内部,诸阶层之间矛盾时常激化,王朝更迭仍频。国内起义,次数之多、规模之广,世界史上第一。至于异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主要源于西部。摩尼教、袄教、基督教(史称景教,唐代曾鼎盛一时。)、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主要是佛教,婆罗门教也随佛教而传入,也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沿丝绸之路,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以儒道为代表的本土文化。但与世界史上异域诸强不同的是,中国最终成功地战胜了这些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化与国体延绵不绝。在无形之中,也添加了盲目自信的文化成份。
附注::外国史学家们对中国的持久生存力感到困惑不解,提出了中国所处的封闭性环境决定说,认为:中国西南、西北崇山峻岭有效地阻断了强大的异域文明(主要指欧亚大陆的中、西、南部)的冲击,从而使中国幸免独存。这种说法无疑地幼稚的。从世界史上看,中国北部诸国(如匈奴、契丹、蒙古等)军事实力之强,远胜于异域诸强。诸多异域强国正是在北部诸强冲击之下崩溃的。至于异域文化的冲击,中国几乎是一波也没有拉下。中国之所以能够独存,必有其更深刻的因素。
当现代科技文明的曙光,在欧洲的上空冉冉升起,一场席卷世界的革命即将来临之时,中国仍然沉睡在“天朝上国”之梦中。直至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终于遭遇到来自欧洲文明的挑战。而这场挑战,从一开始就与以往的挑战,具备截然不同的、甚至是致命性的特质:
从表面上看,此次挑战来自向不设防的沿海地带――中国的软腹部(明末,倭寇之所以能够横行一时,正是这个原因)。从军事上,先进的军事技术与思想装备起来的西方军队,无疑地拥有绝对优势。从制度上讲,僵死的社会体制,不足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深刻危机。因而,失败乃理之必然。
从更深层次上看,一切军事、政治诸方面,只是所在文化思想在相应领域的延伸与拓现。在古代,中国虽然面临诸多军事、政治、文化上的诸多挑战,然而,作为一种文明本身,却具备无可匹配的优势,因而,拥有足以应对一切危机的巨大潜力。只须在军事上、体制上稍加变革,甚至,即便遭到灭国之灾时,仍可通过文明上的征服,转危为安。或更深一点,即便遭遇强大的异域文明的冲击时,通过消融、兼容乃至于同化(在文化上最大的变革即是同化了佛教,使之成为中国传统的一个有机部分),中国文明便能战胜挑战,重现辉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立国之本,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曾撼动。
改革
中央之国——为之华夏。 主角的变革造就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宗教、军事、政治、疆域、社团、民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角也在一次次的变革中变化着,他到底是独裁者?还是救世主?是资本革命的开拓者,可是封建军国主义的始作俑者?是中华文明的挽救人?还是中华文明的掘墓人?主角自己也不知道,一切就是在变化中前进,也在前进中变化着,主角只是知道,自己做的是带着中华走向了一个梦,而这个梦到底什么样子?是好?是坏?他没有想,只是参与进去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0 21:44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