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荷藕之乡是指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
位置介绍
宝应,闻名全国的荷藕之乡。这里河网密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五湖四荡象九颗明珠镶嵌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每逢盛夏,密密匝匝的荷叶从近向四面八方铺陈开去,直至天地相接,浑成一色,形成颇为壮观的“百里荷花香”的景色。
早在隋唐时期,宝应就开始人工栽培荷藕,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宝应藕农代代相传,使荷藕越长越盛、越长越好。
特产的莲藕粉具有“纯、白、薄、大” 的特点,向为明清御膳用品,有“鹅毛雪片”的美誉。
千年的荷藕种植史也造就了宝应源远流长、七彩纷呈的荷文化,古今多少名人雅士留下了许多咏荷颂藕的佳作。
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就有五次在宝应停舟策马,乘兴吟诗作对,惊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乡景色,留下许多千古佳话。
荷藕因其营养丰富、脆甜爽口,越来越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荷藕的主体— —莲藕含有多种营养成份,既可生食,也可做菜。嫩藕生食,清凉解暑;老藕蒸食,补中益气。
除此之外,荷花有益色驻颜、养心安神之功能,荷叶则可清热解暑,莲子更是保健佳品,荷蒂、荷梗、藕节也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以说,“荷藕全身都是宝”。
宝应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荷藕第一县,其荷藕产量、加工量、出口量均冠绝全国。宝应藕农通过历代摸索,掌握了藕薄轮作、立体种植、多熟栽培、育苗诊断、合理用肥、科学田管等种植绝窍。荷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至目前,县内种植荷藕达10 多万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宝应县荷藕的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步伐逐步加快。
荷藕批发市场在荷藕上市季节每天向外省市批发荷藕20多万公斤。全县所有产藕乡镇都建立了荷藕交易市场,共有2万多人常年从事荷藕的购销和运输, 宝应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荷藕批发中心。
荷藕的加工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县现有一定规模的藕制品加工企业达11家,其中省级集团3家。 江苏荷仙食品集团有限公涉农信息服务大全司核心层企业已建成盐渍藕生产线两条、水煮藕生产线一条,年加工能力在1万吨以上。
以中日合资企业——宝应腌制品厂为核心的江苏得宝集团有限公司97年加工荷藕1 万多吨,实现销售5000多万元,创汇500多万美元。今年以来,公司在扩大盐渍、 水煮产品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花香藕真空包装产品,糖水藕、清水藕、桂花藕片等新产品也将陆续问世。
与此同时,江苏五琼浆集团年产5000万罐藕汁饮料扩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荷藕加工品种日趋丰富,有盐渍藕、水煮藕、速冻藕片、多维速溶藕粉、珍龙茶、藕汁饮料等多种莲藕制品,主产品畅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县年出口荷藕达2.5万吨。
2004年7月“
宝应荷藕”正式成为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宝应特产
蜜饯捶藕
蜜饯捶藕为宝应十大名菜之首,曾载入清宫御食谱。它是用荷藕、糯米、蜜饯、白莲为主原料,配以青梅、桔饼、蜂蜜等佐料,经焖、拍、炸、蒸等1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它色泽酱红,香甜酥烂,素而不淡, 浓而不腻,有健脾开胃、生津止渴、减肥降压、益肾固精之功效 。
泾河大糕
白龙牌
泾河大糕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因传说泾河小龙王在此避难而取名,曾获商业部和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中国首届食品博会银奖。该产品以本地优质糯米粉、纯净白糖、精炼油脂、高级蜜饯等主要原料, 配以核桃仁等多种辅料,按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具有色白片薄、绵软细腻、香甜油润、卷曲不断、入口即化、点火即燃等特点,是喜庆、旅游、节日馈赠亲友之佳品。
荷叶茶
作为荷藕之乡,荷叶茶也是宝应的一大特产,特别以“瘦之莲”牌荷叶茶系列,精选优质天然荷叶为原料,分别添加上等中草药(甘草、银杏、百合、绿茶)等辅料配制。采用先进加工技术和工艺,将荷叶加工成荷叶茶,充分保留了荷叶中的有益成分,对高血脂、肥胖、便秘人群有显著功效。更具有较高的品饮艺术,给人回归自然的感觉,被誉为“茶中新贵”。
荷藕系列口牌
宝应种植荷藕历史悠久,清代“鹅毛雪片”藕粉,曾作为朝廷贡品享誉海内外。目前,全县荷藕种植面积近20余万亩,拥有荷藕制品企业20多家,产品主要包括水煮、盐渍、速冻、保鲜、饮料、加味、方便休闲食品等七大系列数百个品种。 年加工5万多吨,占
日本藕产品进口市场的70%份额,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此外还有系列的荷藕品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如蜜饯捶藕,甜而不腻;藕汁饮料,舒心可口;莲心绿茶,清香淳朴;藕粉圆子,香甜爽口。1998年底,以最大的种植面积、最多的加工产量、最优的产品品质、优雅的荷藕文化,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荷藕之乡”。
宝应荷文化
形成历史
宝应地区古为东海,由于江淮泥沙的逐年淤积,至秦汉以来逐步发育为古泻湖沼泽平原。建国以前全县有几十个湖荡星罗棋布,加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沃泥肥,自古以来就是种植荷藕的天然佳地。宝应植藕早在唐朝已见于文字记载,唐代诗人储嗣宗《宿范水》一诗云:“行人倦游宦,秋草宿湖边。露湿芙蓉渡,月明渔网船。寒机深竹里,远浪到门前。何处思乡甚?歌声闻采莲。”可以令人想象出当时莲叶接天,芙蓉映日,姑娘们一面采莲,一面唱歌的秀美的水乡风光。
至明代荷藕已成为宝应大宗生产的土特产品,《万历志》列“宝应十景”中有“西荡荷香”。清代《康熙志》列“宝应十二景”中有“莲叶接天”,植荷盛况可知。明清时期的宝应画家如陶成、刁锐、陈务人等都喜欢画荷花。宝应诗人咏及荷花的诗词更不胜枚举,如乔莱诗“莼丝绕翠频留棹,荷盖分青远送人”。乔大鸿诗“十里尽荷蒲,迷漫失溪口”。陈钰诗“沦涟水照白菡萏,萧疏苇立红蜻蜓。”朱雯“霜稻几畦镰似月,风荷一片藕如船。”王孙晋诗“赤脚捕鱼何处郎,素手卖藕谁家女?”等等,这些诗句都散发着荷藕之乡的一片清香。
明清时期宝应科举兴盛,达官贵人纷纷在宝应城郊修筑园林,其中有不少都是以荷置景的。如纵棹园湖泊,昔为一片荷塘,学宫前原有爱莲池。城东莲池庵,“高朗雅洁,竹梧疏密相错,庵前有池,池种藕,春则田田绿叶,夏则亭亭红蕖,秋则离离碧莲,致足乐也。”其附近有刘家珍藕花书屋,“绛纱浮水朝霞起,翠盖凭栏落日低”,别是一番景色。城南迎秀门外有朱曰藩之白莲堂,荡舟荷花荡中,清香馥郁,又名花园庄。运西宝应湖边又有朱曰藩的镜心楼,旁有水乐亭,“楼下有荷花荡,可数百亩,夏日棹小舟采莲,莲高于叶,叶高于人,前后皆不可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湖滨又有吴礼的蓼花庄,有诗云:“荷花香里双兰桨,杨柳荫中一草亭。”在宝应最大的园林——纵棹园中,有“竹深荷净堂”,盖取杜甫“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之诗意也。
荷乡风光
传说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来瑶池散步,他们拨开云层,遥望人间,只见宝应东荡百里方圆,万顷碧波,水光连天,好一派湖荡风光,恰似人间仙境,但缺少花卉点缀,便命荷花仙子捧出一把瑶池莲子,撒向宝应的金湖银荡。从此,这里莲叶田田,荷花盛开,一片清香,宛如天上的瑶池仙境。
五十年代,
八一电影制片厂在这人间仙境拍摄了电影《柳堡的故事》,风靡国内外数十年,一曲“九九艳阳天”传唱了我国几代人。1984年
上海电影制片厂又来我县獐狮荡拍摄了神话故事片《八仙的传说》,从此,这里便被人们称为荷仙姑的家乡。九十年代,宝应将荷花定为县花,并逐步形成以水泗荷园和荷仙生态园为中心的旅游观光景点,被纳入运河旅游风光带。
位于扬州、盐城、淮安三市交界处的宝应东荡水泗荷园,占地2万亩,其中植藕15000亩,另有芦苇、蒲草等水生作物,并盛产鱼虾蟹鳖,园有曲桥、风车、沙鸥浮游,白鹭翱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被誉为“苏中沙家浜”。每年荷藕节期间,迎来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2002年荷花盛开时期,中央电视台、
上海东方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法国公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纷纷到荷园取景,拍摄专题片,并在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播放,产生了国际影响。
文化著作
宝应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县,秦建东阳县、汉为平安县、射阳“九里一千墩”是汉文明的象征,隋称安宜县,唐改宝应县。宋代文天祥留下军师庙。元代马可.波罗将宝应写入了他的游记,明代泰山殿号称“天下第一名山”,清代又出了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朱士彦“三鼎甲”,水巷口3号是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历史名人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诗人陈琳,明代大画家陶成、京剧鼻祖高朗亭、经学大师刘宝楠等。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在宝应停舟策马,题匾赋诗,这里是吴风汉韵的交汇处,淮扬文化的融合区,民风淳朴,尤具水乡情韵。
当代宝应人不但爱荷、赏荷,而且对荷文化也颇有研究。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县文联副主席刘世昌同志,在
中国荷花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早在1992年就出版了近20万字的《中国荷文化》一书,《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词典》评价说:“《中国荷文化》一书分为荷花概论、荷花之美、品种辨异、芙蓉轶事、莲花与美女名人、莲花与佛教名山、莲花与文学艺术、全国荷景揽胜及历届荷展共8章93篇,并附咏荷诗文选萃。花卉界认为此书实为我国首本系统研究荷花历史文化现象的专著。”这本书曾在第七届全国荷展上交流,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好评,
中华诗词学会会刊主编晨崧先生赠诗曰:“轻吟重唱醉荷花,玉洁凌波濯万家。二十四番春信后,泛舟争向世昌夸。”1994年10月,刘世昌的论文《孙中山、郭沫若与“中日友谊莲”》又获“中国现代史优秀研究成果奖”,为此他还获得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荣誉状》。2004年他又为县质监局编写了《荷之舞》画册,为荷藕节礼品书。
1993年,陈宗道、陈跃父子编著出版了《莲藕世界》,分“涉足莲藕世界、摸熟莲藕脾气、结识莲藕家族、发展莲藕生产、开拓莲藕领域”等五章,详细介绍了宝应莲藕的栽培方法。
2002年,刘海鹏、薛水利出版了《荷之恋》摄影作品集。2004年邓连俊出版了《荷趣》摄影作品集。这三本书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反映了荷花的自然之美,玉洁冰清、活色生香,迎阳带露,娇艳无比,令人赏心悦目,得到无穷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