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荷(莲)藕,
江苏省宝应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宝应荷(莲)藕红色顶芽,藕皮米白色,藕肉亮白色,藕香浓郁,清甜爽脆。
“美人红”、“大紫红”、“小暗红(小雁红)”,为宝应荷藕三大当家品种。“美人红”藕香色白,“大紫红”个大孔宽,“小暗红”粉足生淀。荷藕生长一般于每年4月下旬下藕秧,6月-7月为花莲期,始采莲,7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为采藕期。不同季节采收的藕品质风味不一,七月花香藕清甜爽脆,嫩如鸭梨;中秋节藕上市藕始有粉,宜制作各类藕菜。
产地环境
宝应县地处江苏省中部,扬州北端,属里下河腹地,千年古运河穿境而过, 宝应荷藕生产环境 气候土壤皆处于南北交替之间,物产十分富饶,人称“鱼米之乡”。境内河湖密布,水资源总量共约为1.6亿立方米,水质达到和超过国家Ⅲ类标准。面积较大的湖荡有
宝应湖、
白马湖、
范光湖、
射阳湖等,俗称“五湖四荡”,约257.69平方千米。宝应县长期以来形成了独有的碟形洼地,也就形成了独特的土壤——蕻渣土,而这种地形又形成了丰富的水体资源,水质独特,品质优良。同时,宝应的日照充分,年降水量980毫米,在荷藕生产期内达740毫米,这些独特的地形、土壤、气候和水体形成了宝应荷藕独特的品质。
历史渊源
宝应种藕历史悠久,早在
唐代,大中进士
储嗣宗在《宿范水》一诗中提到荷藕,范水为宝应县首镇,这说明宝应地区远在唐代已开始种植藕,历史已不下于1200多年。
明代,宝应荷藕已经成为大宗土特产品,《万历志》中列“宝应十景”中有“西荡荷香”。
悠久的历史,使宝应荷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蜜饯捶藕明代为朝廷贡品,宝应藕粉素有“鹅毛雪片”的美誉,在明未清初,成为进贡朝廷的“贡粉”。
清代,诗人涉及植藕盛况的诗词歌赋不下百余篇,《康熙宝应县志》中“宝应十二景”有“莲叶接天”一景。
现代,蜜饯捶藕入选《中华名菜谱》,并列为国家宴会“国菜”之列。
自2000年开始,宝应县每年8月8日都举办“中国宝应荷藕节”,以荷藕为龙头,推动招商引资,促进宝应经济不断发展。
生产情况
2005年,宝应县种植荷(莲)藕1.33万公顷,荷藕年产量20多万吨,年加工藕制品6万多吨,总产值5.9亿元,年出口创汇3000余万美元。
2014年,宝应县常年种植荷藕近20万亩,遍及全县乡镇,商品藕年产量突破30万吨,实现年产值10.6亿元,是江苏乃至全国著名的荷藕产区。全县围绕荷藕食品开发的大小企业有49家。全县各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保鲜、水煮、盐渍等八大系列共100多个品种。荷藕加工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宝应的藕制品占日本市场的70%以上份额。
产品荣誉
1998年,宝应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独特的荷藕文化,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荷藕之乡”。
2004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宝应荷藕实施原产地域保护。
2020年2月26日,江苏省宝应县宝应荷藕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1年6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宝应荷藕”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宝应荷藕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扬州市宝应县所辖
夏集镇、
柳堡镇、
射阳湖镇、
广洋湖镇、
鲁垛镇、
望直港镇、
曹甸镇、
西安丰镇共计8个镇67个行政村(居)。地理坐标为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
质量技术要求
宝应荷藕(宝应莲藕)应具备以下主要质量技术要求条件:
品种:美人红、大紫红、小雁红。
栽培:在谷雨前后,水下温度大于12℃时开始整田栽植。每亩用量600至700株,合理密植。使用人畜熟粪肥或有机专用肥。每5至7年轮休换茬1次。
水:发芽期保持5至10厘米浅水,立叶生长期随立叶生长逐渐加深至20至50厘米,结藕期应降至10至15厘米,越冬期保持5厘米浅水或土壤湿润越冬。
土壤:土层深30至40厘米,土壤肥沃,保水力强,含有机质达2.5%至4%,土壤PH6.5左右。
质量特色:宝应荷藕(宝应莲藕)鲜明特征是红色顶芽,藕皮米白色,藕肉亮白色,藕香浓郁,清甜爽脆。花香藕水分≥82%,淀粉≤8.0%;中秋藕水分≥80%,淀粉≤9.0%;红锈藕水分≥78%,淀粉≤10.0%;白锈藕水分≥78%,淀粉≤12.0%。
专用标志使用
在宝应荷藕(宝应莲藕)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宝应荷藕(宝应莲藕)“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设立的申报机构申请并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宝应荷藕(宝应莲藕)“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