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直属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2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的地球化学部分和中国科学院贵阳化学所、中国科学院地质所昆明工作站等单位合并组成,是中国科学院贵州省的唯一研究机构。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2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的地球化学部分和中国科学院贵阳化学所、中国科学院地质所昆明工作站等单位合并组成。
1982年,该研究所代表中国加入了国际矿物协会、国际地球化学天体化学学会。
1992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正式成立。
2006年8月,通过专家论证,经科技部批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建设阶段;2009年8月,实验室通过验收。
2001年,该研究所被中国科学院批准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所。
2011年,该研究所首批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择优支持行列。
2014年10月,该研究所占地160余亩、一期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科研园区投入使用,地化所从原址搬迁至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西路99号新所址。
2024年8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发布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有在编职工35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67人,正高级工程师2人,具博士学位人员192人,具硕士学位人员40人,科技人员中具博士学位人员占71%,正高级职称人员占25%。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7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10人、万人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中国科学院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刘丛强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刘丛强、陈玖斌、代立东冯新斌、胡瑞忠、季宏兵、李和平、李晓峰、李心清、刘耘、刘再华倪健、漆亮、宋谢炎万泉吴沿友、肖保华、张宝华、张飞武、钟宏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丛强、冯新斌、胡瑞忠、刘耘、王赟肖化云、钟宏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建设有4个基本研究单元,包括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所基本研究单元: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
设施资源
据2016年3月该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拥有连续流质谱仪稀有气体同位素质谱仪、高分辩色质联用仪、等离子体质谱仪、多道能谱仪、气相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大型仪器设备60余台(套),分布于该研究所的4个主要研究机构下的各个实验室。
截至2015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图书馆有馆藏书籍约122000册(件),其中现刊350余种,共1800余册,各类资料约10000件,地形地质图18000余件。包括地球科学领域所有重要期刊和著作,以及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电子技术、生物科学等学科的重要文献。
合作交流
201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共派出科研人员77人次前往英国、加拿大、美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邀请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20余个国家的62位国外专家到所访问及合作研究;成功主持或共同主持了第17届环境重金属国际学术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第114期“双清论坛”、第11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等会议。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1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455项(新增项目128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项、课题4项。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1项,科技惠民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9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10项、重要方向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院地合作项目5项等。
2014年,地化所共发表论文382篇,其中SCI论文187篇,CSCD论文及其他195篇;出版专著2部;新申请发明专利20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1项。胡瑞忠研究员团队获得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黄智龙研究员“关于内蒙迪彦钼矿的找矿预测成果”获得2014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一等奖、云南羊拉铜矿和云南炉坪铅锌矿找矿成果均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二等奖。
2013年,地化所共有在研项目455项(包括新增项目120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项,课题3项,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1项,科技惠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3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10项、重要方向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院地合作项目5项等。
2013年。地化所共发表论文341篇。其中SCI论文194篇,CSCD论文及其他147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8项;“湖泊底泥污染控制理论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2年,地化所共有在研项目418项(包括新增项目133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项,课题7项,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2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项。
2012年,研究所共发表论文334篇,其中SCI论文135篇,CSCD论文199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专利3项;“大陆岩石圈伸展与成矿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云南澜沧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立体定位预测与增储研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贵州省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床综合勘察快速定位预测与示范”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奖。
2022年5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的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制的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完成,该月球地质图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综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
2022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针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开展了研究,通过红外光谱和纳米离子探针分析,发现嫦娥五号矿物表层中存在大量的太阳风成因水,估算出太阳风质子注入为嫦娥五号月壤贡献的水含量至少为170ppm。该研究证实了月表矿物是水的重要“储库”,为月表中纬度地区水的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一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完成的世界第一幅1:250万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对外公布。11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针对嫦娥五号表取月壤粉末中的硫化物颗粒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首次发现了撞击诱导成因的亚微米级磁铁矿存在的可靠证据。
2024年8月29日,在2024数博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发布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
学术期刊
矿物学报》创刊于198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联合主办,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是中国最有影响的矿物学专业核心期刊,主要报道矿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矿物学研究现状综述和动态分析等。
该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检索源期刊,先后被《中国地质文摘》、《中国物理文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以及美国的《CA》收录,并加入了“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等。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结果,该刊获得了2001、2002、2003、2007、2008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被评为2008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ChineseJournalofGEOCHEMISTRY《中国地球化学(英文)》创刊于1982年。刊物编委会决定由2016年第一期起,将期刊名称改为ActaGeochimica《地球化学学报(英文)》。
该刊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年代学;有机地球化学、宇宙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岩石学、矿物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岩矿测试新技术、新方法。
地球与环境》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原名为《地质地球化学》,创刊于1973年,为一份报道中国国内外地质地球化学最新研究进展的情报刊物。1997年,转为报道中国地质、地球化学领域最新科研成果的学术性期刊。2004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地质地球化学》更名为《地球与环境》,更名后的新刊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其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依托,报道中国环境地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发展动向和新技术新方法,促进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
该刊主要报道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地球大气-生物-土壤-水-岩石圈层之间物质运移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人类、生态系统和地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
涵盖的主要学科: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水文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气象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古气候与古环境,环境与健康。
该刊已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源期刊,全文入编“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以及“北京人天书店”。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是中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也是中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截至2014年12月底,该研究所共有4个专业的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地质工程、环境工程2个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点,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地质工程、环境工程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共有在读研究生325人(其中硕士生151人、博士生174人)、在站博士后48人。
截至2013年底,该所共有在读研究生292人(其中硕士生146人、博士生146人)、在站博士后45人。
截至2012年底,该所共有在读研究生264人(其中硕士生121人、博士生143人)、在站博士后25人。
文化传统
文化标识
标识说明:该标识代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三大主要研究方向:矿床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和地球深部物质与流体作用地球化学。
绿色线条构成地球象征,中心部分的曲颈瓶表示化学,突出地球化学的寓意。曲颈瓶的形状示意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成矿,代表矿床地球化学。地球经纬线及其背景用绿色表示,象征保护地球环境,代表环境地球化学。曲颈瓶内的正弦波曲线表示地球深部物质物性与流体作用地球化学。标识外形采用金刚石形状,价值昂贵,硬度最高,表示地化所人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将地化所建成一流研究所。
文化活动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会定期在所内职工部和研究生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例如职工部的春节联欢活动、春游,研究生部学生会举办的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等。
2015年12月20日,在学生会的组织下,该研究所据办了“地化所首届冬季羽毛球赛”。比赛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和职工的团队精神,增强科研人员身体素质,促进师生友谊,营造一个自信、阳光、充满朝气、永不服输的科研氛围,同时展示地化所的青春活力。该次活动共计40多名老师和学生报名参赛,总共进行几十场比赛。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所长:冯新斌
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敬安
副所长:陈伟李雄耀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戴开结
党委委员:刘建忠
历任领导
所长
侯德封,1966.2.1-1979.9.5
涂光炽,1979.9.5-1985.12.2
谢先德,1985.12.2-1988.6.9
欧阳自远,1988.6.9-1993.12.4
谢鸿森,1993.12.4-1997.6.10
刘丛强,1997.6.10-2009.9.16
胡瑞忠,2009.09.16 - 2019.02.25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5年鉴.中国科学院.
研究队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15:0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