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由安光所、等离子体所、固体所、智能所、强磁场中心、核能安全所、健康所7个研究单元组成。
历史沿革
1965年,经中共安徽省委同意,第三机械工业部把建制接管的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30所筹建地合肥董铺岛,划转中国科学院用于研究所建设(简称6516工程)。
1970年12月,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正式成立。
1978年4月,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正式成立;9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
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正式成立。
1982年3月,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
2001年,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及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整合为一个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03年,中央编办正式批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成为法人单位。
2004年4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取消法人,并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08年4月,成立中国科学院非法人单元强磁场科学中心作为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内设机构。
2010年,分别成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
2011年9月,成立中国科学院非法人单元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作为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内设机构。
2014年12月,成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
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成立。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23年12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拥有职工约2700名,领军人才如两院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关键技术人才等300余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张裕恒陈仙辉吴宜灿万宝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龚知本万元熙刘文清李建刚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宝年
“万人计划” 入选者:李建刚
科研部门
据2023年12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下设7个研究单元,与地方政府共建6个成果转化平台。拥有3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实验平台。
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通用光学定标与表征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光伏与节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中子输运理论与辐射安全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能源林研究中心(合肥)、磁约束核聚变安徽省实验室、强磁场安徽省实验室、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安徽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环境毒理与污染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仿生感知与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光子器件与材料重点实验室、极端条件凝聚态物理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医学物理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高场磁共振成像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安徽省特种金属材料工程实验室、安徽省医用光学诊疗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智能驾驶技术及应用工程实验室、安徽省环境友好高效化肥农药工程实验室、安徽省环境光学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纳米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生物医学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单元: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智能机械研究所、强磁场科学中心、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
支撑部门:信息中心、服务中心、档案馆、文献情报与期刊中心、计量与检测中心、合肥现代科技馆
直属单位:中科院合肥肿瘤医院、附属学校、合肥科学岛控股公司
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河南中心、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
设施资源
截至2022年2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计量与检测中心拥有战略能源关键技术平台、量子科学研究平台、功能材料性能表征平台、理化性能测试研究平台、物质与生命交叉研究平台,具有材料测试、仪器制造、医药检测、地质矿产、环境监测与检测等仪器设备584台套,总值约10.8亿元。
据2023年12月图书馆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图书馆拥有引文、外文、中文及其它常用数据库共28种数据库资源。
据2023年12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拥有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共3个大科学装置。
合作交流
2020年4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深化科教融合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合肥科学岛举行。
2022年7月5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大讯飞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7月11日,通江县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四川中科森蓝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超微细钙功能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合作协议。
2023年9月25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荣誉表彰
2021年4月27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稳态强磁场装置研制团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2021年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202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团队被评为2022年安徽省先进集体。
2023年2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第六届“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
2024年9月2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已成功产生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为国际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新的里程碑。
科研成就
科研方向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方向包括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大气环境光学遥感、激光与光电子科学技术、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先进核能、生物物理、转化医学、先进诊疗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慧农业技术等。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磁约束核聚变、大气环境光学、强磁场科学与技术、卫星遥感遥测等方面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部分方向已处于国际领先方阵,在其培养的现代农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医学物理等前沿交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研成果
从2005至2013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国家科技奖共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重大科技成就奖2项,科学技术一等奖14项,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10部;专利申请量370件,同比去年增长22.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38件,同比去年增长29.0%;授权专利量186件,同比去年增长24.0%,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1件,同比去年增长23.7%;软件著作权114件,同比去年增长171%,其中103件已登记,同比去年增长164%。
截至202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8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另有1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成果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研制的组织血氧成像仪突破了组织光学参数提取、表面轮廓提取、图像切割、运动伪影消除等多项关键技术,这是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医疗器械,亦是第一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血氧成像技术产品。
学术期刊
量子电子学报》主要刊量子电子学领域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范围包括波长短于1mm的相干电磁辐射的产生、传播、探测与应用。包括基础光学、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激光物理、激光化学、激光光谱学、激光生物学、集成光学、纤维光学、光电子学、光学器件与仪器等学科所取得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成果,重要阶段性成果的研究简讯和教学研究,以及学科发展的概况和动态,学术会议活动的介绍等。主要栏目有量子物理、光谱、图像与信息处理、量子光学、激光技术与器件、激光应用、非线性光学、光电技术和材料、纤维和波导光学、大气光学与遥感等。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以及相关科研工作者。刊物曾多次获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及“安徽省优秀期刊” 奖。被国际检索期刊《科学文摘》(SA)、《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以及中国国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知网》等收录。物理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大气光学和环境光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与成果,重点栏目为进展与综述、大气光学、环境光学、环境光谱学、遥感、海洋光学、空间光学等。该刊已被英国《科学文摘(SA)》、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知网以及中国国内相关数据库收录。该刊面向读者主要包括大气光学和环境光学领域的科研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是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期刊。该刊共设四个栏目:论文与报告;综述与评论;研究与应用;信息与动态等。
《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文版)》 )创刊于1999年,是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主办的英文版学术期刊,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SCI)收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23年12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并设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大气科学、核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物理与化学、等离子体物理、光学、核能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精密仪器及机械、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等离子体物理、光学、仪器仪表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制冷与低温工程、动力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精密仪器及机械、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学、生物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物理与化学、等离子体物理、光学、核能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精密仪器及机械、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等离子体物理、光学、仪器仪表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制冷与低温工程、动力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精密仪器及机械、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学、生物工程
教学建设
据2023年12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拥有在学研究生约3100名。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徽图案由伸向三维空间的电子轨道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英文缩写与船状弧形线条组成。相互交织的轨道蕴含着科学研究海纳百川,相互融合的特征;电子围绕轨道运行,既表征物质科学研究的内涵,也象征着不同学科的凝聚和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图案以开放的理念,运用不同粗细线条的组合,形成了具有纵深感的空间感。寓意为物质科学研究领域巨大的包容性和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整体图案形如一艘承载着科技使命的中国学术之船正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精神文化
使命定位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依托大科学装置的定向性、建制化科学研究,构建“装置平台—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相互支撑牵引、带动赋能的结构化、一体化科研布局。着力推进磁约束核聚变、大气环境遥感监测、强磁场、特殊环境服役材料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促进物质科学与信息、生物技术深度融合,成为卓越的、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一流综合性科研机构。
文化活动
2023年5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科学岛首届科学艺术节正式启动。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单位简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2 18: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