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是在原内耗与固体缺陷院开放(重点)实验室(于1985年7月15日经中国科学院批准[(85)科发计字0717号]成立的首批对外开放的17个实验室之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实验室-依托
中国科学院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依托: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实验室-分期
实验室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 ~1996年,创建期。1990年经院批准由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和
中国科技大学共同管理内耗与固体缺陷开放(重点)实验室,期间经历了1988年、1992年和1996年由中科院组织的评估以及1991年由国家组织的评估。首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是我国已故国际著名金属物理学家--葛庭燧院士,他是国际内耗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由于在内耗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葛庭燧院士于1999年获得美国TMS学会梅尔奖。本实验室现已成为这一领域国际著名的实验室。
第二阶段:1997~2003年,拓展期。随着固体物理所学科的发展,2000年实验室成为国家“973”计划“纳米材料与
纳米结构”的第一主持单位和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根据中科院学科布局,决定把国际先进材料研究的前沿纳入,充实本实验室的研究内涵,拓展原有的学科领域,建立一个以先进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凝聚态物理为基础的新的学科方向。为促进新学科的发展,实验室申请进入了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并于2000~2001年度得到了的特别支持。经过几年筹备和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评审,2003年5月由科学院批准,将实验室更名为“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科发计字(2003)139号]),将纳米材料、纳米结构、新型功能材料和计算材料物理研究纳入新的实验室。
第三阶段, 2003年~,新实验室启动和研究工作全面开展。
根据实验室的研究积累和发展方向,确定了新实验室学科建设的目标。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探索纳米结构体系的生长机理,实现纳米结构的可控生长;拓展内耗研究领域,发展内耗研究手段并与其他当代先进实验手段相结合;研究材料结构与宏观物理性能间的内在联系;对材料的性质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设计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材料,发展性能优异的新型功能材料和器件。我们实验室拥有JEM-2010高分辨电镜、X射线衍射仪、光谱仪、比表面分析仪、超导量子干涉仪、
分子束外延设备、高性能计算机(SGI3900)等一大批大型实验设备和计算设备用于材料合成制备、结构表征、物性测试和计算。
在过去的四年中我们总计发表论文445篇(其中SCI405篇),专著7本,国际会议论文24篇,国内会议论文45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我们在一维纳米材料微阵列,准一维特种纳米材料,钙钛矿结构稀土锰氧化物薄膜的光诱导效应,团簇氧化和催化的理论研究以及液态结构的新认识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同时我们与美国、英国、德国、巴西、日本和罗马尼亚等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形成了长期的合作互助关系。在实验室的52个固定人员中,有研究员22人,副研究员20人,中级及以下10人。其中,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8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973”4项,“863”3项,攀登计划1项,国家基金11项,院知识工程创新项目4项。以后我们将继续在纳米结构体系和新材料的制备科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发展新的实验测试技术、研究理论及计算方法,争取在材料设计、制备及性能控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为功能材料在电子、光通讯及能量转换等领域的应用提供设计基础。
实验室-成果
2007年,中国科学院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更名已有四年。
2007年,我室的“过渡族金属氧化物自旋电子材料研究”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在揭晓的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中,我室的1篇论文榜上有名。有2篇论文分别获得安徽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1人获“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荣誉称号;1人获得第九届安徽省青年科技奖
2007年,我室获“973”重大科学专项1项(主持)、863课题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项,总装预研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航空科学基金项目1项、回国人员留学基金1项、研究院院长基金项目4项、研究院院长基金火花项目2项,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项目1项。
2007年,我室承担国家“863”项目2项、“973”项目子课题5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和面上项目29项,科学院方向性项目1项等。年度到位科研经费1750万元。
2007年,我室主办了两次中科院环境纳米材料与技术专题战略研讨会,我室参与主办了第六届材料加工、性能和行为国际会议,有1人担任本次会议的副主席,2人担任本次会议的分会主席。我室参与主办了第七届全国
分子束外延学术会议,1人担任本次会议的主席。我们多次举行研讨会,进行学科调研、目标凝练,制定实验室的发展战略与目标,明确未来工作重点与主攻方向。2007年10月26日,我们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各位委员认真听取了我室各主要学科的最新成果介绍,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2007年,我室出版一部国际专著,在国际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学术论文141篇,国际会议邀请报告6篇,国内会议邀请报告9篇,授权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19项。
我们将人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针。2007年度,有2人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有15位优秀毕业博士研究生,4位硕士研究生、1位本科研究生加入到我们实验室。经过调整和努力,已形成一支较强的人才队伍。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室在2007年度共有40名博士研究生和6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其中,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人,优秀奖2人。接受国内外专家访问、客座人员短期工作和培训16人次。共有22人次出访。
2008年,我室的“液态金属关键问题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于2008年5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Thomson Reuters卓越研究奖”颁奖盛典上,我室有2篇论文入选“中国卓越研究奖”。
2008年10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由我室主持的“973”项目“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研究团队被国家科技部授予“973计划优秀研究团队”。
2008年,我室新申请到“973”重大科学专项子课题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环境纳米材料与技术平台建设项目获科学院批准。
2008年,我室承担国家“863”项目3项、“973”项目子课题9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和面上项目29项等。年度到位科研经费2300多万元。
2008年,我室主办了第六届全国液体和软物质物理学术会议,参与主办了The 2008 Australia-China Workshop on Terahertz Optoelectronic国际会议。
2008年,我室在国际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学术论文109篇,国际会议邀请报告8篇,国内会议邀请报告6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申请发明专利33项。
实验室-人才
我们将人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针。2008年,我室获中国科学院“杰出贡献教师”光荣称号1名,获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1名。我室现已形成一支较强的人才队伍。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室在2008年度共有35名博士研究生和10名硕士研究生毕业,获中国科学院5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1人。接受国内外专家访问、客座人员短期工作和培训24人次。共有13人次出访。
我们将努力把握科研方向,凝炼科研目标,营造宽松学术环境,激励创新机制,汇集优秀人才,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力争做出更好成绩,为把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有特色、不可替代的,国际上有影响、有地位的实验室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