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仙辉,1963年3月出生于湖南湘潭,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物理科学部主任(兼职)。
人物经历
1963年3月,陈仙辉出生于湖南湘潭。
1979年9月至1982年7月,考入宜春师专(现宜春学院)就读物理系。
1982年8月至1986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省棠浦煤矿子弟学校,担任该校副校长。
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在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89年9月至1992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攻读理学博士学位。
1992年6月至1993年10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讲师。
1993年10月至1998年4月,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94年5月至1995年4月,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研究工作。
1995年5月至1995年10,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斯图加特马普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工作。
1998年5月至2002年12月,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
1998年7月至1999年2月,在日本高等研究院(北陆)任访问教授。
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2001年1月至2003年2月,在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克萨斯超导研究中心任访问教授。
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讲座教授。
2005年1月至2005年11月,在香港大学任访问教授。
2006年8月至2006年9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访问教授。
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5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
2021年7月,被聘为合肥工业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2023年9月,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物理科学部主任(兼职),聘期4年。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陈仙辉发现的新型超导体涵盖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富勒烯超导体,铁基超导体和有机超导体等多种体系。在铁基超导体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首次在铁基超导体(常压下)实现40开以上的超导电性,给出了相图及反铁磁与超导电性竞争和共存的证据,发现大同位素效应和磁化率线性温度依赖关系的普适行为;在强关联电子体系中发现多自由度相互作用导致的反常行为;陈仙辉基于黑磷具有与石墨类似的二维结构且有能隙,提出开展对其研究的思想。随后,他利用高温高压技术生长出高质量黑磷单晶,并与复旦大学张远波等小组合作,成功地在二维黑磷薄层晶体实现了场效应晶体管。
截至2020年11月,陈仙辉已在Nature(6篇)、Science(2篇)、Nature子刊(20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40篇)和PRX (6篇)等刊物发表SCI论文400余篇,SCI 引用近30000次,单篇最高引用4480余次。
据2022年3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官网显示,陈仙辉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人才培养
1996年至2014年,陈仙辉给中国科技大学本科生教授“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2014年,为了让本科生更快地接触凝聚态物理的前沿知识,陈仙辉开设了“凝聚态物理前沿”一课。
陈仙辉坚持“一对一”指导研究生,经常到实验室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分析数据。对于实验数据,陈仙辉的要求几乎苛刻。实验结果出来后,他要求多次重复,做到确定无疑。
截至2009年9月,陈仙辉培养了10名博士、5名硕士。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认真、坚持、激情、低调的陈仙辉,深深影响了他的弟子。(《科学时报》评)
在科学前沿的“超导”领域,陈仙辉在艰苦跋涉中坚持了三十年,为中国也为世界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中国江西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