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是大学最早建立并开始招生的学院之一。2020年9月,经济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融合,经济所领导同时担任经济学院主要领导。现任院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研究员。
办学历史
202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印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院系调整暨推进科教融合改革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该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起,共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并进一步加强各研究生教学系建设。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0余人,其中学部委员4人、荣誉学部委员12人、特聘教授17人、教授60余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95%以上。学院在职教师中,有3人获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2人获评“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称号,4人获国家级“百千万”人才称号,1人获宣传文化思想青年英才称号,8人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位教师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省部级学会会长及副会长。
学院概况
经济学院成立于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最早建立并开始招生的学院之一,近两年的招生规模稳居全校第一。经济学院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部分经济类专业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类专业师资等而建立的。
经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立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41年研究生培养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广泛吸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培养的宝贵经验,并强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各研究所的深度科教融合。
经济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是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以及经济学部其他研究所的雄厚师资和科研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有九个研究所(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财经战略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这些研究所从师资、学科建设、科研等多个方面,支持经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2020年9月,经济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融合,经济所领导同时担任经济学院主要领导。现任院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
经济学院现有本科专业学位点1个,硕士学位点10个,博士学位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在读学生600余人。专业覆盖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统计学等二级学科;包含上述7个二级学科的同时,经济学院还在世界经济、数量经济和金融学共计10个二级学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经济学院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以及经济学部各研究所研究人员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本科和硕士教学经验,还有老师获得了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学院还聘请社科院众多知名学者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研究人员担任学院的长聘教授、副教授。裴长洪、张宇燕、杨春学、左大培、李雪松、杨志勇等专家学者均是学院的长聘教授。
在教学中,学院的长聘教授、副教授与学院专任教师共同为学生授课。通过平行选课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授课的方式,充分发挥长聘教授和专任教师各自的优势。为达成高质量实施课堂教学和科研教学,学院很多课程都进行小班化教学、研究型教学。
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师资雄厚,学生人数规模小的特点,学校在本科生的培养中,设立学业导师制度,探索“师徒制”的培养模式。经济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的100余位博士生导师担任本科生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不仅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方面的指导,更对学生进行追求科学、严谨求学等方面的言传身教。学院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在科研工作中招募学生作为自己的学术助手,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
经济学院坚持高水平、开放、国际化办学。学院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相关院系开展教学培养上的互动合作。学院还与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用友软件、北京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实务部门有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高水准的实习、实践机会。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已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杜兰大学美国圣母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国际知名的经济学者来院访问和讲学,还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周、专题工作坊、海外学习交流项目等形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国际学习和科研机会。
经济学院在提升和强化教学的同时,非常注重科研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经济高等研究院管理机构设在经济学院。学院现拥有大数据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公共经济与投融资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品牌领导力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促进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和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经济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学校在马克思主义和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研究资源上的优势,做好学生的党团等学生组织建设,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组织三位一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为鼓励本科生参与实践和科研活动,特别设立了新苗计划。经济学院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新苗计划,成立学术团体、读书会,参与课题研究等。
经济学院在校生,不仅人数是各学院中最多的,而且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勤奋好学。他们在各种学习竞赛学术活动中斩获众多奖项,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比赛、美赛中,分别获得多个一等奖、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ERP沙盘对抗赛中,先后获得全国总决赛一、二等奖;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他们是学校各类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骨干,不仅推动着建设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经济学院文化,而且还引领学校的学生学术和校园文化。
经济学院将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师资和科研优势,着力发展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科的办学特色,聚焦英才教育,致力于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具有家国情怀,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能够在党政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其他部门从事经济学研究、教育、管理和实操的高级专门人才。
特色培养
本科生学业导师
“师徒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多年探索不断完善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社科大本科教育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师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导师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方面的指导,更对学生进行追求科学、严谨求学等方面的言传身教。
中国社科大实施课程主讲教授制、讲座教师制等师资建设制度,聘请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知名教授、国家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内外知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等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师徒制”提供支持。同时,中国社科大聘任顶尖的教师投入到一线教学,负责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的讲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优质教育。
本硕博一体化
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中国社科大经济学院将在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基础学科、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学科中,陆续开展连续培养,向本科教育导入研究生教育资源,通过加大推免力度、硕博连读等形式,推动实现“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国际化
中国社科大注重通过国际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及对外交流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合作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60多个机构间合作协议,合作伙伴涵盖各国的科学院、知名大学、智库、政府部门及国际组织,形成了一个覆盖完整的高层次交流合作网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与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港澳台地区多所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中国社科大在此基础上,深化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双联学位、海外学习等形式,在经过2-3年本科校内学习基础上,优秀的在校生可选择海外学习途径,继续攻读学位。同时中国社科大也将大力引进国际学术资源,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多元教育。
学生学术发展
中国社科大努力发挥社科院雄厚的科研力量,推进科教融合,为学生提供独具特色的优质教育。根据学生学历层次、专业特点不同,中国社科大启动了本科生“人文社会科学新苗支持计划”,该计划是以“重学术、爱科研、强能力”为原则,积极探索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提升,形成以“课题研究”、“读书会”、“学术团体”、“学术竞赛”、“成果奖励”五位一体的本科生科学研究管理体系。
在“人文社会科学新苗支持计划”实施过程中,中国社科大经济学院注意整合学业导师和青年教师力量,共同助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学院希望通过“人文社会科学新苗支持计划”的实施,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提升本科生的学术能力,尤其是学术逻辑思维能力、学术分析思考能力和学术语言表达能力,挖掘学生学术潜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广阔学术视野和卓越学术潜质的优秀人才。
组织机构
现任领导
名誉院长:逄锦聚
院长:黄群慧
常务副院长:张涛
党总支书记:钟德寿
副院长:朱恒鹏李石强
所获荣誉
2022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2020级硕士班团支部被评为“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
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由20世纪20年代成立的两家研究机构改组、合并、更名,几经变迁发展而来。1926年7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于北平设立社会调查部,1929年改组成为独立的社会调查所;1928年3月,中央研究院于上海设立社会科学研究所。1934年,社会调查所与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成为新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45年更名为社会研究所。1950年改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经济研究所。1977年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并发展至今(各发展时期以下统一简称经济所)。
自社会调查所组建,经济所先后经历了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时期。经抗战烽火之洗礼、见乱世中国之重生、立时代改革之潮头、发经济理论之先声,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代表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主流。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劳动问题、对外贸易、财政、金融、人口、统计、经济史、战时经济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所逐渐发展为以经济学综合性、基础性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聚焦重大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坚持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并重,发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坚强阵地、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学术引领、中国重大经济问题研究的智库支撑”三大定位的国家级综合性经济学专业研究机构。经济所目前设有14个研究室:政治经济学研究室、《资本论》研究室、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微观经济学研究室、公共经济学研究室、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外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经济增长研究室、收入分配研究室、人工智能经济研究室、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室;5个院级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上市公司研究中心、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个所级研究中心: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决策科学研究中心;管理2个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有经济研究智库,1个全国性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管5个学术社团: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中国比较经济学研究会、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1个基金会: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
经济所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有一大批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理论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在此耕耘不辍、著书立说、学术报国,其中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人(陶孟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4人(狄超白许涤新、陶孟和、骆耕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5人(刘国光、张卓元刘树成朱玲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2人(于祖尧朱绍文吴承明汪敬虞赵人伟、骆耕漠、戴园晨孙世铮宓汝成经君健聂宝璋项启源),以及千家驹陈翰笙顾准严中平李文治等学界泰斗。陶孟和、杨端六蔡元培杨铨傅斯年巫宝三、狄超白、孙冶方、许涤新、刘国光、董辅礽、赵人伟、何建章、张卓元、刘树成吴太昌裴长洪、高培勇先后担任所长。现任所长黄群慧。
经济所注重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主办的《经济研究》(1955年创刊)、《经济学动态》(1960年创刊)、《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创刊),在国内经济研究领域学术期刊中居领先地位。2020年又创办了《经济思想史学刊》(季刊)。经济所图书馆积累了包括较为齐全的中外经济学专业藏书约70万册,其中古籍、地方志7400余种、近6.2万册,文书档案约2.5万件,其中不乏珍稀馆藏。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8 10:12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师资力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