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启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经济学家
项启源(1925年5月—2018年6月2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笔名汪洋、唯实、方辛,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25年5月,项启源出生于浙江杭州。
1943年—1948年,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经济系。
1956年—1959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班,毕业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978年—1982年,历任《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主任。
1979年,获评为副研究员、副编审。
1982年—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83年,获评为研究员。
1985年,离职休养。
2011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201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项启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收入分配的问题上,早在1962年,项启源即提出按劳分配规律要经历一个从作用不充分到作用比较充分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劳动报酬的差距要经历一个小—大—小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后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提出要在中国成功地建立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一个在理论上存在分歧、在实践上颇有难度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的基本条件还存在,但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和商品货币关系,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必将发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重大变化。这种现实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更为复杂。
20世纪80年代初,项启源提出了经济规律体系这一范畴。他认为,认识和运用经济规律,不仅要研究每个经济规律各自的客观要求,而且要全面研究各经济规律在同时起作用中的相互关系,要按照经济规律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关系来认识和运用经济规律;1980年,项启源与余少波提出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互作用的原理具体化,对于学术界长期没有解决好的生产力究竟怎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究竟怎样反作用于生产力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在实践中发展。
1996年,项启源提出运用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诸经济规律中,按劳分配规律始终起着主要作用。还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向劳动者个人进行分配的主体,已由国家转变为企业;按劳分配所要求的同工同酬,也首先体现在以企业为单位的集体劳动贡献上。
项启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定位理论研究方面,同样做出了贡献。2001年,项启源提出应当从学术角度探讨初级阶段历史定位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提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既不是前者服从于后者,也不是后者服从于前者,而是相互适应,相互交织,形成新的优势。
截至2018年6月,项启源共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当代经济研究》《经济纵横》《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项启源是一位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信念和鲜明治学风格的经济学家。他是中国经济学界主张从经济规律系统角度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评)
“项启源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信念和鲜明治学风格,抱着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理论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不懈努力,孜孜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国经济时报》评)
参考资料
项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18逝去的背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16: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