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1951年12月出生于宁夏银川,祖籍安徽寿县,发展经济学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51年12月,朱玲出生于宁夏银川。
1968年11月,到陕西省蒲城县东党公社尧山生产大队当农民。
1970年—1977年,先后任职于陕西蒲白矿务局机修厂和陕西蒲白矿务局机修厂职工子女中学。
1977年,入读西北大学历史系。
1978年,以《资本论》科目满分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班。
1981年,获得武汉大学经济系硕士学位,后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988年,获得联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农经系博士学位。
1992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2011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朱玲在农村社会经济制度转型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社区功能补充论;在农村减贫途径的探索中,提出将救济与就业促进相结合,并借助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实现减贫和发展的理念;在卫生经济学研究中,揭示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民工医疗保障领域的责任缺位问题;在把性别视角引入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用统计模型分析农地分配、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中的性别不平等。
据2023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史网网站数据,朱玲作为第一作者,已发表英文专著4部,作为第一作者和第二主笔(或主编),发表中文专著10部,中文论文100余篇,英文论文20余篇,其主要著作有《
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
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等。
据2023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史网网站数据,朱玲已主持中国社科院院级课题8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个,国家发改委、社保部、卫生部、农业部等部委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德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机构的双边合作课题10余个。
人才培养
朱玲治学态度严谨,强调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广泛阅读学术著作打下经济学基本功,在学习和研究中使用国际通行的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她重视实证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提倡用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邀请中国国内外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举办学术讲座、指导学生写作和参加课题研究、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实践调查等多种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她还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教育背景、兴趣和特长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1970年—1977年,朱玲在陕西蒲白矿务局机修厂职工子女中学教授“地理”和“历史”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朱玲出生于教师之家,她的父母在陕西煤矿学校分别教授数学、语文和财会,并给了子女良好的家庭熏陶。
人物评价
“作为中国国内少有的女性经济学者,朱玲低调、谦和,自称忙忙碌碌、举轻若重,大家却尊敬她的治学和为人。”(《经济》评)
“朱玲严谨、注重细节,是一位富有爱心的学者。”(《
经济研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