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通讯社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通讯社,是以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与中国有关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通讯社。
简介
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由范长江、胡愈之等1938年在长沙开始发稿、于桂林正式成立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视频、版面、图表、网络、新媒体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用户遍及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涵盖海外主要华文媒体的全媒体客户网络。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之一。1995年,中新社在香港分社上网,中新社的稿件从此进入国际互联网。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并办有中国侨网。中新网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
中新社编辑出版《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报、《世界华文传媒年鉴》《中国慈善家》等报刊。《中国新闻周刊》除发行中文版外,外文版共发行美国版、英国版、日文版、韩文版、意大利文版、南亚版、法文版、俄文版和阿拉伯文版七个语种九本杂志。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已先后在南京武汉长沙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阳福州石家庄、成都举办过十一届。“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秘书处设在中新社。
历史沿革
1952年9月,经刘少奇建议,新机构定名“中国新闻社”,定位为“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1954年2月13日,把原来印发的广播新闻稿、通讯稿选稿改编为综合的日刊——《中国新闻》。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0001。
1954年11月28日,中新社第一届理事会会议在北京南河沿文化俱乐部召开。
1959年1月,中新社电影队成立。中新社电影电视工作由此发端。
1960年,中新社摄制的《泰山南北》《北京漫步》《齐鲁英豪》等影片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上映。
1962年12月20日,在中侨委礼堂召开全社会议,庆祝中新社建社10周年。
1964年底,采用中新社稿的海外华侨报刊已达70家以上。
1974年6月27日,中新社记者蔺安稳采写的《秦始皇陵出土一批武士陶俑》成为中国媒体对“世界第八奇迹兵马俑出土的首次报道。
1975年5月15日,“中国新闻广播电台”停止口语记录新闻广播。发稿方式改为中文电传模写,是中新社发稿工作的一大改进。
1979年10月6日,中新社播发通讯员稿《宋景孚等回国为父宋哲元扫墓》,此稿获1980年全国好新闻二等奖。这是中新社稿件首度获全国好新闻奖
1983年1月30日,由中新社与英国阿什影业公司合拍的电视纪录片《龙的精神》在英国第四频道开播,引起轰动。这是中国内地电视片合拍片)首获“艾美”大奖。
1984年6月,彩色故事片《原野》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获评“最值得推荐影片”,并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7年9月15日,中新社安排并接待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到祖国大陆采访。这是38年来台湾记者首次到祖国大陆公开采访。
1988年,中新社从美国引进“中新社IPX-16国际通讯网”系统,开启中新社数字通信之先河。
1988年,中新社与辽宁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的电影故事片《春桃》出品。获国家广电部优秀影片华表奖,第12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9届香港电影节十大华语片奖。
1991年8月12日,中新社记者郭伟锋和新华社记者范丽青突破42年人为藩篱,前往台湾采访。
1992年11月,中新社和台湾《中国时报》社在台北共同举办两岸媒体首次研讨会。
1995年4月,从香港接口进入国际互联网,使中新社成为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
1997年2月17日,中新社新闻采编网络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是中国内地同业中规模最大的、分布地域最广的能够通过因特网联网作业的新闻采编系统
2000年1月1日,《中国新闻周刊》创刊。中新社旗下还有《华声视点》《经济周刊》《中华文摘》《时代传媒》等刊物。
2000年2月,中新社记者王瑶拍摄的《六十岁的艺术家重返舞台》获43届“荷赛”(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艺术类组照一等奖。
2001年9月16日到18日,中新社主办的“首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在南京举行。
2002年8月14日,由中新社主办的《世界华文传媒年鉴》,于2003年正式出版,是记录华文传媒发展历史的大型辞书,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2003年8月,《中国新闻社50年史稿》一书出版。这是中新社首次编辑出版本社史稿。
2004年7月,中新社南海影业公司拍摄出品的故事影片一百万》被2004年美国纽约国际独立电影节评选为最佳外语片。
2005年6月12日,中新社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上海签署合作协议,联合设立教学实习基地
2008年1月16日,中新社《世界华商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发表。
2008年1月,中新社社委会首次编辑出版《中国新闻社章程》。这是中新社制度建设的总体规范核心内容,共收录近百项工作制度管理规定,也是中新社全面加强制度建设的标志。
2011年7月1日,中新社推出英文网站,域名为Ecns.cn。
2012年6月5日-12日,中新社和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共同举办了“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活动。此后,中新社每年举办“行走中国”采访活动。
2012年9月13日,中国新闻社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中国新闻社题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分别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纪念大会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出席大会。
2013年8月,以“中国新闻社”为认证名,在新浪开设法人微博账号,在脸谱、推特等境外著名社交网站开设微博账号。
2014年2月,举办“新世纪丝绸之路华文传媒论坛”,启动“新世纪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采访活动,陆续派出六路记者分赴十余个国家进行采访,以多种形式对外传播“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4年,中新社记者贾国荣以一组报道中国运动员精神风貌的组图《杠上争锋》,获得第57届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金奖。
2015年,开发推出了针对广大侨胞的应用性移动客户端《侨宝》1.0版本。
2016年,主办财经媒体中新经纬,以移动客户端等为主要传播平台,传播财经资讯、解读经济政策、讲述商界故事。
2017年10月,中国新闻周刊首期“雄安专刊”——《雄安时代》正式出版上市。
2018年,中新社电讯通稿《“十九大十九问”系列报道》和中新网《权威专家解析印军非法侵入我国领土的背后》两件作品,分别荣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和网络访谈项目一等奖。
主办活动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作为主要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多元化服务的通讯社,中新社成功地搭建起这个开放性、国际性、高层次的平台,为世界各地的各类华文媒体探讨自身在海外的生存发展,促进海外华文媒体之间及它们与中国大陆传媒界的沟通和交流,提升海外华文媒体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表达海外华文媒体的心声提供了重要平台。华文传媒论坛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在港澳台、海外华文媒体及中国大陆的新闻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组织机构
中新社总社设在北京市,下辖总编室、通稿发稿中心、政文部(军事部)、经济部、摄影部、特稿中心、港澳台部、国际部、网络中心 [ 中新网编辑部视频新闻部侨务新闻部]、影视部、海外中心、《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编辑部、图片网络中心、华文传媒研究中心、中新经纬等10 余个采编部门和10 个管理职能部门。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香港、澳门,设有33 个分社,在台湾派有驻点记者。在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德国、俄罗斯、法国、菲律宾哈萨克斯坦、韩国、加拿大、柬埔寨、马来西亚、美国、南非尼泊尔、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英国等19 个国家设有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
中新风格
十六字方针官话民说,中话西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
所获荣誉
2020年1月8日,中国新闻社政文部入选2019年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公示名单(公示期为2020年1月8日至1月14日)。
2023年11月,由中国新闻社刊播的《中共二十大将如何标注历史新坐标?》(项目:重大主题报道)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社长:陈陆军
副社长:王旻
历任领导
主席贺信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在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中新社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祝贺。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70年来,中新社坚持爱国主义的报道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了积极作用。
习近平希望中新社以建社70周年为新的起点,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社会责任报告
2023年度中国新闻社社会责任报告发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19:55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