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英文:Th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社会公益性国家级科学研究机构,创建于1957年8月,是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系和农药系为基础,首批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五个直属专业研究所之一。
历史沿革
建所初期
1949年4月20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旧农林部中央农事试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的基础上成立,设植物保护系、农业理化系,以解决国家的粮棉增产为首要任务,承担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和农药合成研究工作。
1957年8月27日,以原华北农科所植物保护系和农业化学系农药研究部分为基础,成立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建院初期首批五个专业研究所之一。工作重点以面向社会主义新中国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农业生产技术为宗旨,开展控制病虫害研究,增加农作物产量,保障农产品供给。
文革时期
1966年,全国“
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植保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冲击和影响。
1969年底,植保所人员被拆分数处,病虫害部分下放河南新安县农业生物研究所、农药部分下放四川重庆中国农科院柑橘所等。
1971年,河南新安县农业生物研究所搬迁至河南新乡中国农科院灌溉所东牧村,保留单位名称,撤销处室建制。后来农药室改建成四川农业科学院农药研究所。
1974年,提出了中国植物保护工作方针。
1978年,12项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开拓发展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植保所重新回迁北京原址,恢复建制。年底,植保所下放河南新乡(病虫害部分)与下放重庆北碚(农药部分)的两地人员返回北京,开始恢复重建;同年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室成立。
1989年,原子能所微生物室划归本所。
199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成立。
1992年、1996年,植保所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开发能力综合评估”活动中,两次获得榜首,并获得“全国农业基础研究十强研究所”称号。
1992年,承担的“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对国内外开放运行。
2006年,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整体并入植保所科研创新体系。
2013年,设施先进、功能配套的1.6万平方米国家农业生物安全中心开始运行。同年入选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第一批试点研究所。
2014年,研究所新增作物线虫病害流行和防控和天然产物农药生物合成与调控机理两个创新团队。
科研条件
设施资源
科研设备
截至2013年5月,依托于研究所的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建筑面积共计16897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109台/套、试验台通风柜等200台套。
据2016年11月研究所直属的
北京中保绿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显示,公司生产车间占地30000多平米,试验示范基地5000亩,拥有全自动生产线18条,具备SC、EW、AS、WDG、WP、ME、GR、EC等11种剂型200多规格的生产能力。
数据资源
据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数据库收录754种入侵物种、2773张物种图片、1330条普查记录、23960条排查记录、1474次标准地调查。研究所拥有
CNKI全文数据库、国研网、Web of Science、
维普期刊数据库、图书馆馆藏中文科技文摘数据库、
万方数据、图书馆馆藏外文科技文摘数据库、Ulr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Wiley Online Library、Taylor Francis Journals Online、SpringerLink、SpringerProtocols、SourceOECD、ScienceDirect、Science Online、ProQuest 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PNAS等数据检索服务。
科研部门
据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设有7个研究室,拥有1个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联合实验室、2个农业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8个野外科学观测实验室站、1个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中心等。研究所是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的挂靠单位。
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药化学及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杂草鼠害生物学与综合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
联合实验室:MOA-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中美生物防治合作实验室
农业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植物抗病虫性及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野外科学观测实验室站:农业部廊坊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锡林郭勒草原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桂林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天水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长岛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新疆库尔勒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吉林公主岭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研究室:植物病害研究室、农业昆虫研究室、农药研究室、生物防治研究室、植保生物技术研究室、生物入侵研究室、杂草鼠害与草地植保研究室
人员编制
据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238人,其中科技人员20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12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14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中华农业英才1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6名,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中组部“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计划”A类人才5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向文胜、李显春、
周雪平、
吴孔明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何晨阳、
周雪平、
吴孔明等
合作交流
据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在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方面,拥有2个联合实验室,即“农业部-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和“中美生物防治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外专局引智基地,即“绿僵菌生物防蝗基地”和“无公害微生物农药生产应用技术基地”,并于2012年在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命名中被授予“国家农业生物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称号。
据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先后与
美国、
加拿大、
墨西哥,
荷兰、
俄罗斯、
比利时、丹麦、
瑞士、挪威、
英国、
意大利、
德国、
西班牙、哈萨克斯坦,
澳大利亚,
韩国、
日本、
蒙古、
越南、老挝、柬埔寨、
缅甸、
泰国、
朝鲜等国家有关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与国际应用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CABI)、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CIMMYT)、国际原子能组织(
IAEA)、国际水稻所(
IRRI)、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等国际组织,与
孟山都、先锋、
先正达等大型跨国公司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50余个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据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每年,接待来访国外专家50余个团组、150人次,邀请国外专家作学术报告40-50次;选派出访专家40余个团组、7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交流培训等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多人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或大会报告;主办或承办国际大会、地区性和双边国际学术交流会议10次;研究所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任职20余人次。
据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在引进国外智力资源方面,与多名专家签署长期客座教授协议: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Jan Leach教授、
美国杜克大学董欣年教授、
比利时列日大学Frederic Francis教授、丹麦
奥胡斯大学Gabor Lovei教授、英国洛桑研究所周警疆博士、美国
迈阿密大学梁春教授、英国
苏塞克斯大学Neil Crickmore教授、法国农业科学院Didier Lereclus教授、CABI瑞士中心主任Ulrich Kuhlmann博士和CABI北京代表处张峰博士。Gabor Lovei教授和Jan Leach教授分别入选国家外专局2011,2012-2013年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计划;CABI瑞士中心主任Ulrich Kuhlmann博士获得2012年中国政府“友谊奖”。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据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自“十二五”以来,获得各种科技成果奖励4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25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6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奖10项。“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农业入侵生物的预警与监控技术“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藏高原青稞与牧草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及应用”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13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和获新品种保护4个,获得农药登记证11个,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99项。
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兴农等方式,开展技术服务、技术转移,示范推广科研成果。2009年以来,研究所针对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研发主要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防治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品种等176项,其中93项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地控制了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实现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3亿元左右,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治理发挥了作用。
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在2013~2015年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41项,发表SCI论文617篇,其中院选顶尖SCI核心期刊或相应级别论文9篇,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11月,研究所推选的“盲蝽类重要害虫种群监测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蛋白质诱导植物免疫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产品创制”“小麦孢囊线虫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3项成果获2016年度中国植保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2024年1月5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该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提出了调控斜纹夜蛾昆虫性信息素释放行为的纤维载体结构设计策略,成功创制了调控昆虫性信息素释放行为的新载体。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纳米快报》上。
学术期刊
《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原刊名为《
中国生物防治》、《生物防治通报》,1985年由中国害虫生物防治的先驱—邱式邦院士创办,1995年更名为《中国生物防治》,2011年更名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该刊由农业部主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500种科技类期刊之一。
刊登内容涉及农、林、水产、卫生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有害生物,如昆虫、病毒、细菌、真菌、线虫、杂草等的生物防治技术及其机理研究。刊登内容设定期栏目和不定期栏目。定期栏目包括特邀综述、研究报告、专题综述、研究简报等;不定期栏目包括基础知识与实验技术、国外生防、生防论坛、生防技术快讯等。
《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
该刊已被《CAB(英国)》、《Agrindex(
FAO)》、美国《
化学文摘》、《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家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库收录,被纳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科技期刊500名精品数据库。
主要刊登有关植物病理、农林业昆虫、杂草及鼠害等农作物有害生物、植物检疫、农药等植物保护学科各领域原始研究性论文和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技术成果文章,优先发表创新性突出的文章。设有固定栏目:研究报告、调查研究、研究简报、技术与应用;不定期栏目:专论与综述、实验方法与技术、基础知识、有害生物动态、专家视角、争鸣、图说植保;另外还有科技信息、学会活动、书讯、会讯小栏目。
《
植物保护学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国家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植物保护学报》已被美国《化学文摘(
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技术文摘
CABI)》、《美国农业文献索引AGRICOLA)》、《国际农业文献索引AGRIS)》、《英国动物学记录
ZR)》、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等国际主流数据库收录,并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系统《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生物学文摘》、《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录。
主要刊登农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农药等方面未曾发表过的偏重应用或与应用联系较紧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及研究简报等。
《
生物安全学报》是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与
福建省昆虫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生物安全科学国际前沿的中英文学术杂志,2010年创刊,于2011年起正式在国内外出版发行。主要登载有关生物入侵、农业转基因生物、农用化学品、新技术等带来的生物安全科学问题的原始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及研究简报等。
《
植物检疫》主要刊登植物检疫和危险性有害生物的研究报告,有害生物检测鉴定、除害处理、产地检疫、调运检疫、疫情检查与监管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国际植物检疫和病虫害疫情动态等信息;该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和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北京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收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重点二级学科的硕、博士学位授权点。
教学建设
据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共有在籍博士生79人,硕士生217人,联合培养客座研究生200余人,外籍研究生16人。
研究生由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统一组织招生、授课和学位授予,课程学习期间由研究生院实行全方位管理;课程结束后跟随导师进入研究所开展课题研究,直到完成毕业论文,在所期间,研究生主要由各专业研究所负责管理,研究生院进行辅助管理。
研究所定期评选研究生奖学金,参与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年度优秀论文的评选。2016年9月,研究所3名研究生获中国农科院2015年度优秀论文奖。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研究所标志是由研究生英文简称“IPP·CAAS”构成的艺术图案。
“I”使用英文小写字母,其中小写字母的点为红色圆点,标志整体为绿色,与植物保护的研究特色符合。
图案整体又如“保”的图案,寓意植物保护。
名流题词
现任领导
所获荣誉
2022年8月,入选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表彰名单。
2024年10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因有效防控草地贪夜蛾并促进全球粮食安全获得2024年粮农组织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