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渐书院选址在江苏省通州直隶州余西场通源镇东街东岳庙西侧(今属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
孔子诞辰9月28日正式开办。
东渐书院的创办是通东大地上的一件大事,是清朝年间通东地区惟一的官办
书院,与南通
紫琅书院、海门师山书院齐名,培养了不少人才。
书院取名东渐,也是
李鸿章提议。东渐并非完全是
西学东渐的意思。李鸿章24岁
进士及第,熟读经书。东渐二字取自《
尚书》: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暨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其意思是:东方到大海,西方到沙漠,还有南方、北方,都听从朝廷法令。
清同治七年(1868年)即
盐民暴动被镇压的第三年,
两江总督、两江盐政李鸿章捐钱400千,通州知州
梁悦馨捐钱800千,
余东典商捐钱600千,灶户彭维聪、彭宝荣捐钱1600千,由通州署延请
山长课试生童,正式在通东地区创办书院。拨余东场磐基墩荡田岁租钱148千912文,
吕四、余东、余西、
金沙四场商每引捐钱340千,为山长修脯、生童膏火之资。
民国三年(1914年),
张謇与其兄
张詧筹银三千元,将东渐书院及东侧东岳庙改建为南通第三高级小学。东渐书院的由来:据《
南通县图志》载,“建设之意,以本乡之东,地近海滨,解读书者十不得一,乃谋之斯院以促进文化焉。自学校兴,即改为初等小学;近复改为南通县第三高等小学,而以初等小学移建于院东之东岳庙云”。
在《南通
地方自治之成绩》中,记载更为详细,“民国二年初,州人张謇以第一高等小学成立,谋就余中乡东渐书院旧址改设第三高等小学”。这是“
废科举,倡新学”以来通东地区最早的一所学校,为
通东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翻看
红十四军史,通东地区红军大队的实际创始人仇建忠、俞海清、
唐楚云、俞金秀、仇恒忠等数十人,均是南通第三高级小学毕业的。可惜的是,民国27年(1938年),日寇侵占
四甲镇,校舍被占,所有资料丢失殆尽,致使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四甲中学、四甲中心校在清朝、民国时80余年的校史几乎空白。
1951年,通东地区第一所初级中学——私立余中初级中学,在原东渐书院旧址建成开学。1960年,改为海门县
四甲中学。书院原有房屋建筑已全部拆建,目前尚存有石碑两块。
清朝重臣李鸿章,或出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抱负或出于当年错误屠杀盐民的负疚感,一直关注东渐书院。东渐书院创建第28年,即光绪21年(1896年),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赋闲在家,他委托在他家当了4年家庭教师的
范当世(书画家
范曾的曾祖父)出任东渐书院山长。
范当世(1854~1905)字无错,号肯堂,因排行居一,号伯子。原名铸,字铜士,通州人。清末杰出的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诗多沉郁苍凉之作,著有《
范伯子诗文集》。范当世的出任,表明东渐书院曾吸引不少志士仁人,使东渐书院一时成为通东地区文化中心。范当世后来受张謇所邀,兴办南通教育,成为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导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