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军的主力部队之一。由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于1936年11月改编而成。军长汪雅臣,政治部主任王维宇。下辖15个团,共约1000人。主要活动于五常、榆树、宾县、拉林等地。1938年春,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1941年1月29日,军长汪雅臣不幸阵亡,全军散失。该军在异常艰苦的五常、舒兰山区坚持斗争,作战百余次,歼灭日伪军数千人。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第26旅第34团士兵
汪雅臣带领数名有爱国思想的士兵携枪到五常县东南部山区进行抗日活动。1932年冬,这支队伍发展到50余人,称为“双龙队”。1934年2月,“双龙队”联合附近抗日武装,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共400余人,继续在五常地区打击
日伪军。1935年春,
汪雅臣率部找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要求接受共产党领导。不久,
汪雅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这支队伍即配合在哈尔滨以东地区活动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战斗。1936年初,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
汪雅臣任军长,王维宇任参谋长,
侯启刚任政治部主任,辖5个团共800余人,并建立了以九十五顶子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年冬,第8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
汪雅臣任军长,
张忠喜任副军长,王维宇任政治部主任,辖10个团共1000余人。
七七事变后,第10军为配合关内的抗战,主动出击,攻打
舒兰、
五常等地的日伪军据点,并北上远征至
延寿、
方正一带,配合
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作战。1938年春,第10军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1940年,日伪军对第10军进行残酷的“讨伐”和经济封锁,部队缺衣少食,减员很大,但仍与抗联第1路军第3方面军共同坚持战斗,并取得了袭击山河屯等战斗的胜利。1941年1月29日,在反“讨伐”作战中
汪雅臣、
张忠喜牺牲,部队大部离散,少数人员继续分散在五常、舒兰的山区坚持抗日活动。
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是由东北军进步士兵
汪雅臣创立的抗日地方武装改编的。1931年10月,原东北军26旅士兵汪雅臣带领几位志同道合的士兵,带着几支枪离开
东北军,到
五常县小忙牛河一带组织抗日武装。汪雅臣感到自己的队伍身单力薄,难以立足,决定加入活动在这一带的土匪武装“保胜队”,不久汪雅臣打死土匪头子保胜,自任首领,并把这支队伍改名“双龙队”。1934年初,汪雅臣派人去珠河与
赵尚志领导的珠河反日游击队取得了联系,得到赵尚志的支持。1936年初汪雅臣率部来到五常北部山区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3师会和,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道南指挥部,由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赵尚志兼任总指挥。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决定将汪雅臣的部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任命汪雅臣为军长,王维宇为参谋长,
侯启刚为军政治部主任,下辖5个团,800余人。1936年9月18日,中共珠河和汤原两个中心县委和抗联第3、第6军党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把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同年1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正式成立,汪雅臣任军长,
张忠喜任副军长,王维宇任军政治部主任,部队发展到10个团,1000多人,主要活动在
五常、
双城一带开展抗日活动。1937年6月,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将10军交给吉东省委领导,后编入抗联第2路军。1941年1月29日汪雅臣在五常哈拉河子战斗中牺牲,部队突围时损失大半,留下少数官兵在五常、舒兰一带打游击至抗战胜利。1941年3月,第2路军总指挥部决定将第10军改编为第2路军第8支队,任命汪雅臣为支队长,
陶净非为政委,后得知汪雅臣已牺牲,部队已失散,改编一事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