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启刚(1907-1941),男,1907年生于辽宁省盖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3月,侯启刚担任哈尔滨市团委书记。1934年6月,担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秘书。1936年3月后,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即“双龙”队,后改编为东北抗联第十军)政治部主任。1940年6月,侯启刚被分配到北满省委秘书处工作。1941年夏逝世。
人物生平
侯启刚,辽宁省盖县人。1907年生。贫农出身,家有五口人。1915年虚九岁进入奉天盖平国民小学读书,1918年至营口外祖父家,1919年春入营口省立水产学校就读。1922年春到奉天三面船万巨恒学商。1923年夏进入营口晋德隆学商。1924年春入辽阳满铁商业学校就读。1925年五卅事变时,因鼓动继续罢课不成被退学回营口后,入私塾读四书古文。1927年7月参加
张作霖建立的奉天模范队。1928年春因病脱离。同年5月在长春遇到水产学校的同学王君,由其介绍赴南京报考中央国民党中央党校不第。1929年3月赴上海,入
华中大学。1931年春经杨波介绍加入吴淞中国公学党支部,正式开始党的生活。1933年3月到哈尔滨,在刘明佛领导下任哈尔滨市道里区团委书记。不久道外区组织被破坏,两区合并为市,遂担任哈尔滨市团委书记,领导团组织工作。
1933年6月中旬,侯启刚被派往珠河中心县委任党突击员。奔走各地,组织开展群众救国工作。在他及珠河县委其他同志的努力下,珠河县的党员、反日会员发展迅速。截至年底,珠河中心县委已经有黑龙宫特支和石头河子、三股流、乌吉密、帽儿山、方正、
亚布力、半间房、娄家窝棚、珠河街、板子房等10个支部,94名党员,还有青年团员63人,反日会员128人。1933年10月10日,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在珠河县三股流孟家粉坊院内正式宣告成立,全队13人。正是这13人,最终发展为拥有6000劲旅的抗联三军,成为北满抗日斗争的核心。
1934年3月5日,侯启刚被县委以巡视员身份派到珠河游击队,随后赴哈尔滨汇报工作。由于哈市地下组织遭到破坏,侯启刚随即被省委派往珠河游击队担任训练委员,此间曾短期被派至地方工作。1934年6月29日,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成立,队伍发展到450多人,
赵尚志任支队司令,侯启刚任秘书。9月份,队伍整编,侯启刚任秘书处长。1935年春,侯启刚代理三军三团政治部主任。同年秋,三军扩编为六个团。侯启刚任三团政治部主任,全团88人,活动在珠河、阿城、五常等铁道南老游击区一带。
1935年10月,由于风湿病日益严重,已不适应工作。侯启刚先后到哈尔滨南岗市立医院、营口、阜新等处进行治疗。1936年3月8日治病归来后,侯启刚和周庶范同志一起被派往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即“双龙”队,后改编为东北抗联第十军)汪雅臣部,侯启刚任第一任政治部主任。并介绍军长汪雅臣、参谋长龙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完成了《东北反日队伍的分析及义勇军改造策略》的初稿。但因为工作中操之过急,工作方式机械死板,脱离实际地把八军内部划分为两个阶层,认为上层是剥削阶级,其下层是被剥削阶级。过早地提出了取消“分红”制度(又称“挑枪片子”,指八军队内实行2支枪顶2个人,进行分配敌人的财物),取消无偿应酬费,取消勤务兵赏钱等主张,结果遭到八军内部中层领导的反对。汪雅臣在听取了双方意见之后,也觉得部分主张难以立即付诸实行。侯启刚在八军工作一个多月后,不得不自行离开。
1936年4月,为适应抗战需要,提高抗联军政干部综合素质,在北满抗联总司令赵尚志的倡议下,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在伊春河畔成立。赵尚志亲任校长,侯启刚担任代教育长,并兼任教官,实际担负了主要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从1936年春到1937年春,这所学校举办了三期,一共培养了250多名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干部。
1937年7、8月间,侯启刚以省委巡视员、联总特派员、三军五师政治部主任的省份被派赴海伦进行三、六军和地方政治工作,在中途行至伊松河方把头处,正遇上第六军戴洪斌军长带领四百余人返回汤原,遂随同六军返回汤原巴兰河省委驻地,转赴三军一师任宣传科长。此时,活动在巴彦、木兰一带的三军第七师师长于海云(于九江),不接受党对他的改造,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极力鼓动第七师和其他义勇军向日军投降,并派人去巴彦与日军谈判,领受了受降旗帜。并企图消灭或驱走活动于周围的第三军部队,在各抗日部队中造成恶劣影响。为及时处理此事,第三军司令部及时通过七师政治部主任张德了解实情,先稳住于九江,同时任命侯启刚为第一师党特派员,先去木兰。又派李靖宇、张兰生到于九江的营地,以请他到总部商谈军情和领取军饷的名义将其诓出老巢,在去往第三军司令部途中,被第一师部队缴械。经审讯,将于九江予以枪决。
1937年底,侯启刚任三军三师政治部主任,在依兰、桦川一带活动。1938年2月间,亲自带队“并借十一军一个连,在敌人大讨伐环境下,到依兰二区找到三军留守军部和省常委魏长奎同志,解决了很多问题”。3月,敌人从佳木斯、勃利、孟家岗等地调集千余名日军守备队到依兰东部进行“讨伐”,在与第三军部队激战后,便进入山区搜索,将第三军第三师、第四师、第十师密营所储存的给养全部烧毁,致使在这里活动的三军部队不得不向下江富锦、宝清、萝北一带转移。本月17日,在第三师和第四师从依兰向东转移至二区柳木河沿王八脖子山附近的赵家屯时,被500余名日军包围,经过苦战,四师师长陆希田牺牲。侯启刚担负重任,带领部队冲出重围,转战至桦川、宝清一带。在此期间,侯启刚积极深入到饶河、同江、富锦交界的大旗杆一带收取烟捐税,为三师及兄弟部队筹集军费。
1938年6月下旬,在宝清活动的新任抗联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接到了省委西征的指示,着手将原三军第三、四、十师整顿改编为新四师。侯启刚被任命为新编第四师政治部主任。在省委指示下,和金策一起组织下江部队进行第二次西征队伍。9月6日,在等待六军三师政治部主任周云峰带领的三师七团未果的情况下,六军三师师部、八团和三军三师、四师,共计三百多人,组成第二批西征部队,在
金策、侯启刚、王明贵的带领下,每人只带4穗玉米和少许粮食作为给养,从梧桐河畔老等山出发,踏上征程。时值秋雨季节,部队几天来一直冒雨前进,穿过沼泽。9月10日,部队行至都鲁河边,连日大雨使得河水猛涨。在当地群众帮助下,好不容易找到一条小木船,往返摆渡30多次,才将全队人马渡过河去。侯启刚不失时机地向战士们宣传这次西征的重要性,鼓励战士们要克服困难。9月11日,西征部队过都鲁河,经鹤立铁桥,行至汤原县境内,侯启刚和金策、王明贵等人决定在王傻子屯筹粮,当夜,西征部队迅速打垮了王傻子屯的自卫团,筹集到部分粮食。次日,部队继续前进,经刘侉子屯,行至石场沟附近时,汤原县治安队队长廉成平带领300多名骑兵追踪而至。关键时刻,侯启刚和金策、王明贵等人商议决定,以三军宣传科长朴吉松和六军机枪手冯和、冯魁各带少数机枪手组成战斗队,在石场沟设下埋伏,阻击敌人。大队人马避开锋芒,绕道继续前进。
石场沟战斗后,远征部队开始进入小兴安岭原始森林,侯启刚主动提出三军骑兵部队在后面,掩护六军步兵前进。9月下旬,部队西进到岔巴气汤旺河畔。为减小行军目标和便于解决给养,远征指挥部决定分兵西进。由金策、王明贵率领六军二、三师步兵部队往北绕道老钱柜,西向海伦、通北挺进。侯启刚率领第三军第三师骑兵队,乘坐木筏沿汤旺河南下,行军一日,于天黑前至柳树河口登岸,继续西行,经过带岭林区,直奔铁力。途中由于没有粮食,只得将战马杀掉,骑兵变成步兵,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0月中旬到达依吉密河上游的一眼泡魏把头木营。与7月份由通河北上先遣至此的抗联三军三师七团张连科部会合。侯启刚率部到达铁力县境后,即率领60多人在铁力北五节半一带坚持抗日斗争。
1939年1月14日,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作出决议,撤销侯启刚三军三师政治部主任职务。2月14日,张寿籛、金策、许亨植三人代表北满省委及联军总政治部撤销侯启刚十一军政治部主任职务,并停止一切工作。19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会决议,对侯启刚定了右倾取消主义路线的论断,批准总政治部的决议,他被开除党籍。在铁力尖山子一带与三军三师七团屯垦队一起活动。之后他担任后方医院负责人。
1940年6月,侯启刚被分配到省委秘书处,与金昌哲一起担任省委秘书处印刷工作,印刷一般群众性的文件。1940年11月14日,抗联十二支队长徐泽民在写给北满省委的信中,特意点名,“有恳将侯启刚同志派来写文件”。1941年夏,侯启刚离开部队,在进关寻找党组织途中,因受诬陷自缢身亡。
人物经历
为培养部队军政人才呕心沥血
1936年4月,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政治军事学校在汤原汤旺河沟里的伊春河畔成立。赵尚志兼任校长,张寿篯兼任教育长,
李福林任总务主任,
张文廉做秘书兼教员,教员有侯启刚、张德、雷炎、王玉升等。7月,侯启刚代理教育长,实际担负学校主要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
学校没有现成的教材,侯启刚就和教官们把各自以前看过的知识尽量回想起来,教给学员。侯启刚在教学过程中相继写出《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研究》和《东北反日队伍的分析及义勇军改造策略》两本讲义,供教学使用。前者写于1936年11月,对统一战线的定义、性质、种类、建立和破裂、扩大和缩小到原因、工作步骤、方法、策略、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作了说明。王明贵记得,在他们结束学习、返回部队时,侯启刚把他们送到岔巴气,一路上,侯启刚利用中间休息时间,为他们讲解这篇讲义,使学员们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有了相当的了解。后者于1936年春脱稿,冬再度整理,1937年4月20日印刷。该文阐述了反日义勇军、抗日联军和抗日救国军三者间的关系及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改造反日义勇军的策略问题。这两篇文章是侯启刚根据东北抗日斗争实际,积极探索开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道路,寻求壮大抗联武装新途径的理论总结。
1937年春,军校第三期结束,侯启刚和张文廉带领学员离开伊春,来到铁力山区,继续对学员进行培训和教育,直到教官和学员全部分配完工作,才结束了教学工作。
侯启刚为之呕心沥血的抗日军政学校,在一年两个月的时间里,曾三次迁址,从伊春河畔到乌敏河畔,又到翠峦河畔。共举办了三期训练班,为北满抗联各军培养训练了200多名优秀的军政干部,对提高部队和地方干部的素质起了一定的作用。毕业后的学员分到各军,都成为部队的骨干,他们在对日作战中英勇顽强,指挥若定,成长为优秀的指挥员、著名的抗日将领,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建立了卓著的战功。
人物作品
《侯启刚给周(保中)指挥的信(谈对政治形势的估计与冲破敌寇“讨伐”策略等问题)》,《统一》第1期,1939年7月15日。
《侯启刚给金(策)主任的信(谈对东北游击运动中一些问题的意见)》,《统一》第1期,1939年7月15日。
社会评价
卢德峰:
侯启刚是一个当时抗联队伍中少有的深入研究过马列主义原作的人。抗联六军三师师长
王明贵,是第二期的学员,他曾经回忆说:“侯教育长看过马列的很多原作,知识面也很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丰富的抗日斗争经验,讲话哲理性很强”。侯启刚在教学过程中相继写出《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研究》和《东北反日队伍的分析及义勇军改造策略》两本讲义,供教学使用。《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研究》写于1936年11月,这篇著作对统一战线的定义、性质、种类、建立和破裂、扩大和缩小的原因、工作步骤、方法、策略、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作了说明,在学员王明贵的回忆中,侯启刚曾经亲自为他们讲解这篇文章,使学员们对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有了相当的了解。《东北反日队伍的分析及义勇军改造策略》1936年春脱稿,1936年冬再度整理,1937年4月20日印行。这篇著作阐述了反日义勇军(或曰反日绺子)与抗日联军和抗日救国军的关系及如何在党的领导下逐步改造反日义勇军的策略问题。这两篇著作是侯启刚革命实践工作的理论总结。在当时东北抗联已经与党中央完全中断联系,无法及时得到中央指示的情况下,他能够根据东北抗日斗争实际,高屋建瓴,积极探索开辟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道路,寻求壮大抗联武装新途径,正确展望东北抗日斗争前景,无疑起到了前瞻作用,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