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市话是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古城东郊一带特有的民间文学语言,其本身并不是一种方言,而是在
梅县客家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特定的场合使用的一种反切语,而反切语则是秘密语的其中一种类型,属于江湖话,流传已有上百年历史。它曾作为客家地区重要场合、重要事项的隐蔽交流,以及古城区客家人的民间交流。随着时代变化以及功能衰退,下市话面临失传。
发音方法
下市话究竟怎么个说法呢?旧时没有
国际音标,没能用国际音标来注音,为汉字注音就用了
反切法。如《
康熙字典》:“东”的注音为“德红”切,取“德”的声母d,与“红”的
韵母ong拼合起来,就成为“东”这个字的读音dong了。
客方言的江湖话实际上是一种倒
反切,如“梅”字是“眉来”的反切,倒过来江湖话就说成“来眉”;“小”是“死了”的反切,倒过来江湖话就说“了死”,诸如此类,其上一个字是用声母为l的韵母与声调相同的字,下一个字是用该字同声母同声调而韵母为i的字,如“梅moi”字说成“眉mi2 来loi2”,“小siau”是“死si 了liau”等等。
在梅城东郊的楼下塘小孩儿说的下市话,即在每个字音前头加上个韵母和声调相同的声母为l的字,属于一种级别较低的下市话,人人都很容易听得懂,如“坐车去
松口”,说成“啰坐lo1co1 拉车la1ca1 利去li4hi4 龙松liung2ciung2 篓口leu3heu3”。大部分人讲的下市话都是根据反切法来讲的,另外还有保密性更强的倒
反切的下市话,而那种倒反切级别更高,听说双方都需训练有素,才有快速表达和认知的技能,一般的人是不容易具备这种听说能力的。如“梅”字说成“眉mi2 来loi2”,倒过来的下市话就是“眉mi2来loi2”了,“坐车去松口”,倒反切江湖话说成“罗妻lo1ci1 拉妻la1ci1 利气li4hi4 龙徐liung2ci2 篓起leu3hi3”。若对这种下市话不熟练,就很难听得明白。
起源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古城东郊“
攀桂坊”一带(即今
梅江区金山街道政府辖区内的小溪唇、下市角、杨桃墩、张家围、东街、月梅等村居委),曾经流行着一种独特的语言——“下市话”。之所以称“下市话”,是因为这种语言起源并主要流行于梅江区金山街道下市角及周边范围,因此以“下市”这个地名为之命名。据说这种语言现象的存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从清
光绪年间开始使用和流行,主要用于重要场合、重要事项的隐蔽交流。其主要特征是采用有规律的反切法,将本地
客家话的单字音拆分成双音后进行对话,从而起到混淆视听、防止泄密的作用。
对于下市话,许多人都认为它是当地特有的一种语言,甚至传说是下市角人
黄遵宪所发明的。据梅江区下市话代表性传承人杨伟煊介绍,“下市话”又称“叶话”,按古书籍《客话本字》书中有双音反切“叶话”方法记载证明,下市话从清
光绪三十一乙巳年(1905年)已经开始流传。
出于兴趣和专业学习使然,笔者认真查找了相关资料,发现采用双音反切进行秘密交流的语言并不止是下市话一种,并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下市话并不算是一种语言。事实上,“下市话”是“反切语”的一种,而反切语又是秘密语的其中一种类型。反切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通行于大江南北,几乎每个方言区都曾经存在或流行着当地的反切语,只是名称和特点各有不同而已
别称
“下市话”起源和主要流行于梅城下市角及周边地区,也就是用地名来为之命名。但根据调查所知,在讲下市话的人群之中还普遍流行着另一个名称——“ŋap8话”,意即为啰里啰嗦、听不太清楚的话。
据当地人说这个“ŋap8”字写作“叶”,“ŋap8话”应该写作“叶话”。据资料,“叶”字在普通话中只有两种读音和意义:①yè维管植物营养器官之一(即通常所说的植物的叶子)。②xié通“协”,和恰,相合。[1]显然,无论哪个读音和意义都无法与“ŋap8话”中的“ŋap8”字相匹配。事实上,“ŋap8”字应当另有其字。在
客家话中,还有“ngit8 ngit8 ngap8 ngap8(啰里啰嗦,嘴里不停地说)、ŋap8舌ŋap8鼻(嚼舌根,背后说人闲话)、Nap8舌噍骨”等类似的词语。客家方言字里还有“呷舌噍骨(胡言乱语)”这个词。通过比对,我们认为无论从语音上还是意义上来看,“ŋap8话”中的“ŋap8”都应当与上述词语中的“ŋap8”是一致的。至于本字是否为“
呷”,则还应作进一步的考证。
性质
下市话的典型特征是将一个字的读音拆分成两个音节,一字取其声,另一字取其韵和调,即属于语言学中所称的反切语。对于反切语,我们需要从以下四点来认识:
1、反切语是一种秘密语。这一点准确揭示了反切语的性质,也就是说反切语不是民族语言(如
汉语、英语)或方言(如
客家话、
粤语),而是属于
社会语言学范畴中的“隐语”“秘密语”“行话”或称“江湖话”。它并没有独立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而是某一社会团体或少数特定人群所使用的“语音游戏”。
2、反切语是利用音的变化来达到保密和混淆视听的目的。秘密语的种类有很多,如缩脚语、据字形定叫法、起外号等,这些都是“取语言里词汇的局部的材料,给它改变了特别的说法”。[3]反切语与上述几种秘密语不同,它是利用音的变化来达到保密和混淆视听的目的。这种类型的秘密语,其好处是可以把随便什么话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改成秘密语,并且不需要说话人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因此通常在民间产生和流行。
3、反切语与
反切既有一定的关系,又相互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两者有一定的关系,是说它们的原理都是相类似的,即分别用一个字的声母(古称“母”或“钮”)和另一个字的韵母(古称“
韵摄”)及声调(古称“声”)结合成一个新字。不同的是,韵书中的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所用的反切上下字通常是有字的;而反切语是一种语言表达,所用的反切上下字往往是没有字的音。至于反切语与反切两者之间的承续关系,
赵元任先生在《反切语八种》中有过相关论述。他认为“在中国没有文字以前就有反切语都是可能的,还许文字的反切是从反切语的暗示而来的呐不过这都是完全凭空虚造的假设,也没凭据说它是有,甚至说它是像有,也没凭据说它一定不会有。”[4]这就是说,我们并不能确定反切语与反切这两者谁先谁后产生,但由于利用音的变化来制造秘密语的反切语可为大多数普通百姓口头使用,而文字中的反切注音法则为少数的读书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所掌握和使用,所以先出现反切语再出现韵书中的反切注音方法也是可能的。不过由于没有确切的证据,因此也只能是一种推测。
4、每种反切语都有相对固定的拆分规则。反切语有一定的规则才有利于人们传播和使用,并且可以按照固定的规则把几乎所有的话都改成反切语。所谓的拆分规则主要是指附加音的规则,即将一个字拆分成两个音节时分别会使用哪些个声母字附加韵和韵母字附加声,声母字韵母字的顺序是顺的还是倒的,反切字的调是用本字的调还是用别的调,等等。这些规则都会在各种反切语中有不同的体现。另外,由于反切语通常是利用两个音节的拼合来表达一个字音,而汉语(包括方言)又是同音字居多的语言,因此表示不同意义的同音字也许都采用相同的两个音节来拼合。为避免交流故障,需要相互交流的双方结合前后字来理解,即以词语或语句的形式方能明确所交流的内容。
鉴于下市话是反切语的一种,我们根据上述对于反切语的性质和特点的阐述,把下市话定性为一种为民间百姓口头使用的、利用音的变化来达到保密的目的、并且有固定拆分规则的秘密语。
作用
既然将下市话定性为秘密语,因此总的来说下市话的作用就是保密。但从不同的时期和使用的人群来看,保密的作用和目的也不尽相同。通过访谈和调查再加上笔者根据材料的推断,我们将下市话的具体作用分为四个阶段:
初期——地域斗争
所谓地域斗争主要是指在下市和上市两个紧邻的区域之间展开的。通过调查和查找资料我们得知,在梅城下市角有“下市话”这种秘密语,与下市仅一街之隔的上市也有“江湖话”[5](与下市话的构成规则不同)这种秘密语。那么为什么在嘉应州古城区这块并不大的地方就出现有两种地域相邻、类型不同的秘密语呢?显然是上市和下市两地在当时存在着某些不和谐的因素,导致各自采用不同类型的秘密语来达到对内团结、对外抗争的目的。至于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从何而来,我们推测主要是由于两地经济文化的不平衡所造成的。下市比起上市来,商品经济更为发达,文教和人才也更为出众,许多著名人物如黄基、杨炳南、黄遵宪、黄遵楷、李象兰、黄伯韬、杨幼敏等等均出自攀桂坊的下市角。在一个小小的地方走出如此多的出众人才,可想而知下市的物产、经济、人文等都相当可观,因此下市角人有着良好的优越感也在情理之中了。这样,相邻的两地百姓之间就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久而久之其矛盾越来越大,最后形成公开的竞争甚至斗争。既然存在着斗争,那么在内部交流时也互相采用对方听不懂的语言,以防外人窃听。这个因素也可以借此解释下市话产生的真正原因。那么上、下市之间存在斗争的状况在何时出现呢?据多方资料显示,黄遵宪在童年时期已经习得下市话,说明由地域斗争促使产生下市话的时间至迟应为黄遵宪出生之前,即19世纪40年代之前。
中期(一)——防止泄密
下市话之所以为人所津津乐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黄遵宪使用下市话进行国事保密的传说故事。“据说,19世纪70年代,黄遵宪在中国驻日使馆担任参赞时,使馆里来往的日本人有许多‘中国通’。那时正值清政府日渐衰退,为了防止泄密,他教会身边同僚使用下市话讨论要事,因为身边的上级和同僚又多属客家人,如首任驻日使何如璋,随员梁诗五、黄锡铨等都是大埔或梅县的客家人。”[6]至于黄遵宪本人为何会使用下市话,有一种说法认为是“黄遵宪将《
康熙字典》字母、字韵切音法识字方式与祖辈的行业专用语言结合起来,采用梅州城区客家方言加以双音反切衍变成了极具古梅州城区地域标志的客家独特方言,因而形成了初始形态的下市话”。这一说法与事实显然不符。一是下市话早在黄遵宪之前就已在下市角附近的百姓中普遍流传;二是像下市话这类秘密语多为民间口头传播,完全没有必要按照文人使用的识字方法来推广。因此下市话的产生应如上一小节所述,是源于地域斗争的需要而出现的。
下市话除了使用在参事议事等正式场合,民间也有一些材料显示下市话在当时的普遍使用,其中一个使用场合就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之间的通信。如在印尼经商的华侨给家人写信:
和法兄台鉴:前日接兄台来信,唯兄台对清璇之事……已探悉,卷四之清璇,实是育只清先双甘驳隔容璇,因国良姊丈卷四信时弄错了……
这封信中有几处是用下市话表达的:
卷四——寄
清璇——钱
育只——一
清先——千
双甘——三
驳隔——百
容璇——元
显然,这封信中凡是涉及到钱财时就使用下市话来进行保密,以避免汇款数目和分配情况外泄。那么下市话是否有固定的文字来记录,一如信中表达所使用的双音文字呢?我们将在第四章中作详细说明。
中期(二)——游戏娱乐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使用下市话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广泛,使用的场合也越来越多,下市话也由之前的防止泄密的功用渐渐转换为较轻松的游戏娱乐功能,并于20世纪初至70年代初在东山中学以及文化公园周边的文化单位(如梅县山歌剧团)流行开来。这时,学校里的学生以讲下市话为乐,文化单位的工作人员也常用下市话来互相调侃取笑,以此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但据说在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敏感的政治氛围,曾经有东山中学的学生因讲下市话而被冠以“间谋”罪名并遭到审查、抓捕,因而令下市话一度被禁止使用。在此之后,会讲下市话的人明显减少,这也便直接导致了下市话的没落。
后期——联络乡谊
如今,在为数不多的会讲下市话的人之中,用讲下市话来达到保密的目的已经大大减弱,唯一的作用只在于拉近距离、联络乡情了,所讲的内容也多集中于日常的简单问侯及琐事的闲聊,比如“你吃饭了吗?”“我要走了。”“好久不见。”“这是我老婆”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将下市话的作用分为四个阶段,但不同的阶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只是下市话在某个阶段当中起着特定的作用。
构成规则
下面先举一些下市话的用例[10](注音时,注
国际音标。声调标调类,1-8对应
中古阴阳
平上去入):
借 tsia56:雀-架 tsiok7-ka56
钱 tsien2:清-旋 tshin1-sien2
屙 o1:安-哥 on1- ko1
尿 ngiau56:懦-笑 ngiok7 siau56
死 si3:斜-至 sia2- tsii3
寄 ki56:卷-四 kian3- si56
一 it7:育-只 iuk7-tset7
三 sam1:双-甘 sung1-kam1
千 tshien1:清-先 tshin1-sien1
百 pak7:驳-隔 pok7-kak7
元 ien2:容-璇 iung2-sien2
好 hau3:溪-小 hai1-siau3
梅 moi2:咪-该 mi1-koi2
州 tsu1:挤-姑 tsi1-ku1
客 hak7:壳-格 hok7-kak7
家 ka1:哥-些 ko1-sia1
人 ngin2:娘-承 ngiong2-sin2
地 thi56:托-记 thio1-ki56
方 fong1:非-岗 fin1-kong1
你 ni1:尼-西 ni2-si1
有 iu1:荣-羞 iung2-hiu1
涯 ngai2:昂-该 ngong1-kai2
下 ha1:呵-家 ho1-ka1
市 sii56:厢-机 sio1-ki56
讲 kong3:江-想 kong1-siong3
话 fa56:佛-价 fo1-ka56
现 hian56:香-干 hiong1-kan56
在 tshai56:坐-介 tsho1-kai56
少 sau3:伤-搞 song1-kau3
长 tshong2:清-扛 tshin1-kong2
只 tsak7:桌-格 tsok7-kak7
妇 fu56:夫-树 fu1-su56
食 set8 :削- 侧 siok7-tset8
饭 fan56 :方-干 fong1-kan56
妇 fu56:夫-树 fu1-su56
喊 ham56 :呵-监 ho1-kam56
渠 ki2:箕-撕 ki1-si2
从上面的一些常用的双音拼读中,我们总结出下市话的一些拼读规则:
(一)声母字韵母字是顺序的,也就是上字代表声母,下字代表韵母和声调。
(二)韵母字附加声有以下几种情况:
1、附加声开口用k,合口用ts,齐撮用s,如:
讲 kong3:江-想 kong1-siong3(齐齿)
妇 fu56:夫-树 fu1-su56(撮口)
少 sau3:伤-搞 song1-kau3(开口)
食 set8 :削- 侧 siok7-tset8(合口)
2、因k与ii难于拼读,因此假如本字是舌尖韵ii的话,韵母附加声就用ts,否则韵母字就直接用ki。如:
死 si3:斜-至 sia2- tsii3(附加声用ts)
市 sii56:厢-机 siong1-ki56 (附加声若不用ts,韵母字就变成ki)
3、附加声一般不出现与本字声母一样的情况,如:
家 ka1:哥-些 ko1-sia1 (k、s不同声)
人 ngin2:娘-承 ngiong2-sin2 (ng、s不同声)
地 thi56:拖-记 tho1-ki56 (th、k不同声)
方 fong1:非-岗 fi1-kong1 (f、k不同声)
(三)声母字附加韵的情况比较复杂,具体如下:
1、若本字是入声韵的,附加韵有ok、iuk、iok,如:
一 it7:育-只 iuk7-tset7
百 pak7:驳-隔 pok7-kak7
食 set8 :削- 侧 siok7-tset8
2、若本字是开口韵的,附加韵有ong、o、ai ,如:
涯 ngai2:昂-该 ngong1-kai2
少 sau3:伤-搞 song1-kau3
3、若本字是合口韵的,附加韵有ung、iung,如:
三 sam1:双-甘 sung1-kam1
元 ien2:容-璇 iung2-sien2
4、若本字是齐齿呼和撮口呼的,附加韵有i 、iok、in、 ian、iong,如:
借 tsia56:雀-架 tsiok7-ka56
钱 tsien2:清-旋 tshin1-sien2
寄 ki56:卷-四 kian3- si56
人 ngin2:娘-承 ngiong2-sin2
梅 moi2:咪-该 mi1-koi2
州 tsu1:挤-姑 tsi1-ku1
5、附加韵如与本字韵母一样,就会改用别的音,以免把本字音说漏。如:
阴平 你 ni1:尼-西 ni2-si1 (你尼异调)
阳平 渠 ki2:箕-撕 ki1-si2 (渠箕异调)
上声 讲 kong3:江-想 kong1-siong3 (讲江异调)
去声 妇 fu56:夫-树 fu1-su56 (妇夫异调)
(四)从拼读规则中可看出客家话认为i介音属声而不属韵。如:
元 ien2:容-璇 iung2-sien2 (i与en拼读)
好 hau3:溪-小 hai1-siau3(h与au拼读)
现 hian56:香-干 hiong1-kan56 (hi与an拼读)
相关著作
梅州首部综合性“下市话”专著——《梅州下市话》出版,该书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市话”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伟煊编著,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夏远鸣老师整理,被列入客家学研究丛书·第七辑丛书。
《梅州下市话》全书共约19万6000字,主要介绍了下市话的历史与现状、下市话与普通话、客家话的读音比对,以及对下市话的传承进行了探讨。